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还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记忆他们的名号“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大家还记得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回忆回忆。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一句话记住唐宋八大家
“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一韩”指的是韩愈,“一柳”指的是柳宗元,“一欧阳”指的是欧阳修。“三苏”指的是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带一王”就是曾巩和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记忆顺口溜是:韩柳加欧阳,三苏并曾王,韩(韩愈),柳(柳宗元),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曾(曾巩),王(王安石),其中的加和并是连接词。
唐宋八大家是怎么来的?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六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明代初年,有个叫朱右的读书人选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便始于此。明代中叶的散文家唐顺之所编纂的《文编》中也仅收了上述八个人的作品。另外一个叫茅坤的人也根据朱右、唐顺之的编选方法选了八家的文章,编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四十四卷。由于这部书流传很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得以广泛流行,至今仍为人所沿用。
唐宋的八大家简介
韩愈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年)——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同时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公元786年,韩愈出走宣城只身去往长安。期间赴河中府(蒲州)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但毫无所获。公元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史。公元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公元824年,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却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技巧、章法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纠正了大历(766-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思想道德方面,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韩愈文章特点之一体现在发言真率,无所谓避,也即是敢于讲话,且敢于讲真话。这与他积极的政治态度是分不开的。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郡(现山西永济、苪城一带人)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和韩愈一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愈并称“韩柳”。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城。785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赴江西做官,柳宗元便随父亲宦游,增长了见识。参与社交,纳朋结友,很受到人们的重视。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母亲卢氏系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妥妥的名门望族。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遂得以参加进士科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然而不幸,不久后父亲柳镇去世,便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至秘书省就任校书郎。柳宗元一生留下了约六百多篇诗文作品,其骈文有近百篇。
他的古文可分为六类:论说—含哲学政论等文及议论为主的杂文。其笔锋犀利,论据准确。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及儒家民本思想。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传统,多用作抨击、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闵生赋》《梦归赋》《惩咎赋》等,均使用《九章》《离骚》体式。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吉州庐陵永丰(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其父亲欧阳观去世,年仅四岁的欧阳修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哗。
欧阳修自幼聪慧,喜读诗书,少年习作文章诗赋,文笔老练。十岁时,从随州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这为往后的诗文革新运动留下了种子。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参加位于崇政殿的殿试,取得进士及第。1034年(景祐元年),欧阳修被诏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赶京任馆阁校勘,并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此外他还注重文道并重。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把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欧阳修在经学方面,他研究《春秋》,能够不拘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欧阳修编辑并整理了周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为《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余篇,为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1072年9月,欧阳修在家中去世,享年66岁。死后赠予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21年12月,王安石出生,江西抚州人,早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下笔成文。
年长时,便同父亲宦游各方,体会民间疾苦。其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1042年(庆历二年),王安石赴开封会试,取得进士及第。及第后,被授予淮南节度判官。1051年(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治绩斐然,勤政为民。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1086(元祐元年)年5月,王安石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获赠太傅。1113年(政和三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
苏洵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有两位兄长苏谵、苏涣。他的两个儿子分别为:苏轼、苏辙,同为八大家之一,苏洵早年不好读,到二十七岁下定决心奋发读书,历经十几年的苦读,学业所成。苏洵是位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过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时期,受时代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也表现有一些佛、道观念,他游道观、佛寺,交僧人道士,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家人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在丰都游览了仙都观,传说是阴长生升仙地,写下《题仙都观》诗凭吊仙人。1066年5月,苏洵去世,享年58岁。其陵寝别名为苏坟山,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
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眉州眉山,北宋书法家、文学家,乃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赴京应试。此时的主考官为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题目《邢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叹赏其文,却未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即以此问轼,苏轼答: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他的豪迈、敢于创新盛为欣赏,且预见了他的将来: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一时名声大噪。每有新作,立马就会传遍京师。
后世人说:苏家三父子,兼是大文豪。苏轼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很大的声誉。当时的文学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曾得到他的培养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响誉天下及后世。公元1101年8月,苏轼去世,死后被追谥文忠。
苏辙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1057年(嘉祐二年),和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1072年(熙宁五年),赴任河南推官。苏辙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甚仰慕孟子然又遍观百家。苏辙擅长史论和政论,在政论上纵谈天下之事,如在《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刚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在古文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其《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
“曾巩”——,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南丰人,其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颖,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八岁时进京赶考,和随父在京的曾巩相识,同时结为挚友。二十岁人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看到其文笔独特,很是赏识。
曾巩
曾巩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他在理论上也主张先道而后文。在其古文理论上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倡导“文以明道”。其主要作品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等。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收看,大家是否清楚了呢?可以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