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通缩又来了?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GDP数据,总量超过了93万亿元,同比上涨5.2%,超出市场预期。

不过,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10月份的经济增势似乎不如想象中强劲。

首先是9月份刚超过荣枯线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0月份跌回49.5,环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至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10月份也上演了环比、同比均下降的场面,环比下跌0.1%,同比下跌0.2%。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具体来看,整体CPI同比下跌,主要还是被食品饮料所拖累,像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品类都维持了同比正向增长。

另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方面,也没能延续9月复苏的态势,10月份环比9月份持平,同比去年则是下跌了2.6%。

之所以PPI数据下降,主要因素可能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毕竟成品油价格这段时间连续下调了3次,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自打今年以来,人们对于经济出现了一个困扰:

CPI和PPI指数表现没那么理想,几次处于0增速乃至于负增速的状态,很多人认为我们陷入了“通缩”。

为此有人提出,现在我国应该效仿美国、日本,全面派发现金,改善现在的经济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有没有陷入通缩?全民发钱真的是个好选择吗?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通缩了吗?

既然说通缩,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通缩。

所谓通货紧缩,指的就是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商品和劳务供大于求,于是市场紧跟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下跌。

简单来说,就是商品比货币多,工资和物价都在跌。

乍看上去,这似乎与我们现在的某些状况相吻合:今年我国前10个月的CPI数据一直在0左右徘徊,甚至一度由正转负,站在通缩的边缘疯狂试探。

至于工资方面的情况,根据智联招聘《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38座城市的企业平均招聘薪酬分别为10101元、10266元、10115元。

不难发现,虽然这份薪酬算不上跌,但状态基本也是“一潭死水”。

最后是货币与商品的流通情况: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5.2%,M1增速为4.12%左右。

目前来看,商品确实比货币多了那么一点。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因此,按照官方的说法,我们肯定是没有通缩,但实际的经济数据确实在通缩的边缘试探,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

目前我们虽然算不上真的“陷入通缩”,但却称得上是与通缩如影随形,确实存在风险。

全民发钱可行吗?

每次网上出现“通缩”声音之时,都会伴随“全民发钱”的呼声,理由也都大差不差:

新冠疫情时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全民派发现金,尤其美国更是一下放了天量的水,对经济起到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甚至就连我国香港也曾“全民发钱”,所以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之下,我们也应该给老百姓派发现金,下一剂猛药。

那全民发钱究竟是否可行?我国又为何迟迟没有这方面的动作呢?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这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这与我国的税务结构有很大关系。

我国是一个流转税占比极大的国家,商品在经济活动的流转过程中,有增值就会产生相应的税收。

换句话说,生产的过程,而非消费的过程,才是最核心的税基。

而在这种税务结构的基础之上,我们天然是一种“生产型”国家,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注重的居民侧、消费侧、需求侧,我们更注重的是企业侧、生产侧、供给侧。

所以当面对类似的问题时,美国人第一时间考虑的就是“发钱促消费”,我们则对这种措施会产生本能的排斥。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经验之谈”。

经济学是一种社会学科,与我们熟知的自然科学不一样,其本身想要证伪需要的周期特别长,甚至有些观点很难证伪,更像是一种分析工具或者是一个工具箱。

所以当高层面对各种经济问题时,很多时候会更倾向于采用“过去的经验”:

即延续之前的经验,只要这种“工具”带来的效果足够明显,就可以如法炮制。

这里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喜欢印钞票刺激经济,也不是从这次新冠疫情才开始的。

当初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就通过3轮量化宽松政策,放了大量的水。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而之所以美国政府会做出这种决策,正是由于它们认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祸根,是信用体系崩溃后带来了螺旋式通缩,所以每次遇到危机就会立即选择大放水。

哪怕每次放水之后都伴随着飙升的通货膨胀,美国人也在所不惜,反而更关注整体的就业情况,原因恰恰是经历经济大萧条后带来的“心理阴影”。

同理,我们之所以拒绝全民发钱,其实背后是对通胀的担忧,对通缩的感观反而要好很多。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当初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直接踏上了高速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每天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物价涨、房价涨、生活成本涨、工资涨等各种“通胀”问题。

至于通缩几乎与中国不沾边,所以我们本身对于通胀就远比通缩要更敏感。

而在这样的“经验”之下,我们当然会对可能带来大通胀的“全民发钱”避之不及,说到底,与美国“全民发钱”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时隔两月CPI再转负,“通缩”声音又起,全民发钱有可能吗?

针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其实我国也一直在积极应对。

比如前段时间的万亿特别国债,直接打破了中央财政一直守着的3%赤字红线,借此来创造大量需求,解决就业问题,为经济复苏带来更强的动力。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没有摆脱通缩的风险,未来就会推出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虽然“全民发钱”可能性不大,但我们对于经济复苏发展仍可以抱有足够的信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2908.html

      
上一篇 2023-11-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