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城一直都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与具体任务。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县城经济究竟还有多少活力是个值得令人注意的问题,对此,“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发展壮大以县城经济为龙头的县域经济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城市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所在。

大中城市凭借着工资收入、公共服务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结合实际的例子也能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到大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青年人口少之又少,县城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多数县城、小城市都开放了落户的限制,可它们是没有办法与大中城市竞争的,这也制约了县城的城镇化水平与市民质量的提升。

从某种程度来说,县城经济困境是个死循环。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县域内部,有产业才能带动就业,有就业才能吸引人才;现在相当一部分县城的产业发展仍然不充分,优势产业也不够突出,产业的集中度、附加值都在比较低的水平。

在新的时代下,就算发展了旅游业、电商等产业,可由于配套设施带来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人才、资金的匮乏,很难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

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又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在很多人才眼里,这些地方是没有未来的,他们不愿意来,对县域经济又产生了负面影响。

除了个人发展外,人才还会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县城的医疗卫生条件、教育资源条件都难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这就对发展持续起到了制约作用。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改革开放后,城市大多都在发展城市工业与造城运动,推动经济发展,可并没有给县域经济带来增长的驱动力,反而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资源、人力、资本全都流向了中心城市。

以陕西省这个西部省份为例,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农业县,仅有部分能源开发工业和传统工业,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转型和崛起,国有企业也因为发展动能不足而萎靡不振,县域工业薄弱无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且县域经济也是需要劳动力的,过去很多劳动力都来自于农村。

农村空心化导致劳动力不足,没有建立起产业化基地,持续导致了农业粗放经营与市场化不足,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构也比较单一。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可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单一的经济体制风险很高,存在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开发层面,也有资源枯竭的风险存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来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危害,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又会导致思维的保守与停滞,引发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建立多元化的发展体系,就没有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陕西县域存在的很多例子也能说明问题:那些在县城中具有经济基础的居民特别喜欢在中心城市买房子,西安是他们的首选,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考虑到孩子上学、就医等问题。

这反而造成了县域教育、医疗等基础资源浪费,使得中心城市的教育、医疗出现负担。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很多县域的政府部门思想都算保守,他们总体上缺乏招商引资的意识,也缺少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因此外资与企业进入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县域经济的工农业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现代工业并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工业发展却需要长期依赖农业的支撑,“三农”问题的一大关键,在于用工业反哺农业。

县域农村形成“空心村”后,又同样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县域缺少发展动能,形成了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两张皮”的现状。

对此,“三农”专家李昌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李昌平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以及2006年“中国最具行动能力的‘三农’人物”,他过去曾直接上书过朱镕基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突出问题,引发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

这些年,李昌平更是跑遍了全国,对县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工业园区冷冷清清,房产生意冷冷清清,只有吃喝还热热闹闹。

在“吃喝热热闹闹”这个问题上,李昌平也展开说明了。

即便在发展的不算好的县级市,也会有数以万计的公务员、准公务员,这里面还包括了退休干部、事业单位人员、老师、医生等,他们的收入无疑是稳定的,中央每年都会有拨款下来。

有了这部分收入,饭馆的生意也就相对稳定了,可如此一来却变成了“公仆经济”。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除此以外,只有教育产业、医疗产业等作为县城的龙头居于稳定,李昌平也提到:“大量农村人以前是靠从事农业经济活命,现在则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来活命,房产经济不行了,只有学生、病人算是稳定的消费群体。”

因此,饭店的生意支撑着虚假繁荣,李昌平直言:“若是没了教育与医疗,那么县城的吃喝经济也将立马完蛋。”

结合整个时代来看,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几十年征程,靠着城市扩张发展经济的阶段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化将会是下一个风口,产业结构调整与县域城镇化已是大势所趋。

通俗来说,搞活经济目的是让有更多人获得赚钱的机会,是要让更多人能花最少的钱供子女读书、看病成本降低、有意愿结婚生孩子、少花钱供房子。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搞活县城经济

归根结底,没有支柱产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小城镇的发展,产业兴镇才是最稳定的一条路。

过去,也曾有过成功的例子:羊楼司镇依托交通的优势外加11.7万亩楠竹资源的巨大优势,大力发展起竹器的加工与销售,很快就有六千多户居民从事起了该行业,还有三分之一从事着精品加工。

随着竹器的销路越来越宽,年加工销售产值也有2亿多元,小城镇的人口从1997年的6000人上升至20002年的3万人,已经被国家财政部列为“全国20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每年都能获得来自国家、省、市的1000万发展资金。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而小城镇的建设,也是在加速推动农村向小城镇聚集的过程,本着广开门路、用活政策、依靠民力、借助外力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靠着政府的投入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依靠当地居民的能动性。

凭借“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也能鼓励支持社会、民间的资金参与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将供水、排水、公交、医疗、学校等都可以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制度管理,这也能从社会的角度推动创新能力。

此外,就是招商引资了。

有很多县城都依靠招商引资建立起各种各样的项目,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不过这些都是经验,正如李昌平所说:“要给大家减负、松绑、放权,使大家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当一个县域的产业出现合理发展规划后,便能依托县域所拥有的独特优势资源发展县域优势富民产业,推动“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在结合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将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新举措。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一直是重点,打消农民进入县城的“后顾之忧”也是关键,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走出的每一步都可能具有风险,因此要帮助他们将风险把控好。

可即便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布局,县城的经济也是脆弱的,想要巩固,还需要很长的路去走。

就比如说,有人觉得李昌平是在危言耸听,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也并非空口来风,他本人过去多年也一直在研究地方债务问题、经济问题,也走访了很多县域,因此他的话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县城产业经济的薄弱过去也有过很多例子,尤其是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

为了解决好问题,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各种产业园区的建设,比较常见的便是服装园区、物流园区、食品加工工业园区等等,当地政府本是想要通过建设这些园区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或者外地商人投资。

想法是很好的,然而,现实是除了那些依靠矿产资源以及农产品资源顺利开展起来的工业园区外,还有很多数园区都是冷冷清清。

湖北就曾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有陶瓷工业园区为了能拉到投资商进入,还会给出丰厚的政策优惠与奖励措施,这就给了不良商人可乘之机,他们会抱团来到此处,购买贴牌设备骗取补贴,然后再以各种理由退出园区。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澎湃新闻也曾对这种情况进行过一些走访调查,发现这些商人主要盯上的都是比较偏远、或者急需招商引资发展的县城。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商人会跑到浙江一些小工厂买价格只有几万元的机床设备,再套上日本、德国等大公司的外壳,将设备包装成几百万的高档进口设备,随后进行诈骗。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让当地充满了无奈。

特别是偏远的西部地区县城,他们也希望能够像东边那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让有能力的商家前来投资,但却因为缺乏市场、缺少人才、缺少产业链、缺少技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没有真正有意义的企业进驻。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那么,再想解决困境,就得从市场的角度思考了。

本地的居民与企业应该被放在更核心的位置,不能对他们有太多的限制,即便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多一些包容,给个体户也要有足够多的生存空间,“放水养鱼”的方式才能维持一个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压力的根本之路。

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大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所在,这里发展好了,对周围一大片都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中国的县城数量很多,但是总体而言发展速度并不快,把县城放到城镇化体系去看,它们又是个薄弱环节。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县级城市的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十,可是他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总额只能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人才流失的过程中,县城、农村都像是抽水机。

只要县域经济能发展起来,那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便会转移过去。

可由于县城的数量太多、太分散了,平均人口规模还徘徊在3到5万之间,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县城人口还没有10万人,城市规模小也很难发挥聚合效应与辐射功能,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县城还都在准城市的水平。

就目前而言,县城发展的唯一出路还是城镇化,它们是城镇化的发展重点与方向。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县城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向之上;从全局角度看,这也能转嫁大中城市无限扩张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与负担。

产业的发展是依靠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重视市场,也是县城的必经之路。

在李昌平的建议中,还有一条关键的“向前看”,过去是有成功的案例出现,可只停留在从经验中找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未来寻求答案。

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公仆经济”的地步!

参考

张正河:县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昌平:警惕县城经济萎缩到只剩下“公仆经济”的地步! 李昌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1892.html

      
上一篇 2023-11-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