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深秋时节,上海进入“进博时间”。国家会展中心内,上亿美元的交易协议、合同接踵而至。城市中还有另一个交易场景,安静无声却有温度——11月4日,进博会开幕前夕,上海推出境外人士支付服务组合拳,形成“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服务体系。从南京路步行街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从机场高铁站到超市卖场便利店,上海为来沪境外人士编织出一张细密便捷的支付网络,覆盖到日常消费的细枝末节,成为进博会“越办越好”的一个生动注脚。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支付对很多人来说,早已是一件“无感”小事,但对一些境外人士来说,仍有可能是“寸步难行”的事情。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一些消费场景的现金找零变得不方便,可以刷外国银行卡的POS机也较少见。“老外”如果想办一张本地银行卡,先得有一张本地实名制电话卡。普通网点无法受理境外人士业务,还得去级别较高的网点,说不定还要在人工窗口前排队等候……
本届进博会前,上海全市超过3.6万台可刷外国银行卡的POS机已在商业、文旅、机场车站等重点场景完成布局,支付宝、微信可直接绑定来沪境外人员的Visa、Mastercard、JCB等银行卡。来沪境外人员提供境外手机号后,还可注册数字人民币四类钱包,支持绑定外卡随用随充。手指点一点,来沪境外人士就能在上海感受便捷的移动支付。
帮助境外人士在上海无障碍花钱,政策从推出到落地,需要整合各类支付场景和支付终端,涉及多个部门联动协作。据报道,上海市成立了工作专班,上海市商务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等多个部门及各区政府参与其中,为八方宾客带来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环境。
多项数据表明,目前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超过20万。如果算上临时来上海商务出差、旅游,或通过上海国际交通枢纽转往其他城市的境外人士,这一数据可能翻倍。从适用性来看,这是一项惠及大量人群的政策。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有超过1500家企业签约入驻第六届进博会。其中有许多企业来自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与国外大企业高管常常到中国商务旅行比起来,这些中小商家很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便捷、有温度的支付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支付”可以起到“1+1>2”的效果,每一次交易都将线上与线下连结起来,让丰富鲜活的产品、服务、场景与真实的个人发生“化学反应”,折射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