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范思立
近年来,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开放政策明显收紧。反衬之下,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力证。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影响世界开放政策走向的因素以及如何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等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张宇燕。
张宇燕表示,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背景下,贸易与投资开放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未来全球开放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
五大因素影响世界开放政策走向
中国经济时报:近几年来“逆全球化”之势不减,从原来的贸易投资领域扩展到科技领域甚至是人文交流领域,哪些因素阻滞了全球开放?
张宇燕:“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已经不能实现各国共同收益,而是全球化引发了严重的国内收入分配问题,使得部分民众无法享受全球分工的红利,赞同开放与反对开放的声音此消彼长,进而影响到各国政府的开放政策。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国际贸易会改善所有参与国的整体福利,但是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受损,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行业也会收缩。根据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使参与国均获益,但也会带来部分产业扩张、部分企业被淘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开放政策的影响,要统筹考虑公平与效率问题,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举措平抑对冲相关负面效应。
近几年世界开放政策的变化,总体上取决于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个别发达经济体有针对性地提高关税水平,采取各种非关税措施,客观上造成开放政策收紧。而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自主开放,主动降低关税水平,同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签署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投资协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开放政策收紧的不利局面。
科技进步的影响已覆盖全球开放政策制定全过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开放,也推动了开放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必将为世界开放提供更多支撑。
多边贸易体制是世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主渠道。中方提出了世贸组织改革的相关立场文件和建议文件,参与创立了“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牵头投资便利化协定谈判,积极推动加强数字经济合作。但世界贸易组织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协商一致原则、利益诉求多元使多边谈判难以达成,上诉机构瘫痪导致争端解决机制难以约束部分成员的单边保护主义措施等,给全球开放带来一定下行压力,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动荡,多次出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对各国开放政策产生影响,如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引发金融领域动荡、印度等多个国家实施粮食出口禁令或出口限制措施等。这些短期冲击客观上对全球开放产生不利影响。
图片来源/摄图网
推动全球开放政策稳步前行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全球开放政策明显收紧,但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全球开放?
张宇燕:首先,应推进重点领域贸易政策开放。一是致力于增强贸易弹性的国际合作。各国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供应链稳定畅通,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特别是关键医疗用品、食品和消费品的跨境流动,坚持发挥好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贸易领域重点议题的国际磋商与合作,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有效规范和减少限制性贸易措施。世界开放承压,非关税措施大量增加是主要因素。对此,要针对个别发达经济体超出合理范围之外的限制性措施开展贸易政策审议,评估其负面效应,增强出口管制等贸易限制措施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遏制以种种理由行保护主义之实的趋势,维护良好的贸易环境。三是更加关注数字、绿色等新议题。各国发展越来越关注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议题。贸易政策应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绿色标准等新领域加强沟通协调、减少对抗与遏制,为推动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贸易绿色转型等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其次,推动投资政策合理调整。一是应恰当使用投资安全审查制度。要规范投资安全审查,科学界定、正确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安全议题的国际沟通对话,坚持审慎且必要原则,避免将安全泛化和经济议题政治化,扰乱企业跨国经营的合理布局。二是加快投资协定的变革与调整。近年来,国际投资规则正面临重大变革。2023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向达成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迈出重要一步。双边投资协定也面临着调整和改革,越来越多的双边协定纳入了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条款,更加关注东道国在气候变化等方面监管权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平衡。三是积极适应全球税制改革。由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国际税收框架未来几年将进行调整,税改会减少避税性质的跨国投资,改变跨国投资的性质与国际布局。各国应及时评估其对现有投资的影响,调整引资政策,引导跨国公司调整已有税收协定优惠安排,强化涉税风险应对能力。
最后,排除短期不利因素干扰。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地缘政治、公共卫生安全等因素对全球开放的不利冲击,加强政策研判,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坚持多边主义框架,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对话协商,增加开放政策的透明度与国际协调性,共同应对全球化中的风险挑战。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