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11月2号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解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内容时说:“人民银行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坚决不能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要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
重点是“坚决不让百姓的票子变毛”这句话。
变毛这个词在中国北方的语言体系中,代表着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的意思。
所以货币政策司的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坚决不让老百姓手里的货币贬值”。
1
这句话出现后,网上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主流的声音认为央行发声是防微杜渐,是在“货币大潮”的汛期可能到来之前的加固堤坝。
还有一种“非主流”的声音认为央行的发声是阐述现状,是对可能已经不可避免发生的事,进行一次稍有延迟的通知。
说实话第二种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也不能怪有部分人这么想。
2022年因为楼市债务违约造成了整体房地产行情下行,进而导致的地方财政因为缺少土地出让金这块肥肉的收入,直接压力暴增,最终出现了地方城投违约的事件发生。
2023年1月财政部针对地方债务违约情况的出现,明确表示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结果9个月后的10月份,中央财政主动增加财政赤字发行一万亿国债,用于增加地方政府在市场内的购买力。
别人家的孩子,到底还是抱上了。
虽然发债的时候提到,钱主要用于地方水利基建和提升防灾能力,但规矩是死的,地方可是活的。
钱当然要用来修建水利基建,但修之前先把某些快到期的债务临时偿还下倒个手,怕也是未尝不可。
2023年8月3号经济日报在刊登的一篇谈到内需消费的文章时,称:“要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赚到钱,从而化消费意愿为消费能力”。
结果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随便打开个可以看A股走势的APP,看看8月10号后A股的走势应该都很清楚了。
前有地方债的抱孩子理论,后有要在股市里赚钱的“憧憬”,碍于有这样的前车之鉴的存在,网上部分声音对央行货币政策司的解释存疑,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钱包在无声无息中,被悄悄“减肥”。
其实关于不让“老百姓手里的票子变毛”这样的话,2019年12月央行就讲过一次,所以这个事的本身不算新鲜。
但隔个两年,就把这话拉出来又说一次,总给人一种央行过于“未雨绸缪”的感觉,进而引发人们的一种可能的担忧。
是不是未来的“雨”会下特别大?
不管是央行放水,还是龙王布雨,总之货币的贬值与否很难和央行的具体金融政策脱离关系,而这也是人们担心的原因所在。
管水库的人突然告诉你,今年再大的雨都不会泄洪,这话虽然是个承诺,但听起来依然让人胆战心惊。
不过,情绪归情绪,理性的看票子变毛这个事情还是具有个两面性。
所谓变毛简单理解就是通胀导致手里的货币购买力降低,但要知道,通胀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是良性的温和通胀,那么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
这个大致的数值,发达国家的温和通胀在1.5%-2%之间,发展中国家大概在3%-4%。
当然这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必须同步提高,从而增加消费能力,这个过程大致是和物价上涨的过程,呈现相同的频率和速度。
具体的讲就是居民收入必须在GDP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升。
如果,只有物价在快速上升,而劳动者的收入虽有增长却以较大的距离被物价甩在身后,那这就是需要政府干预的非良性通胀。
这种情况下,票子的变毛几乎是必然发生。
工作强度还是那么高,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却还是跟不上周围的物价悄无声息的小步快跑式的增长。
不过按照我国日常发布的公开经济数据来看,这种情况,国内也不太可能发生。
近半年多来CPI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子,哪来的通胀起来的基础?
最新10月份的数据,CPI同比下降0.2%,PPI同比下降2.6%,物价和收入差不多一样,还是起不来。
换句话说,相对较为平稳的物价,大家同样是穷的很稳定。
2
有人可能会说,那万一央行接下来为刺激经济不停大放水怎么办?货币大幅度超发难道不会引发通胀吗?
会,但前提是货币要流的出来。
只有参与到流通中的货币才能对所谓的通胀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如果央行所释放出来的货币,全都被集中到一个又一个“储水罐”中,那么通胀就无从谈起。
比如商业银行,就是典型的储水罐。
从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同期的经济增速幅度却不如前者。
与此同时价格数据却在持续走低,不管是生产端的PPI还是消费端的CPI都基本处于低位。
钱根本就流不下去。
不是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就是通过信贷的借新还旧在空转,总之实打实进入实体的很少。
原因倒不复杂,就是资金回报率低。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企业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并不看好,所以不愿意借钱扩大生产规模。
这个很正常,经济景气时,企业愿意借钱扩张占领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
反之当企业认为经济不景气时,则会停止扩张,甚至收缩生产线规模从而减少开支,借钱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是单纯的增加负债。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央行水是放的挺多,但能从商业银行流下来的却一直相对较少。
水下来不来社融数字就上不去,有形的大手就得出来干预一样,比如9月份新增社融规模4.12万亿,比去年同期多增5789亿,超过市场预期。
而这里面政府新增政府债券就达到9949亿,同比多增4416亿。
你们都不借钱是吧?那就只能政府借钱来增加市场购买力了,搞搞基建,做做产业,弄弄环保。
工程一动,就是一连串的产业要跟着有饭吃,央行的钱也就顺势的流入到市场内。
当然放水的途径不止如此,比如最近半年相当一部分人反应的越接越多的银行推销贷款的电话,这也是一种向市场内注水的途径。
鼓励举债,让个体大量借贷超前消费,从而让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央行的意图是明显的,但个体同样也是警惕的,从过去几个月的居民短期贷款数据综合来看,短期消费贷款并没有一个较为喜人的增长,
很明显在债务的重压之下,理性占领了个体的大脑决策区,即使面对更低的利率更低的借贷门槛,也没人愿意往自己身上多加一份债务。
曾经“肆虐”的消费主义浪潮,终于在无人刻意打压批判的情况下,自己偃旗息鼓了。
当然,我估计类似于央行这样的部门,大概率还蛮希望“消费主义”能再蹦跶几天。
只要现在能让大家花钱,什么都好说。
所以在个体收入没有明显增长,而又无借贷消费需求,再加上CPI和PPI数值的低位徘徊的当下,市场总需求必然处于锐减状态。
简单说就是企业生产后的商品无法大量快速被消化,最终导致企业收缩投资,让央行的货币之潮无处释放。
这种情况下,与其担心票子变毛的问题,更应该注意的是分配不均和债务继续累加而导致的通缩。
首先是分配不均。
一面是货币超发,一边是是内需贫弱,疫情后K型复苏的趋势还在延伸的。
富的还在更富,穷的不敢说更穷吧,但说原地踏步也大差不差。
奢侈品的销量,豪宅的价格,不是在上升就是在上涨,而普通人的非必需品价格却在走弱。
说到底还是分配机制出了点“小小”的问题。
货币的确是被央行放出来了,但钱都流向了根本不缺钱的人,债务却流向了普通人。
于是大部分普通人没更多的闲钱消费,企业无法扩张生产工资收入上涨缓慢,然后大家继续没钱,最终市场只能舔着个脸说:“我不想萧条也不行了”。
市场一萧条,个体的收入也就别想好,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一般而言解决分配问题主要是两种办法,第一鼓励举债,第二修复收入和增加福利
鼓励举债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普通人借钱消费就完事了,但很明显这条路现在走不通,就像前文说的,对于银行的低息消费贷的诱惑,现在大部分普通人压根不买账。
这就牵扯到债务累加的问题。
不是不想借,是已有的债务已经太重。
对结婚又进场楼市的人来说,子女教育花费和买房缴纳的透支未来几十年收入的“进城税”,已经大力消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这群人没能力借。
而那些还没结婚和买房的人,则又选择了止步不前。
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七年下降,新房销售从去年到现在除了下跌还是下跌,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这本质上就是人群在主动去杠杆的行为。
都忙着去杠杆了,还指望这群人能主动借钱消费?
鼓励举债走不通。
至于修复收入和增加福利,这倒是个正经解决问题的路子。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工资性收入只占可支配收入的57%,所以要么修复收入让这群人多赚钱,要么增加福利让这群人少花钱。
不管收入修复还是福利增加,哪个走通了,都是分配改革的成功,都能对拉起内需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就目前这操作看,这条路走通的难度依然很大。
怎么说呢,经济高速增长时候“没时间”管,经济增长放缓后又“顾不上”管,切蛋糕的换刀法的事就这么给耽误了下来。
借债借不动,收入上涨预期还放缓,福利保障又升级的略显保守,分配改革进度“稍微”有点缓慢,这种情况下别担心票子毛了,先别向通缩那个方向靠近就是好事。
3
黄奇帆前几天的一次演讲里提到一个数据,中国城市居民的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137.9%。
这个数据高于大洋彼岸美国的90%,也高于老欧洲的130%。
同时中国城市居民支付利息支出比例相当于收入的15%,也高于美国的7.8%和欧洲的9%。
收入没有明显增长,负债却愈来愈重,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内需循环不畅,大概才是正常现象。
按照2月份的数据看,目前还有52.7亿平米的住宅正在被建设,按照人均住房面积40平米计算,这些还在施工的房子足够1.31亿人居住。
明面上看是房子,暗地里其实是房企和背后一众金融机构的债务,可以预见未来在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之外,楼市的各类调控政策还会继续放松。
不为别的,就是争取更多的人进场通过买房分担更多的债务压力。
这边消费等着人激活,那边楼市也要人负债,又到了熟悉的一个萝卜两头切的环节。
央行的放水会继续,但还是那句话,普通人接不到水,通胀也难起来,真着急解决问题,就让财政政策发发力,以财政增加赤字的方式,把福利拉起来点。
给普通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保障,让大家敢把钱花出来,有了这个缓冲期再逐渐把居民收入占据GDP的份额提升。
收入高了保障好了,谁不会消费?
消费一旦起来所谓的内循环就能加速的转起来,这样也不用央行一边放水刺激经济一边忙着承诺“不让老百姓票子变毛”了。
不用过于担心放水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不用小心翼翼考虑普通人手里的票子变毛,同时宏观经济还能向“上”发展。
多好的事。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1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