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凯 于建平 潍坊报道
2023年以来,国内重卡市场逐步企稳。其中,各主流重卡车企的天然气重卡受到了市场关注,特别是在二季度以后,全国各地掀起抢购潮,导致各重卡企业的天然气重卡订单“爆满”。
根据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国内天然气重卡累计销售10.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约7.7万辆,同比增长255%。其中,9月份销量2.46万辆,同比暴涨743%,创下近年来月度销量新高。
而除了重卡整车企业,产业链公司也受益明显。《华夏时报》记者日前在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采访时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潍柴动力实现营业收入16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3%,近乎翻倍。
根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数据,潍柴占全球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70%的市场份额,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潍柴方面对记者表示:“潍柴发动机去年市占率32%,今年预计超过40%,这是产品竞争力在市场上的表现,对我们业绩提升贡献也是非常大。”
24小时赶工状态预计至少持续到年底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天然气重卡市场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十分罕见的,主要是由于今年以来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柴油价格居高不下,使消费者认为天然气重卡更具经济优势。”
正如赵永琪所言,天然气重卡走高的原因是由于性价比高。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3年9月份全国LNG地区成交价为4249.18元/吨,而柴油的全国成交均价在8152.56元/吨,两者的差价已经扩大至3903.38元/吨。
按照这样的价格来计算,总重49吨的柴油重卡,百公里油耗大约在33升;LNG燃气重卡在同样的工况下,百公里气耗大约在33公斤。以此计算,柴油重卡每公里油耗约2.58元;LNG重卡每公里气耗为1.6元,假设重卡每年的行驶里程20万公里,行驶成本差价大约在20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大力发展基础建设。资料显示,截止2023年6月,我国加气站数量已超5300座,近五年复合增长率约14%,预计到2025年全国加气站将达到7000座。而随着加气站的不断增多,天然气重卡使用也将更加便捷。
前不久刚把车换成天然气重卡的梁师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刚开始买天然气重卡大部分原因是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天然气价格是真便宜,从山西到新疆单程3000公里,天然气重卡的成本要比燃油重卡省2000多元。”
此外,有重卡经销商表示,自今年3月份以来,销售的重卡车型基本都是天然气重卡,现在提车的时间都要3周左右。
这也进一步诠释了,在燃气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天然气重卡的运营成本比柴油车更有竞争优势,这就使得消费者对燃气重卡更加青睐。在此背景下,天然气重卡企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利润。
近日,中国重汽披露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77亿元,同比增长48.47%;前三季度,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07.64亿元,同比增长37%;归母净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83.62%。中国重汽表示,因油气价差较为明显,天然气重卡经济性较好,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趋势。
而重卡行业的利好同样传递到了潍柴动力这样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上。
“我们一直在24小时赶工,这种状态预计至少会持续到年底。”潍柴动力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天然机械大概是在三月份左右开始爆发的,这也使我们需要连轴转来赶制订单。“明年气价应该也不会太高,可能供暖季来了以后某些地区的气价会有所上涨,但整体来看不会大幅上涨,因此天然气重卡的销量还是会稳定,我们的订单量也能有所保证。”
赵永琪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表示,天然气重卡产业链的前景较为乐观,从长远来看,天然气重卡有取代燃油重卡的趋势。
除了天然气价格的因素,技术突破也是促使天然气重卡爆发的一个原因。潍柴方面对记者表示,目前天然气重卡的气瓶可以做到1500升,这个容量可以使车辆运行超过2000公里,解决了长途干线里程忧虑。因此,在我们看来,天然气重卡销量大涨不仅仅是气价的因素,还有技术的提升。
与上下游企业成立研发应用共同体
而除了天然气重卡,潍柴还在多个领域有所布局。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是潍柴的激情文化,也是潍柴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动力。公开资料显示,潍柴集团创立于1946年,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1位。截至目前,潍柴集团在全球拥有10万余名员工,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集团旗下拥有潍柴动力、陕汽重卡、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火炬火花塞以及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德国林德液压、美国德马泰克、美国PSI、法国博杜安、加拿大巴拉德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主营业务涵盖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六大业务板块,业务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研发方面,潍柴与上下游企业成立了研发应用共同体。据了解,目前有120余家企业参与协同研发,在国内成立了十余个创新平台,包括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潍柴动力承担了山东省和科技部联合实施的‘氢进万家’示范工程,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此来推广氢能产业发展。”潍柴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得益于不断的研发创新,十多年来,潍柴全面布局了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
潍柴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其实已经具备了完善的新能源产品,下一步更多的是在产品性能优化和市场适应性方面做一些迭代。目前的市场来看,新能源轻卡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较强,重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突破。”
的确,重卡在纯电方面要考量的不仅仅是电池的技术,还有续航、充电速度等方面的困扰。为此,潍柴与比亚迪签署了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公司,计划打造贯穿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电驱总成全产业链的研发制造基地。“我们希望产品布局能够向上延伸,推动商用车电动化转型。”潍柴方面表示。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方面,目前,潍柴已经开发出大功率金属支撑商业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该产品的热电联产效率高达92.55%,创下大功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效率全球最高纪录。
根据测算,潍柴开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作为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吉瓦,比从电网取电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相比传统天然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可节约天然气约6亿立方米;若用生物质气、绿氢作为燃料,可实现零碳排放。
目前,潍柴开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已经在潍柴燃料电池产业园和潍坊市能源集团开展示范,累计运行超过3万小时,商业化运营实现了阶段性突破。据潍柴方面介绍,在实际使用中,潍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净发电效率超过60%,1立方米天然气可以发6千瓦时电,并可根据峰谷电价进行调整,削峰填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氢能源方面,目前潍柴已全面布局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空压机、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总成,搭载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已批量投放市场。不过,由于现在氢价较高,氢能源车辆还无法得到大幅推广。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补贴后的氢价为35元/公斤,如果在重卡上得到应用,氢价需要到大约25元才能达到与燃油重卡一样的运营成本。因此,价格过高成为了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氢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富产氢,也就是化工企业的灰氢,以前灰氢都是自己燃烧掉、自己烧锅炉或者是直接放飞了。但是目前燃料电池急需要把这一部分氢纯化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用。山东是氢能大省,有近80个富产氢企业,非常有条件把氢能产业做起来。”潍柴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举例到,潍坊海化每天能达到6吨以上的纯化能力,淄博的齐鲁石化也是富产氢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是即便氢产能丰富,也难达到25元的价格,这是由于运氢成本高的原因。“一个长管拖车才装350公斤氢,运输成本高,尤其是走高速的重卡按49吨重卡收通行费,运氢成本非常高。”
因此,在业内看来,氢能源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加氢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光伏、风电取绿氢,如果这些设施正式运用,氢的价格也会有明显下降。
而除了技术上的创新,潍柴在员工激励方面也搭建了创新机制。记者在潍柴的生产线上看到,一些班组前挂着牌子,上面写着“某某团队某某设备”,这些都是用员工名字命名的一线革新项目。
为什么会用员工名字命名?潍柴方面对记者表示,生产线的员工,对这个产线流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果这个建议对节省时间成本或者提升产品质量等有着重大影响,就会被采纳并实施,而且也会用员工的名字去命名。即使员工离开这个工位,也会继续用他的名字命名,直到有新的方法改变了现在的生产流程。
谈及对企业的贡献,以及为何被命名,大国工匠、潍柴首席技师王树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和团队一起研究出多套打破国外厂商垄断维修的方法。在2004年,有一个加工车间投资了2个多亿,引进了国外的设备。当时他们虽然把设备卖给我们,但是对核心的维修技术是垄断的,不会传授给我们,也没有针对性的维修资料,中国的售后服务工程师也没有这方面的培训。但这些设备我们是要长期使用的,有些部位难免会发生故障。为了节约维修成本,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尝试,独创了一些新的操作方法。”
除了王树军,在潍柴还有很多这样的匠人。因此,在车间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员工们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将潍柴的文化融入血液,同时也将潍柴的发展当做梦想。这也是潍柴的魅力——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始终播撒人文关怀。
海外业务同比大幅增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潍柴集团也不例外,自2009年开始,潍柴就开始了一系列海外并购。目前,潍柴已经拥有英国希锂斯公司、法国博杜安动力国际公司、德国凯傲集团、德国林德液压、德国欧德思公司、瑞士飞速燃料电池空压机股份公司、奥地利威迪斯公司、意大利法拉帝集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等海外公司。同时,潍柴还在德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地建立了全球协同研发中心。
“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置换的时代,新增的较少,在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主机厂肯定是要加大海外市场的布局,来拓宽市场。”潍柴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潍柴动力在海外是通过持续并购来进行扩展,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潍柴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以柴油发动机为主的多元化业务布局。
“刚开始跨国并购的时候,国外的员工不是很配合,他们会把工作职责划分出来,你只管清单上的,其他的不要问。”潍柴方面表示。
在经历过多次跨国并购后,潍柴摸索出了一套海外管理模式,派驻高管进驻海外市场,进行战略管控、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等工作。而对于日常经营工作,则充分放权给当地的管理层。在这种模式下,潍柴能够实现对全球资源的快速调动,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盈利性。
随着海外市场的布局深入,使潍柴收获了不小的增量。根据潍柴动力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发动机出口销量5.2万台,同比增长35.6%;整车出口销量4.2万辆,同比增长71.9%。潍柴动力方面表示,预计出口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位,一方面主要是海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得益于海外市场当地经济发展、基建投资增加等带来的机遇,海外市场对重卡及相关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强。其次是公司产品竞争力优势。凭借其动力性、可靠性、耐久性、服务时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各类产品已得到客户和市场的广泛认可。三是大集团协同作用凸显。我们一直在持续提高集团内各企业的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抢抓海外市场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凯傲集团在前三季度实现了息税前净利润5.7亿欧元,同比提升171.6%,其中工业车辆和服务业务利润收入显著提高,经营业绩远超预期。为此,凯傲集团更新了2023年整体业绩预期,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由之前的6.8亿欧元提高到7.8亿欧元。
“这两年我们的产品力得到了提升,收获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同时,国际因素也对我们的出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潍柴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预测,今年潍柴发动机业务出口量同比会有40%以上增长,出口收入同比会有60%以上增长。
此外,潍柴也在持续加大海外布局。“对海外市场我们一直是看好的,毕竟国家也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这样会带动当地消费者购买中国汽车,从投资到制造再到消费,这样就会是一个正向循环,对我们的整车出口也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潍柴方面表示,基于对出口市场的研判,潍柴认为重卡出口量未来有望冲击到30万辆。“除了一带一路合作的推动,新能源也是出口量的保障。”
除了业务发展,潍柴对海外员工的关怀也体现在细微之处。据了解,目前潍柴在海外常驻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在350人左右。“我们每年会组织海外员工的家属来工厂,同时也可以到国外探亲,我们会给家属们提供差旅补助。此外,在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的高管团队大部分也会赶到国外去和海外员工过年。”
在潍柴看来,企业和员工就像船舶与船员,企业载着员工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才能扬帆远航;而对企业来讲,不仅要为员工遮风挡雨,更要创造条件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让大家通过努力实现梦想和个人价值,收获幸福。
多年来,潍柴一直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元组合引领新能源行业发展,加快战略产品导入上量,助推公司业绩长期稳健增长。“我们的愿景是做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的高端装备工业跨国集团。2025年左右实现一千亿美元,2030年左右实现一万亿人民币。”潍柴方面表示。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