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一个良性运转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由多种货币共同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11月9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货币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平行论坛上,中国银行行长刘金结合中国银行的经营实践,就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分享了他的思考。

刘金表示,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些国家政策的调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货币体系,它在流动性、稳定性、公共产品属性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引发全球流动性剧烈变化,流动性过剩和不足的状况快速切换。当前,全球流动性的供应主要依赖少数货币,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以2020年以来的情况为例,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疫情冲击,由此也带来通胀快速上行,迫使这些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将政策利率从0附近提升到限制性的水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形成虹吸效应。2022年新兴经济体资金净流入规模仅为337亿美元,较前一年大幅下降了逾90%。2023年前三季度虽然有所恢复,但流入的规模远远低于2017-2021年的均值。

二是全球经济虚拟化、金融化特征突出,加剧了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全球大量资金追求短期利益,频繁跨境跨市场流动,影响了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质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以全球股权和投资基金为代表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约为37万亿美元,较疫情前增长了12%,为全球商品出口贸易规模的1.5倍。全球投机资金对市场波动高度敏感而又无序流动,反过来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三是主要国际货币的公共产品属性正在受到挑战。国际货币作为公共产品,要保持货币信用和中立性,需要相关发行国承担维持货币信用的义务,更应该避免将其使用集团化、武器化。目前主要经济体不仅面临通胀攀升、债务负担加重的问题,导致货币信用被削弱,而且在政策制定时,往往也以本国为先,损害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当前全球正处于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关键阶段,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恢复经济增长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效率,是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一环。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国际货币的流动性、稳定性和公共产品属性之间的关系。

刘金认为,一个良性运转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当适应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变化,由多种货币共同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在这个体系下,全球流动性应该能够实现稳定有序的流动,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调节。同时,这个体系还应能充分引导全球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提升全球资金配置的效率。

最近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刘金指出,目前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渐增加,使用的便利度不断提升,对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效率,对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一是通过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补充国际流动性,支持跨境贸易投资发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提供了潜在的流动性安排,为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投融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主动和中国开展本币结算。2023年前9个月,中国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3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4%。其中,中国银行境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9.4万亿元,市场份额接近1/4,保持了市场领先的地位。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今年9月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全球份额升至3.7%,这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二是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投资渠道不断丰富,国际吸引力日益凸显。2020年以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攀升背景下,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市场定价机制日益健全,跨境理财通等更多的互联互通机制正在开通,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稳步提升。目前境外主体在中国境内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额接近10万亿元,比疫情之前增加了52%。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行不断丰富面向海外投资者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债券投资、外汇兑换、全球托管和套期保值等综合服务。2022年中国银行内罗毕代表处成功协助肯尼亚央行购买人民币计价债券,推动人民币资产进入该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已经提升到2.45%。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包容发展。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发展。上个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公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将新增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刘金还称,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开始接受以人民币进行产品报价,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

“9月初,我去沙特出席了中国银行利雅得分行的开业仪式,其间中行和沙特的多家企业达成了人民币授信合作的意向。我深刻地感受到当地机构和客户对于开展人民币国际化的业务具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刘金介绍。

在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经贸协定的签署,也提升了市场主体对于使用人民币的兴趣。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RCEP自贸区在中国跨境人民币客户汇款中的占比较高,2022年达18.9%,较2020年提升12.8个百分点。

在本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各国本币结算也成为热议的话题。此外,科技革命和数字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兴市场国家在本币结算领域深化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多国央行的推动下,中国银行2022年深入参与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的试点。2023年,中国银行与阿联酋阿布扎比第一银行签署了数字货币合作备忘录,支持通过数字货币开展跨境交易,助力跨境支付安全高效发展。

展望未来,刘金表示,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货币桥等新兴功能逐步开发落地,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便利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9524.html

      
上一篇 2023-11-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