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卓:从六大保障机制入手 进一步激发沉睡的、庞大的动产和权利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11月8日,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卓在会上发布了《银行业动产和权利融资实践研究与思考》报告并发言。

王晓卓表示,受中国银行业协会普惠金融委员会的委托,中国银行牵头并联合9家金融机构共同组织课题研究组,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形成《银行业动产和权利融资实践研究与思考》报告。

王晓卓指出,目前我国的企业资产结构和银行、担保公司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错配,这一矛盾在广大小微企业身上尤其明显。中小微企业60%以上的资产是应收账款和存货,但是金融机构担保押品中60%要求不动产融资,动产融资占比不到40%。动产和权利的融资不仅可以进一步有效缓解小微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打破银行在传统上对于企业信用以及不动产担保的依赖。大力发展动产及权利融资不仅是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发展的破题之举,也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五大良好发展态势

王晓卓介绍,近几年我国在动产和权利融资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一,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根据课题组对62家代表性银行进行的问卷调研,2021年至2023年6月,相关机构的动产和权利融资授信客户数由14.14万户增长到19.22万户,增幅达到35.96%,授信余额由5.07万亿增长到5.61万亿,增幅为10.76%。

第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21年,我国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进一步提高了登记和查询的效率。截至2023年6月,我国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登记的用户数累计达到10.19万户,各种类型的交易登记笔数累计达到2631.62万笔,分别同比增长25.08%和46.51%,增速较为迅猛。

第三,融资品种持续丰富。银行可以接受的抵质押物从应收账款起步,向机器设备、存货仓单、知识产权、收费权、经营权、有价证券等方面拓展,近两年进一步囊括活体生物、农业生产设备、土地经营收益权、碳排放配额、环保监测指数等新型品种。很多金融机构围绕着节能环保、生态领域,以农产品、碳排放权、垃圾收费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的收益权、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作为押品,开发融资产品,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第四,产品创新进一步涌现。银行机构不断丰富金融科技应用的场景,持续探索新型信贷逻辑和服务模式。有的银行开发了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模型,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类别、法律状态、管理水平、风险隐患开展全过程动态调查和评价,丰富了知识产权创新方面的画像,有效解决了知识产权领域“评估难”和“风控难”的问题。

第五,风控手段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GIS等新技术,对存货等抵押品开展实时动态监测。有的银行利用卫星遥感、动物耳标等科技手段,探索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数字风控,对于农作物的长势以及动物的活抵押品进行精准监测,解决传统农业信贷的痛点问题。

四大问题与挑战

王晓卓指出,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我国的动产和权利融资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整体水平看,和发达国家70%的贷款是动产融资相比,我国动产和权利融资市场还有较大增长潜力,目前仍然存在融资品种比较单一,部分创新型押品尚未被市场所接受等问题。

从法律制度看,《民法典》等法律制度虽然为动产市场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动产的安全性和保护力度仍然弱于不动产,存在配套制度不全面、操作细节不清晰等问题。

从配套设置看,部分动产及权利担保的登记和交易分散在各个平台,办理手续繁杂、效率低、成本高。动产评估收费较高,评估规范性、公信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市场化的处置机制和统一的押品交易平台,法拍等方式变现价值较低,处置周期较长。统一的物流仓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监控成本较高,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从产品服务看,大多数银行要求担保人提供不动产和动产的组合担保,往往采取传统线下模式,线上押品评估、押中管理和后续处置配套机制不完善,数字化动产融资产品创新还有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六大保障机制破局

王晓卓认为,要打破上述困局,需要重塑我国的动产融资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议从法律法规、担保登记、配套服务、展业规范、风险补偿和金融创新六大保障机制入手,进一步激发沉睡的、庞大的动产和权利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提升价值受偿保护力度。制定专门的动产权利担保交易制度规范,拓宽抵质押物的范围,持续优化动产担保权利人的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统一担保登记制度,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扩大登记查询试点的范围,优化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打造方便高效、统一集中的现代化动产担保登记体系。

三是搭建统一配套服务平台,解决交易流转环节难题。建立动产抵押品交易平台,完善交易配套措施和交易价格的发现机制;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动产唯一标识追溯系统,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公共监管难题。

四是制定全流程展业标准,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出台动产融资和担保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行业准则。完善质押资质认定和服务收费标准,优化担保物权属认定、价格评估、流转监测、变现处置等系列环节操作。

五是建立专项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多方参与风险分担。搭建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扩大动产意外险、动产价格险等补充保险服务供给。

六是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开拓数字供应链业务场景。积极拓展活体、农机设备、生产资料、环境权益抵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在存货、仓单、提单质押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创新和探讨。

王晓卓总结,动产和权利融资领域是进一步扩大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相互融合的良好切入点,希望《银行业动产和权利融资实践研究与思考》报告能够作为一个起点,推进行业理念革新、产品出新、模式创新、效率更新,为构建高水平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拾柴添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9422.html

      
上一篇 2023-11-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