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普惠托育、企业梯度布局、支持交叉创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他们有这些建议→

一千个人眼里,成都有一千种模样。它是充溢着活力气息的“大运之城”,是孕育着4500年历史的文明坐标,是大小公园串珠成链的绿色之都。

11月8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实践大会在成都举行,围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主题,知名专家学者、省内外智库机构代表等嘉宾展开讨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实践,他们关注什么议题,有哪些建议?

加快普惠托育、企业梯度布局、支持交叉创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他们有这些建议→

▲现场

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人口如何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都作为全国第四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应如何把超大规模的人口潜力转化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金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她看来,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部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分布等;也包括人口的外部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从内部系统来看,当前,成都还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从外部系统来看,成都公共资源水平较好,但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快普惠托育、企业梯度布局、支持交叉创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他们有这些建议→

▲社区综合体里的托育中心

对此,刘金华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她认为,应保持适度生育水平,着力增强人口政策的包容度、开放度、适应度。例如,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为主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照料负担。还可以健全老年服务,实现老龄友好社会。“完善社区养老及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推动社区医疗积极开展康复护理,日间照护等服务。”此外,刘金华认为,应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例如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推动产业和人口合理扩散。

而在促进人口外部协调方面,刘金华认为,可以坚持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双措并举”,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覆盖区域完整、空间分布合理的就业中心体系,打造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和链条,完善跨区域统筹管理、多元主体联动、利益联结共享的新机制。

加快普惠托育、企业梯度布局、支持交叉创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他们有这些建议→

▲老年友好主题社区

立足区域上下游合作,如何发挥成都制造业引擎作用?

都市圈是社会重要的地理空间单元,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与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组成“1小时通勤圈”。经济总量、人民收入、科技创新、精神文明等,都是都市圈备受关注的议题。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研究室副主任、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廖茂林指出,从公共服务体系来看,当前德眉资三市与成都在公共服务资源质量和数量、公共服务水平上,均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治理效能方面,立法主体多元可能导致法规间冲突、矛盾或重复,难以交叉执法,致使跨界毗邻区域管理存在漏洞。在金融同城化、医保等各类建设基金跨区域协同工作中,存在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

她建议,围绕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探索起步型都市圈发展新路径,争取将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西部金融中心等先进经验率先推广至整个成都都市圈。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专项领域协同建设机制,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同城化改革、完善营商环境联建机制。

廖茂林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加快培育并遴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

加快普惠托育、企业梯度布局、支持交叉创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他们有这些建议→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从全局出发,如何以交叉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站上风口。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这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润伯一直关心的事。

“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很难靠某个单一技术的创新,它的背后是算力、量子通信、新材料等。因此,交叉联动是创新的趋势。不同于过去的工业革命,当前的产业创新是以多项技术的革新和产业模式之间的交叉联动、相互赋能为特征。”他说,城市发展无法“押宝”在某个具体领域,而应该着眼长远发展,以系统性的思维加快创新生态的构建和升级。只有把生态做好了,后续的突破就交给学术界和产业界自身。

关于创新的主体,他呼吁应当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这是提升效能的直接因素。”成都和深圳对比来看,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占到了94%。而成都这一数据为50%,另外一半是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不论是从产业动能,还是创新成效上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

石润伯还介绍了深圳在土地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经验,通过“工业上楼”、综合能源利用,深圳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仅为成都的60%。“深圳的原煤使用比成都多,但是原煤很多都用于二次能源转化,深圳的制造业企业电气化程度非常高。这一点也能看出两座城市工业结构的区别。”

他说,成都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重地,环保责任重大,且拥有广袤的耕地面积。“成都清洁能源的资源禀赋优越,无论是绿色低碳产业,还是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发展都大有可为。”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张芷旖

编辑 李钰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8157.html

      
上一篇 2023-11-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