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文|凯风

全力拼经济,谁在领跑?

01

万亿城市,是观察大国经济走势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日,各地陆续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有城市一路上行,也有地方不进则退。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在内地24个万亿GDP城市中,只有半数城市跑赢全国5.2%的平均增速,其中成都以6.7%的实际增速、7.9%的名义增速,双双位列万亿城市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成都经济一路“逆袭”,呈现节节攀升之势:从一季度的5.3%到上半年的5.8%,再到前三季度的6.7%,全年有望再上新的台阶。

成都,靠什么夺下万亿城市GDP增速第一城?

从全国经济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撑起了大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

可见,消费驱动,正在取代投资驱动、外贸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而坐拥人口规模优势、超大市场优势,身兼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是最大受益者。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1.5个、3.7个百分点。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这背后,后疫情时代消费的报复性增长是其一,但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盛会带来的助力同样不容忽视,而“三城三都”的综合定位,更让成都站上了“消费驱动”的制高点。

与消费驱动并驾齐驱的,还有创新活力汹涌、市场活力迸发带来的强劲动能。

一方面,自去年再提“制造强市”以来,成都发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局新赛道。

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而五大先进制造业同比增长7.6%,其中医药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增速更是达到了两位数。

今年以来,成都多个重大产业项目上马,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助力。

据悉,成都今年共布局531个重大产业项目,涉及总投资1.12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54亿元,涵盖医药健康、光伏新能源、航空制造等多个新赛道。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产业。随着这些产业项目开工乃至投产,未来经济还能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新赛道的层出不穷,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带动大量企业涌入成都,带来了强劲的市场竞争活力。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经营主体合计385.17万户,其中,企业总量达157.27万户,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今年以来,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净增涉税市场主体增长95.6%。

市场主体的增减,代表的是信心和预期,更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这不是成都市场主体第一次高增长。

2018年到2023年三季度末,成都市场主体从230万户增加到385万户,连续5年每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50万户,增量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

有数量更有质量。这些市场主体中,不乏以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领跑者,成都“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全部跻身全国前十。

成都向来以“机会之城”自称,大量市场主体的“用脚投票”,生动体现了这一点。

02

拼经济,拼的是营商环境,靠的是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抢企”大战再度爆发,不仅香港罕见成立引进企业办公室,公开表示到内地“抢人、抢企业、抢资本”。

上海更是首次奔赴中西部地区招商,首站就选在了成都,打响“逆向招商”第一枪,足见成都的吸引力所在。

而在内地,各类招商引资大会更是层出不穷,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从京津冀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无不如此,“抢企大战”日益白热化,早已成了共识。

在这场新的企业争夺战中,谁拥有一流的服务意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现代化的新型产业体系,谁就能走在前列,就能实现领跑。

日前,成都市温江区召开企业发展大会,以最高礼遇致敬100家优秀企业、100名优秀企业家及13位温江工匠,感谢其在促进增长、转型创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以一座城的名义向企业致敬、以一座城的机会与企业共赢、以一座城的力量为企业护航,温江区发出的这些宣言,堪称对新时期“城企关系”的精辟概括,也是整个成都营商环境的缩影和写照。

作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温江营商环境建设在成都乃至四川都走在前列。

温江的营商环境建设,用当地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度”——尺度、速度、温度、力度。

一言以蔽之,尺度代表的是宽容的市场环境,速度指的是一流的政务效率,温度代表的是政府的服务意识,力度涉及的是政策扶持和兑现。

温江提出的“四度”,看似简单,但切中了新一轮“抢企大战”的关键。

要知道,早期的招商引资,比拼的多是资源禀赋、土地空间、税费补贴,给钱给土地给资源的“三板斧”,可谓无往而不利。

然而,当经济从高增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失去空间,摊大饼式的发展不合时宜,不仅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税费补贴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开发区、自贸区等特殊政策则是可遇而不可求,营商环境就成了关键的胜负手。

放眼全国,无论深圳还是杭州,无不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而“一把手”带头招商也渐成潮流。

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已迈入6.0版本,实现了办事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跨越,更开启了从“不找市长找市场”到“我帮企业找市场”的服务之变。

成都虽然不是改革试点,但温江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主动开启变革之路。

早在2019年,温江区就将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近年来更是打造了综窗改革、提醒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得到全市乃至全省复制推广。

对标是为了参照,更是为了超越。如今,温江区在很多领域已经先行一步,尤其是“三个都可以”的承诺,更将营商环境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只要是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参照;

只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放行;

只要是不触碰红线底线的,都可以给予容错空间。

“三个都可以”,分别指向的是向先进地区学习、“非禁即入”、包容审慎监管。

这些承诺,无疑切中了当下的市场心理,让企业得以避免规则模糊、执法弹性、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困扰,稳住预期,也激起企业敢于创新的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地处西部腹地,但温江从来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以开放的思维,全面对标东部发达地区,以营商环境重塑区域竞争力。

去年以来,成都温江区与广州南沙区唱响“双城记”,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今年初更是在大湾区建设首个“科创飞地”,开西部地区之先河。

借助一流的营商环境,温江市场主体日益壮大,而且越来越强。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底,温江全区经营主体个数从6.9万户增长至12万余户,“四上”企业从423家跃升至774家。

所以,在营商环境上,成都温江区能与广州天河区、深圳南山区等发达地区同场竞技,并连续三届蝉联 “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不是没有理由的。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温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抢企大战”能够一路领跑,并不令人意外。

03

拼经济就是拼企业,而拼企业的最大支撑在于产业。

过去几年来,全国区域经济最为瞩目的现象,当属一流的城市都在回归实体经济,从深圳广州苏州到成都武汉合肥,无不将“产业强市”、“制造强市”或“工业立市”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这背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如火如荼,大国博弈从贸易步入更为深层的科技层面,能否掌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就成了关键,这是“产业第一”的大背景所在。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反复提及“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等概念的横空出世,更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今年7月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着力构建“8+N”重点产业发展集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随后,温江区提出构建“姓温有据”的“3+6”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现代都市农业三大地标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印务轻纺、现代商务、文体旅游、数字经济六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任何产业体系的形成,并非越大而全就越好,也非凭空而来,更不是靠一纸文件就能达成,而是依托于区位优势、发展底蕴、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等,向上响应国家战略,向下呼应企业需求,再加上超前的规划布局,方能实现。

广州经济第一大区天河区,不以工业见长,但高端服务业优势突出,最终形成了以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专业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以工业立园,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产业底蕴深厚,最终布局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为新兴产业的“2+3”产业体系。

可见,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区县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和比较优势,找准定位,摸准方向,才能快马加鞭,一路腾飞。

因此,温江并未如同一些地方聚焦于诸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元宇宙之类的热门赛道,而是立足于当下,以资源为导向精准定位,结合国家发展大略和城市发展方向,既要巩固既有的优势产业,也要全力竞逐未来产业,“姓温有据”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医药健康、绿色食品、都市农业等产业是温江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正在迈向千亿级。

其中,作为最大的支柱产业,温江区的医药健康产业云集了药明康德、科伦、百利、百裕等众多龙头企业,在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与之对比,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也以百亿为起点,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部分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4所双一流大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95个省级研发平台等创新资源的集聚,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等重大平台的存在,为其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再次领跑!这座城市,凭什么?

四川8所双一流高校及建设学科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颇具代表性。

成都坐拥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但温江并非传统的产业基地,但借助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加上电子科技大学等专业院校带来的助力,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由零到“林”,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与武汉光谷片区的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处。背靠华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坐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助力,短短30年就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完成了偏远郊区到城市科技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温江区也走在产业变革的坦途之上。数据显示,在温江区,已聚集3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瞪羚企业、10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

这些企业,多数创立并成长壮大于温江,可谓“企业与城市共成长”,也是“以一座城的机会与企业共赢”的体现。

如今,掘“金”温江,机遇再至。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寻求与城市发展共振的可能。

温江如此,成都也是如此。如今,成都正在培育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万亿级产业,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这些产业或将成为未来“抢企大战”的主场。

从“温江机会”到“成都机会”,从“产业强区”到“制造强市”,一个以“创新为要、实体为重”的现代化大城,呼之欲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7152.html

      
上一篇 2023-11-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