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三重压力是去年提出来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现在又过了一年,情况如何?
真正的压力是什么?
需求的变化不大,今年相对好于去年。
毕竟疫情放开了,一些专家学者想当然地认为,将出现报复性的消费,经济到了二季度要防止出现过热的局面,结果,操心了一个寂寞,五月份的数据明显回落,居民不敢消费,即便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也只能说是一个筑底,没有沿着去年四季度的趋势下行。令人疑惑的是一年快过去,消费的步履依然缓慢
供给冲击是长期性的。
全球经济衰退,供给冲击的压力已经不是来自市场本身,而是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强国的去中国化,比如在芯片卡脖子;那就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唯有创新突围。另一方面,政策也开始有了转向,中美友谊再一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对抗不可避免,生产上的事,还是要用生意的语言去谈判。
预期转弱要看两头。
中国经济是二元结构,也有人说是上半身与下半身,上半身是国企,下半身是民企,现在是头重脚轻。
如果看GDP,预期是在转强,GDP坐5望6.非常好了;但是要看民企,还是在转弱,利润率继去年下滑了7%,又下滑11%,相应的是青年失业率创新高,达到21.3%。总体上还是不乐观。
我们如何从这三重压力解放出来?这三重压力中最大的压力又是什么?
根本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这是主要矛盾。
需求不足,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自然是以价换量,狼多肉少,作为民生主战场的民企竞争激烈,有利润已经很不错了,大批的企业在断臂求生,难有好的预期;所以,民企的复苏要靠消费,问题是出在需求不足。至于供给冲击,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但是,中国是一个超大市场,如果内生力强,经济增长依然会很强劲。所以,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说到底,是老百姓的收入占比过低,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了,产品卖不出去,引起了生产过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是怎么修复?
正向的解决取决于民企,这就很矛盾,因为经济呈现出的是生产过剩了,老百姓长期收入占比过低,不是产品生产的不够多,满足不了人民的美好需要,而是老百姓手里差钱,缺少消费的冲动。如果想快速复苏,就只剩下了一种选择,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怎么提高?剧情又反转了
企业别指望了,所以,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有了一个一致性的选择:发钱。
李稻葵说:发10亿能带出40亿的流动性,部分将以税收的形式加到财政,比投资到长期项目拉GDP划算。
问题是财政也差钱,当下正忙着化债,这样所有的情况都将为之一变,因为化债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一场经济强刺激政策将拉开序幕,未来经济将以通胀叠加的方式稀释债务。
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有助于修复利润表与负债表;
这对富人来说,是一个考验,沉没资本在贬值的预期下,要做出选择,如何对抗通用,是在一、二线城市做投资性消费,还是继续趴在银行里?
这对穷人来说,头等大事是就业,增加收入渠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