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韩晗等:以“稳预期”为抓手做好经济工作

理论周刊丨韩晗等:以“稳预期”为抓手做好经济工作

理论周刊丨韩晗等:以“稳预期”为抓手做好经济工作

以“稳预期”为抓手做好经济工作

□ 韩晗 王志斌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的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一重要判断在指出“道路曲折”的同时,更强调了“前途的光明”,为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也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

预期管理是做好经济工作极其重要的环节。何谓预期管理?预期管理有哪些重要意义?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进行预期管理?

为何要抓好预期管理

预期管理是指通过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力求经济政策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引导市场主体形成符合政策导向的预期,利用正反馈机制,引导经济自动实现均衡。预期管理在国际宏观政策领域较为常见,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各国央行使用诸如明确政策工具、清晰界定政策实施条件以及定期的议息会议和公布会议纪要等方式,强化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力图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市场预见,进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我国的预期管理实践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拓展,从货币政策领域延伸到了财政、产业等政策领域,形成了强调“信息、政策、信念和交流”的现代预期管理体系。

预期管理要求通过与市场主体充分沟通,清晰地明确政策目标,引导市场预期与政府预期达成一致性。主要做法有:定期与市场主体进行沟通、披露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政策信息透明度和明确政策导向与政策目标。同时,还要有效管理舆情,防止一些失实、错误、臆测、攻击的言论在互联网和社会公众媒介传播,引发市场非理性反应,加剧市场预期的波动。

预期管理的意义重大。预期管理影响着实体经济市场主体的消费、投资决策,决定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在支撑企业部门生产与投资方面,预期与信心决定了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和投资方向,消极的预期会导致投资“遇冷”,对经济形成负反馈。因此,要及时向市场主体“吹风”,传递政策信息,安抚市场主体情绪,让投融资双方愿意投资、敢于投资、积极投资,同时完善激励制度,引导企业在产业链的痛点、堵点和断点上积极创新,勇于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投资拉动。

在消费端,预期与信心同样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方式。缺乏乐观预期会导致居民不敢消费、不敢借贷,引致总需求不足问题,对经济形成负反馈机制。所以,要多渠道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实行稳就业、扩就业的政策,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老百姓“有钱可花”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通过信心培育和政策手段让老百姓“拿钱敢花”,扩大内循环在我国经济双循环格局中的影响力,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从消费中获得的福利效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如何做好“稳预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很多积极信号,比方说,三季度GDP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基本面企稳向好信号增多;居民消费倾向大幅修复,消费成主要拉动项;需求回暖,利润改善,工业生产持续修复;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持续向暖;出口跌幅收窄,为经济企稳向好提供支撑,这些经济亮点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信心。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发展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比方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仍然承压,PPI数值不尽如人意;制造业和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压力仍然存在等等。

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受多重冲击的影响,去年度物价水平相对较高,进而对本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产生影响;就业市场遇冷则是企业需求不振、供需结构不匹配和青年人“慢就业”等多种问题导致的。

总的来看,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多数指标边际改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社会预期有所好转。不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中小企业依然面临困难,持续回升的基础不稳固。面对经济恢复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协调政策、增强预期引导,做好稳预期工作,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恢复发展。

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保持战略定力。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当前市场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看到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出发,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卡脖子”的重点领域查漏补缺,促进高端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更应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发展优质、普惠、便捷的养老服务业,切实保障失业人群利益,完善社会安全网,锚定新消费需求,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政府部门不仅要及时回应市场主体的疑问,保证沟通通畅,更应该主动加强新发展理念的舆论宣传,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注重培育积极明确的政策预期,恢复微观主体信心。三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各级政府要珍惜经济转暖的良好局面,做好政策协调,形成多方合力,做好经济工作。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在货币政策方面,要避免大水漫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本轮政策刺激相结合,强调结构化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急需突破的关键领域。针对房地产等特定行业,应当根据其发展规律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症下药,同时也要及时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避免风险聚集。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发挥精准滴灌的作用,与货币政策打好“组合拳”,强化财税优惠供给,对特定市场主体进行补贴,进一步支持“三农”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纾困发展。通过加强预期管理,促进消费、投资信心,提振经济。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合理并充分运用近期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的乘数效应,让生产消费活动在经济的毛细血管中焕发活力。

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舆论引导,消除各类所有制主体的发展顾虑。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再次指出,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其在建设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重要贡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收入,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创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期管理时,各级政府要通过舆论引导重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重视,让这些企业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期盼,使他们能够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全心全力投入到经济社会的建设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下功夫,以前瞻性视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4704.html

      
上一篇 2023-11-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