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经济行为核心越发得到了社会的关注。11月6日,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企业家圆桌会议 上, 顶尖企业家们与顶尖科学家相会 。
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圆桌会议
“我来这里是为了倾听,企业家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呢?工业革命后,各国人均GDP飞速增长,企业家精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家不仅仅是了解风险,同时也发明了很多全新的事物。在为我们带来惊喜这件事上,企业家和科学家一样。”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冠名经济与商业教授 托马斯·萨金特 在开幕致辞中点明了圆桌主题的要义。
本场企业家圆桌会议由 托马斯·萨金特 教授和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WLA企业家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创始成员及首任委员会主席 宁高宁 担任联合主席 。本次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鹏瑞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围绕 “科学引领变革,企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之路”主题 ,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科创企业领军者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科技如何引领产业变革、企业在促进科技繁荣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合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思维,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共同引领科技向善、造福人类。
合作与否,寻找创新策源地
我们该如何推动创新?创新应该率先发生在高校及研究机构中,还是企业中?诸多变量使得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的结合充满变化和可能性。因此,想要寻找完美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案挑战巨大。
作为多元文化的支持者,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 承认企业和科研有着截然不同的使命,但仍坚定地站在合作这边。他分享了自己参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企业——蛋白设计实验室的经历。这个1986年成立的公司积极整合专利和知识产权,随后在一些抗癌药物中得以运用,并获得了相应支持。
迈克尔·莱维特教授
鹏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鹏瑞公益基金会发起人、WLA企业家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创始成员及首任委员会副主席 徐航 在创业之初就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因此坚持研究和开发两手抓。为强调两 者的作用,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点出了协作的价值:“这里汇聚了超过10个诺奖得主的成就。”徐航先生表示:“我们要为WLA摇旗呐喊,第一个就是要增加基础研究方面的研发;第二点是要帮助年轻的科学家,帮助他们进行基础研究;第三,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如果帮助WLA做到这三点的话,我们未来的科学充满希望。”
徐航先生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冠名教授 詹姆斯·罗斯曼 则更站在大学的那一边。“不可能依赖行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大部分公司渴望上市,并渴望很好的估值。因此,股市将对研究产生影响。”他认为这并不利于学术创新,且企业行为与利润挂钩,研发预算通常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詹姆斯·罗斯曼也提出了一些解决路径:“我们要有很强大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环境,要有非常基础的学术环境,同时政府也要有相关的支持。”
詹姆斯·罗斯曼教授
产学一体, 探索合作新方案
在解决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各抒己见。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金勤献 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一些新变化。“相较于合作,越来越多的教授自己创建公司,然后再卖掉。”他认为,政府可以在这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教授同时为多方服务。
金勤献博士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伯明翰大学首任Chamberlain讲席教授丁玉龙提出了创想,即率先生产出一两个产品投入营销,以争取获得投资。
丁玉龙教授
于两年前离开学术圈,但坚持自己数学家的身份,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华为技术公司研究员 洛朗·拉福格 置身事内,分享了学者和企业的关系。“华为的管理层认为能够见到学术圈的人是件好事,有时候我们只是一起喝喝咖啡。”他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通过交谈汲取知识,尽管不是数学家,一部分工程师也愿意从零开始学习。
洛朗·拉福格教授
无用之用,量变引发质变
“行业最主要的是应用,但学术圈的教授更多在做无用的研究。” 宁高宁 先生将 话题引入了下一议题。讨论主题从而转向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乃至科创对企业的实际作用。
宁高宁先生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勇奎 认为基础科学依然需要关注,且是创新之源。不是所有的基础科学都能立即转化,但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颠覆性创新。“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无用的论文,在生物制药领域起到了重大的贡献。”
孙勇奎先生
“所以诺贝尔奖是颁给无用还是有用的研究呢?”作为本场主持,宁高宁话语幽默,引发了现场阵阵笑声。“经济学就是完全无用的。”托马斯·萨金特教授随即回应。
托马斯·萨金特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 郑泉水 非常关注无用之用的话题,并承认中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做出一部分成功的样本,然后再去做相关的工作。”
郑泉水院士
持续发展,追求低碳化道路
本场最年轻的参与者是深圳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 陈志鹏 。他的公司于六年前创建,主要做电池循环,与今天最后一个话题不谋而合。
陈志鹏先生
企业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中国科学院院士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 苏国辉 将自己放到了公民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提到教育公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少开空调多用电扇,也是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表示。
苏国辉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思实验室主任 杨军 则鼓励更多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精神,积极投入注入可控核聚变这样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中去。
杨军教授
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 楼剑锋 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减碳是非常大的一步,我们要生产就一定会有碳足迹,所以标准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企业有更少的碳足迹就能得到一些经济效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真正的能源转化。”
楼剑锋先生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AI制药公司Insilico Medicin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lex Zhavoronkov 分享了自己在深圳工作的所见所闻。“大家辛勤工作,空气很好,城市繁荣。这和一些陈词滥调并不一致。”而这引发了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对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宗旨的认同。
同样来自深圳, 徐航 先生很认 同他对城市的描述,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来到中国,顶科将是很好的助力。 迈克尔·莱维特 教授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喜爱,“尽管我不会说中文,但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我妻子也很喜欢中国。”尽管世界环境纷繁复杂,他仍坚持在世界来回穿梭。 托马斯·萨金特 教授认为顶科论坛确实起到了帮助交流的作用,而 宁高宁 先生希 望未来能够能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空间,也欢迎更多的人来到中国。 洛朗·拉福格 教授坚 持国际联系能够让不同的文化互相学习,他觉得中国值得西方学习的东西,比如包容、学习以及团结。他呼吁,全球性问题更加需要打破隔阂,统一团结。
提问环节,观众席上的企业人、深圳市奔凯集团董事长 刘鸣宇 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界里面,一群世界顶尖的人共同来思考世界、人类、文明、科学、企业等这些重要的问题。在论坛上,科学家和企业家握手,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特约撰稿 | 泽 兮
编 辑 | 陈 墨
责 编 | 小 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