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本文字数:1630,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11月5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作者 |一财评论员
开放的门始终开着。
11月5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超过3400家参展商注册报名,百余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总部高管等,用事实和行动展示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拥抱,及对开放、包容的态度。
对开放的态度体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进博会的致信中,他表示,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的态度也蕴含在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他说,中国真诚希望与各国一道,在开放的大舞台上相向而行、相互成就。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这是中国矢志于搭建开放经济体系的庄严承诺。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功能,中国用实际行动敞开中国市场大门,让商品、服务、企业和资源汇聚于此,串起双向奔赴的发展合力、奏响互利合作的时代张力。
奏响开放合作的交响乐,并不容易。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国都面临着国际贸易条件恶化风险,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甚嚣尘上,国际产业生态链也面临更为复杂的重组重构重塑等问题,经济全球化正在由求同存异的价值链向求同排异的价值观链转型,基于FTA的双边贸易正在逐渐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生态链的主导,基于WTO的多边贸易体系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此时,中国通过进博会,扛起多边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大旗,就是希望用欲取先予的东方智慧和谦恭的东方礼仪,感召四方来宾,中国市场的开放之门始终敞开,中国经济需内外两个市场共奏新发展格局的和谐旋律。
当然,开放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解放运动,思想开放了、胸襟打开了,对任何有利于开放的建议建言才能真正做到从善如流,对许多声音、行为才能有包容之心。这就需要制度化地拥抱市场,因为市场是一个天然的开放体系,市场用互利合作进行资源配置,让所有参与主体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因此,开放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服务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上。唯有立足市场化航向,开放才能从宏观愿景真正转化为微观主体的体感,让四方来宾宾至如归,真正降低两个市场的衔接成本。
开放是让各种要素资源都能在市场获得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行动自由,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是描述制度对经济社会变迁的敏感适应能力。正如李强总理在演讲中指出的,将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改革,促进数字依法、有序、自由流动等。
要素资源在市场自由流动和配置,才是开放的根本内涵,而这需制度对经济社会变迁的与时俱进,需制度变革消除要素资源在市场依法、有序自由流动的障碍。近年来中国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强化产权保护,明确营造竞争中性环境,中央层面取消和下放了1000多项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的放管服改革等,积极有效地对内对外敞开了中国市场,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中国大市场中得以自由竞争。
当然,开放还需要包容不同的评价和认知,差异和分歧才能产生市场交易,进博会潜存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汇聚蕴含不同认知和偏好的产品服务,满足和激发国内市场的需求。毕竟,市场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都旨在挖掘和满足各种偏好和认知需求,而非是简单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14亿人口的消费容量,更源于14亿人汇聚的偏好和认知对创新的驱动意义。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作为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进博会,必须用开放包容来奏响合作进行曲,用解放思想和自我改革以净其身,拥抱并融入全球不断翻新的产业生态链,开放的中国最美丽,包容的中国最自信。
微信编辑| 龙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