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与使命担当

贾康: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与使命担当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第三届长三角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上的发言。

尊敬的周汉民主席,张皓会长,尊敬的各位到会的嘉宾,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交流的机会,我借今天这样一个论坛来谈一下自己以研究者定位怎么认识扩内需背景之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和使命担当,这也是张会长跟我联系的时候希望我来聚焦的一个主题。

首先,我要向各位勾画一下我对扩内需这个中央特别强调的经济工作方针相关背景的认识。从一个经济体自己和自己比、自己和别人比不能不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度增速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在过了千年之交后,中国在2003年成功抵御了当时的SARS非典的疫情冲击,当年就站上了两位数高速增长这样一个高位,然后出现了黄金发展期特征的一路向上,2007年曾经高达年度增速14.2%,而没有特别明显的物价上涨。但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速度迅速下调,我们不得不应对必须使市场信心提振起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样的现实局面,来实施四万亿一揽子政府投资计划,那时候就是在扩大内需。

在2010年,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增速又站在了两位数上,当年报出的是10.6%,但也就在接近这一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给出的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从此之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年年讲,季季讲,时时讲,一直说到现在。今年两会上新任总理李强同志又特别强调了,先是讲三个稳,第一就是稳增长,GDP增速指标所代表的经济景气水平、增长速度的状态,实际上隐含着的就是我们实现新的“两步走”这样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当然这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中心工作任务,必须有一个保证速度。追求高质量发展,需告别高速增长,以中高速为合理区间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那么在量值上,其实必然还要有一个所谓“合理区间”的速度保证支持。这个中高速在去年我们没有实现——去年全年只有3%。李总理又特别强调,跟着的还要有就业优先必须考虑的稳就业,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持因素。当然,还有老百姓过日子非常敏感的物价要稳住。除了这“三稳”之外,其他还要的稳外资、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等等,其实一个都不能少。

在这个“稳”字当头的运行过程中,有四种影响因素决定着速度在下行。第一个是在2010年的时候中央就认识到经济起飞的高速特征伴随的是粗放发展,这带来的“矛盾累积、隐患叠加”必须消解。所以,要牺牲一些速度。按照一般的发展经验,我们要转入一个更多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中高速状态,这个阶段转换是必然要到来的。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我们本来在处理这个“L型转换”的阶段性问题,已经见到了有可能在2015年以后一直到2018年长达12个季度6.7-6.9%的中高速平台上,继续往后“由新入常”的时候,中美关系的巨大变化来了,中美关系交恶的所谓贸易战迅速表现为还有科技战、外交战、金融战,还有大家担心的擦枪走火的军事热战风险等,使经济增速击穿了原来那个6.7%的底线,2019年只有6.1%了,2019年的第四季度落在整数关口6.0上。以后第三个不利因素又来了——2020年有三年大疫的开始,这个新冠疫情冲击下,我们2020年是几十年来最低速度的2.3%,第二年由于基数相当低,那年上半年的复工复产也比较好,全年是报出同比的8.1%,但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就已经表现出来又有明显问题,第四季度同比只有4%的增长,滑出了中高速。所以,中央在2021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是最接近当下的挑战性问题,其中有须纠偏的“双重谬误”,可列为第四个影响因素。

我们已看到,去年11月以后防疫抗疫的技术路线和政策做了重大调整以后,我国总体来说扛过了三年大疫高压力区,现在虽然还要防止疫情的反复,但是有比较大的把握不再使疫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造成前那几年如此之大的制约和损害了,但是经济的下行直观看,还未完结。如果把这几年做一个复合平均增长增速的平滑处理,那么可以知道,2020和2021年两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5.2%,去年的3%和今年我们看起来可以实现的5%以上,合在一起,速度仍在继续下行,哪怕今年是实现一般人已认为达不到的全年6%的话,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4.5%。所以,直观地看,宏观经济在2010年以后的一路下行,哪怕今年同比站在了中高速的下沿5%以上,仍然没有改变整个这条下行曲线的基本模样。但同时,已带来的一个契机是什么?如果我们今年同比站在5%以上,明后年不出现新低是不是可能?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大。那么2023年,就是一个从一路下行改为寻求“L型转换”的契机之年,对这个拐点的意义千万不要小看。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贯彻落实过程中间,我们要调动一切潜力和积极因素,争取今年不仅完成在同比中高速合理区间的增长,而且明年、后年——“十四五”的后面两年,我们继续在中高速区间增长,以后这个L型转换为平台状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状态,拉的时间越长越好。关键就是要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实现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贾康: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与使命担当

扩大内需,显然对应的是冲抵经济下行压力问题,它是一个反周期概念——经济低迷的时候必须扩大内需,这是个非常清楚的逻辑。同时,还有一个它与中央强调的更长时间段、跨周期的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 “ 新的两步走 ” 战略实施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结合。我们现在就是要以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概念在反周期和跨周期、短中期和长期结合的意义上领会中央的精神,把这两个基本方针在现实工作中间统筹结合好。要以这样的中央方针的贯彻,很好地去争取中央关于 “ 十四五 ” 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所明确勾画的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的如愿实现。这个实现的过程如果从研究者角度来看,实际上我们要追求的保证速度,可以比较粗线条地量化为15年年均增长4.9%左右。如果 “ 十四五 ” 期间后面的两年,我们继续把潜力发掘出来, “ 十四五 ” 的五年年均增长速度应该是高于5%,最好能够在后面两年有更好的表现。五年平均如果能达到接近5.5%左右,那么我们也还要有思想准备,一般的发展规律是基数抬高以后,速度的重心必然会往下调整,如果 “ 十五五 ” 我们的速度重心往下调整,五年平均增长速度往下落,我们希望最好不要击穿5%; “ 十六五 ” 继续往下落,我们希望不要击穿4.5%。这样一来15年算总账,我们的增长速度能够接近5%,那么就可以如愿实现总书记关于中央的《建议》作说明确提到的,我们在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或折为人均的GDP,比2020全面小康之年再翻一番。这样一个量化的概念,显然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整个社会发展中决定全局的现代化战略实施的政治意义。

在这个背景之下扩大内需,又必须非常注重中央在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今年的两会上,领导人再次强调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自己人”的这个定位,领导同志也几次说,对社会上关于“两个不动摇”的错误议论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地予以批驳。在两会答记者问的招待会上,新任总理李强同志他就带了个头儿,非常明确地说,去年一段时间社会上就有这种错误议论,使我们的民营经济人士心生忧虑。显然中央关注着我们民营企业在现实生活中间碰到的困扰,关注着怎么样改变民营企业信心不足、预期不好这个现实问题。后面又有最高等级的中央、国务院联名发出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31条这种重磅文件——我知道在大标题上讲发展过去就有,把民营企业的“壮大”直接写上去表述出来,这是第一次,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壮大。然后我们又看到国家发改委专门新设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在后面“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出来,这个发展局工作伊始就宣布有700多项民营经济的发展项目已经列入支持工作范围,那么就对应了中央所说到的要推出一批“绿灯”项目。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看重的中央指导信息。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新任总理亲自主持座谈会,明确地说“完成整改”,指的是新经济带头的头部平台公司他们“完成整改”这样一个足以影响全局的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更好发展的这一个概念的贯彻。

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需要顺应中央的指导精神,更清晰地看到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早已经不止“五六七八九”份量的民营企业应该更好调动潜力活力。我知道咱们的企业联合会、企业协会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代表就是民营企业人士。中央指导精神之下,我们也可以领会,领导人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14亿人的民心,按照民营经济来说,一定涉及是一半以上的国民——现在全国市场主体是1.7亿个以上,这里面除了需要吊销、实际上已经不再活动的一部分之外,至少有1.5-1.6亿以上是在运行的企业和市场主体,而这主体里的98%都是民营企业,其中包括几千万个中小微企业,几千万个个体工商户。那么我们就说所有这些主体里面每个主体平均的从业人数是三个人的话,马上这就是接近6亿人,再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那么可想而知,至少全中国14亿人里面和民营企业有直接联系的是一大半以上。我们共处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还有很多混合所有制企业,还有上下游业务的紧密连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对接的,就是我们要在观念上更清晰地来认识,共产党由历史决定的执政党地位的执政基础,当然既要包括国有企业,也要包括民营企业。在几年以前讨论中,当时还在位的国研中心的马建堂主任就专门提出这个问题。试想,民营经济已经有了这么大规模“自己人”的现实存在,怎么可能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贾康: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与使命担当

上面这些认识如果进一步明确起来之后,我们就要接着谈一下民营企业现在面对着我认为值得看重的新一波市场机会。 前面强调了2023年是一个契机之年的特点,经济波动状的复苏中间,有可望亦应可及的L型转换。 今年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大体上合乎预期,同比4.5%,二季度虽然同比是6.3%,但明显弱于预期,四五六月间有一系列令人们感觉不愉快和不安的情况,在投资、消费、外贸等方面的发展,都弱于我们向好的预期。 7月份大体延续了四五六月间的这种情况,但8月份指标开始出现向好苗头,9月份继续。 所以,最新的第三季度的数据出来以后,我们已经有充分的信心,经济的向好在经过波动之后,现在更清楚了: 全年如果第四季度有4.4%的同比增长,就一定能够达到年初两会上所说的5%左右的年度引导性增长目标。 关键是我们经过调动潜力,更好努力,是不是今年可以完成得更好一些? 国外一些预测机构已经把中国今年的增长速度预期值调高了,如果能够完成得好一些,我觉得是可以去努力接近5.5%的,至少我们可以在5.3%左右去做一个粗线条的展望。

在这样一个复苏过程中间,如果我们争取走得更好一点儿,民营企业起非常大作用的互联网+ 创新里“数实融合”领域的创新发展,是非常值得看重的一个视角。我们主要的、有全局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几乎清一色是民营企业奋斗中冲过非常痛苦的“烧钱”瓶颈期阶段,而终于取得成功地位的。这种头部企业为数不多,现在如果数下来也就那么十几个,有的还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苏宁曾经被排在最前位置,现在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但是总体的趋势,这十几个、不到二十个的头部企业,他们不是像过去所说的为数不多企业占据了比较大量的市场份额以后形成寡头垄断而压抑其他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它是带来上游、下游更大量的以亿万计的市场主体可以一起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产业互动的正面效应。这样一个特定的数字经济发展世界潮流中,我们中国的平台公司完成整改,那么对于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的意义,就进一步凸显了。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平台头部企业完成整改带来的,将是相关的产业集群、整个的供应链应该出现新的局面。那么在这个方面,民营企业和其他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一步的互动,共同的努力,应该成为一个现在非常值得看重而现实中有广阔合作前景的创新发展概念。

在所有的企业都致力于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的数实融合过程中间,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这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里分别列出的概念上,今年上半年亮点就已经非常明显:新能源汽车现在于全世界中国的出口量位居第一;新能源里风电、光电的发展,中国在前几年增速已经是世界第一,现在装机容量也确切无疑为世界第一。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和我们现在扩大内需要提升经济景气,产业链、产业集群一个潮涌效应的可能出现,我觉得大家应该高度重视。这种潮涌现象似乎现在已露端倪,新一波市场机会里仍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更看重在这里面,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一种规模,在什么样的具体赛道上努力寻求发展。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数实融合大潮中,更多的机会会展开。我们在各个细分的领域,各个具体的赛道上要认识到还必然有竞争,竞争还必然有优胜劣汰,但是数字经济可以更多地把这种竞争中过去所理解的那个零和博弈,改为或多或少的受益,而不是简单把谁排斥出局。越来越多有了共享经济特征的发展里面,我们当然要力争走在前列,成为专精特新。民营主体一亿多个,能够成为头部企业的微乎其微,但是大量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可以先争取使自己进入专精特新的行列。这有国际经验,也有我们自己已经可以初步总结的国内经验——有关管理部门现在不断推出专精特新的名录,就是承认在各个细分领域、各个赛道上,现在已经可以从指标来认定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他们可以更多地、明确无疑地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支持。

在传统行业里,如果还对不上高科技,也对不上专精特新,企业的升级发展是不是也有机遇呢?我认为同样存在。非常简单地说,比如餐饮行业将永远存在,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民以食为天。过去说传统的餐饮行业,只要有招来回头客这样的一个实力,那你就站住了,而且有可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干的是个辛苦活儿;你如果能有办法在交通枢纽,高铁站,航空港盘一个店面,哪怕你招不来多少回头客,你也可以过日子了,那个地方有足够的客源维持运行。但是当今的机遇还在哪儿?我也跟有的朋友探讨过,虽然我是一介书生,但我观察,全中国已经涌现出来千计万计的新区,你看这些新区,叫什么开发区、保税区、物流中心,等等,里面入住的千百家的企业机构,还有几家愿意办自己的职工食堂?他们员工的餐饮后勤供应靠什么?以越来越规范的市场招投标,找到这方面的供应商。你如果做餐饮,有这个实力,有一个团队去参加招投标,取得中标的地位,这就是你抓住的机遇,凭借你的实力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就可以明显扩展你的市场份额。养老行业有多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色彩?应该说没有;有多少高科技的色彩?不敢说没有吧,也不突出;但是它确有适应社会需要的非常明显、我们应加以重视的地位——在这方面比较早进入养老产业赛道的,我们可以提一下泰康:它早就在全国布局二十几个养老园区,在咱们上海叫申园,在北京叫燕园,在武汉叫楚园,在南京叫苏园,诸如此类,已经实际运营了十几个,总体情况都是一床难求。它把保险产品对接到老年人养生养老,一直到最后的临终关怀,全套形成有效供给覆盖的这样一个养老供应链,在这一个领域里它做得风生水起,适应社会需要,又在企业自己的发展壮大方面不断体现出来实现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人生价值。这方面他们自己的总结、就是在种种纷扰中间坚信长期主义行为模式是合理选择。所以,泰康在养老产业的经验总结方面出了一本书,封面上四个大字几乎占满,就是“长期主义”这四个字。

至于说中国的文旅,这个概念之下这些年的发展,各位也一定不要小看。在8月间我去一趟贵州,出乎意料,过去说的那样一个欠发达的区域,首先是前些年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支持之下率先实现了“地无三尺平”的欠发达山区县县通高速,现在已经走到了组组通硬路面,它的文旅产业发展是风生水起,在实际的场景中间是人潮如涌,爆棚式的热闹,体现着在没有疫情压力之下又加上了暑期因素,家长们带着孩子蜂拥到贵州去享受生活。那里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它的村BA,村超,也是在网上可知非常有影响的这样一个新潮涌现象。

贾康:扩大内需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市场机会与使命担当

诸如此类,我举的例子,都是想向各位朋友讲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是非常看重中国的成长性潜力的。 我不否定民营企业人士还面临着很多的不愉快和困扰,中央重视之下,真正解决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来对待的问题,还会有一个逐步化解具体矛盾问题的过程,但是大的趋势大家要看到。 所以在结束之前,我要专门再说一下我理解的民营企业面对现代化愿景的使命担当。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我认为还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纵深和潜力空间,领导人和有关部门说的“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被颠覆、没有改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宣传用语。面对着种种的困扰、挑战、不愉快和不确定性,我们还要认清的,是确定性和长期主义行为模式的现实意义。因为对中国,我非常明确地认为应坚信我们的工业化还只是走在半途,已经是制造业全球规模第一的世界工厂但是大而不强,中央说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实事求是地一方面认识到我们的不足、我们的短板,另外一方面还要看清中国完成工业化、追赶工业革命以后发达经济体的发达水平,后面中国的潜力空间还非常巨大——我们发掘这个潜力空间,就是客观地支持以成长性继续使中国在中高速的状态,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如果能在5%以上的中高速区间继续运行下去,将是美国最满意的速度的两倍,是欧洲、日本最满意的速度的三倍。我们要在这个成长性潜力空间方面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化还有非常值得我们看重的打开潜力的发展过程,而看其伴随着的城镇化,世界所有的经济体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城镇化才能走完它的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现在不要迷惑于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65%以上,而要特别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现在才47%,即14亿人中,一大半中国人还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已经进城的三亿多人里绝大多数就是苦苦拿不到城市户籍,那么真实城镇化水平可以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里面已经形成的、值得肯定的城镇化因素予以适当量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可加上“加码”的几个点,现在也就是50%-55%区间内而已,以后每年真实城镇化水平上升不会有一个点,就算一年上一个点,我们还至少要有15年,才能走到国际经验所说的70%左右城镇化水平,结束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转为比较低平速度发展的那个状态。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我们市场人士、企业从业人员,如果要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选择最广阔的舞台,应该讲还是首选在“巨国模型”下才能描述的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现代化进程这个舞台。我们如果认清这样一个客观的成长性,再加上我们主观上不犯低级错误,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按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基本路线,按二十大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成功构建以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的现代化之路是有希望冲过历史三峡,最后达到战略目标的。

那么这样从长期来看,从整个历史发展长河来看,对我们的确定性,是在种种不愉快的不确定性、种种令人迷惑的现象旁边,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的。认识它,会更多地使我们有战略耐心,更多使我们的民营企业看到长远的发展可能性。随着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这在上海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所谓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就是企业应该面对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负面清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产权得到保护,竞争环境是公平的情况之下,企业大胆地在竞争中去试错,去创新;而反过来,政府必须自我革命,以正面清单加责任清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它就是呼应配合着我们现在必须进一步促进的这个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现代化伟业,能够合乎意愿地乘风破浪向前走。中国在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显然要抓住深化改革这个啃硬骨头的制度创新龙头,发挥龙头效应以后,进一步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空间,同时还必须十分看重思想观念的创新。总书记新近在江西的视察考察中又再次强调思想解放。我作为研究者非常愿意强调,一定要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观念创新结合之下的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来支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去实现新的“两步走”。

那么在企业的发展方面,我们的使命担当,其实是面对一个基本逻辑、就是我前面已提到的民营企业的前景如何——这时候我愿意把它具体化为中国经济社会成长中,股份制框架之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带出的民营企业以“自己人”的使命担当,和国有企业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最后不是“谁退谁进”的问题,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形式——股份制的框架之下,越来越多以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混起来”的问题。这个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中,它是长期的,我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因一些极端化的错误议论动摇自己的信念。而且我作为研究者也特别强调了思想观念的创新——这个视角下,必须认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之下,股份制带来的资本社会化,股份制框架之下所有持股的、不持股的人,无论有没有股权,有没有生产资料占有权,这些社会人士他们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换一句话说,企业家,企业的高管,企业的员工,无论持股还是不持股,所有的人只要参与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那么就都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这样的思想观念创新,可以使我们更多排除一些极端化的非理性的说法,来使我们所有的民营企业人士,在认识自己使命担当的情况之下,一起参与整个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品质层次学术交流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2021年与刘薇合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又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2103.html

      
上一篇 2023-11-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