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健康险前路几何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进入公众号,可点击右上【···】设为星标哦

近年来,随着百万医疗险、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两大网红产品的不断造势,民众对短期健康险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受价格低、保额高、保障范围广的优势加成,短期健康险近年来受到市场热捧。

那么分外叫座的短期健康险的支付表现到底如何?从2022年短期健康险的赔付情况来看,行业整体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并不甚高,近七成险企赔付率不超过40%。

笔者认为,当前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仍处在偏低水平,考虑到该项业务特点,今后的赔付率可能会进一步攀升。在未来,结合HMO的创新模式,走支付+服务的道路或将成为短期健康险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01

短期健康险的“走红”背景

一个险种能够达到火爆的程度,除了产品设计十分优秀,具有吸引力之外,一定有来自某一方或几方的利益驱动力。

社会因素影响

近年来,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基金承压带来的老年群体医疗费用难题都极大地催生了医疗健康保障需求,而价格低、保额高的百万医疗险以及具有普惠性质的惠民保的相继出现,正好弥补了基本医疗保障的赔付缺口,缓解了医保基金压力。以百万医疗险为例,仅需花费数百元至数千元,就能够买到保额高达百万的健康险产品,杠杆比相当之高。

财产险公司的积极参与

数据表明,2020年短期健康险保费规模已达到2800亿元,其中来自财险公司的保费1114亿元,同比增长32.6%,短期健康险自此正式成为财险公司首个保费收入过千亿的非车业务。事实上,作为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产物,短期健康险已经成为了当下财险公司发展的新引擎。

短期健康险前路几何

一方面,在车险业务发展放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财产险公司都在发力布局短期健康险业务,而政策也进一步给财险公司发展健康险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8月,《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正式明确推动行业从以车险为主向车险、非车险发展并重转变,鼓励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更好服务于国民高质量生活和健康保障需求。

另一方面,寿险公司对于短期健康险并不感冒,这也给了财险市场发展的机会。目前中国长期健康险产品的投资储蓄特征突出,这类产品往往才是寿险公司青睐的对象,相对而言,像短期健康这样的纯风险保障型产品在业务中占比较小。

02

短期健康险的主要市场表现

近几年,短期健康险行业快速发展,面对保费规模的节节攀升,部分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短期健康险的畅销而赚的盆满钵满。究其原因,部分险企为了抢占份额纷纷打出价格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健康险产品无法在不断丰富保障功能的同时维持价格持续下降。其次,在产品设计、核保、保全等运营作业环节,并没有通过标准化的方案实现作业质效的提升。

面对市面出现的“价格战”、“保额虚高”、“理赔率异常”等问题,为了促使短期健康险合规且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每半年披露一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整体赔付率指标。通过各家险企披露的短期健康险赔付情况,我们将洞察短期健康的真实赔付表现。

短期健康险前路几何

横向比较:赔付率大相径庭

从2022年短期健康险赔付情况来看,当前行业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并不高,近七成险企赔付率不超过40%。不同险企之前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的能达到797.46%,最低的为负数。如果从不同性质的险企来看,财险公司的健康险赔付率明显高于人身险公司。

短期健康险赔付过高容易理解,如果赔付率超过100%,可以简单看作保险公司获得的保费收入少于向消费者支付的理赔金额,也就是业内俗称的“赔穿”。但是赔付率为负值却令人费解。

针对赔付率为何会出现负值?赔付率为-3.3%的长城人寿、赔付率为-76%的爱心人寿均解释称,个人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为负,主要是由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释放。由于公司对健康险产品策略有所改变,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逐步向长期健康险转移,2022年个人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降低,导致期末未决赔款准备金储备降低,准备金提转差为负。

可以看出,赔付率出现负值的情况多来自于保险公司自身策略调整导致的保费收入减少。

纵向比较:整体赔付率已有所上升

将时间横向拉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近几年短期健康险高速发展,参保人群随着等待期的结束以及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进入了理赔周期,整体赔付率较往年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随着惠民保快速发展,其具备的价格低、责任广,且既往症群体可投保等特点所对应的的参保人群十分广泛,这些参保人群进入承保周期就可能产生赔付;

另一方面,随着百万医疗险的普及和宣传,疾病用药逐渐向医保范围外的目录扩展,肿瘤用药、特效药以及新的医疗手段等因素也会进一步推高治疗成本。

短期健康险前路几何

图1.2022、2021年上半年部分保险公司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率对比

诚然,尽管综合赔付率比去年有所提升,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整体来看,约40%的行业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仍然处于偏低水平。

03

短期健康险发展趋势

医疗费用受经济社会、自然和政策条件的影响,可预测性和可控性较弱,相较于长期健康险,短期医疗险由于保障期短,不同参保人在健康状况和医疗花费上的差异较小,得以成为了众多险企主推的产品。然而,低赔付率所带来的低获得感,可能会让产品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笔者认为险企应设置合理的赔付区间,抓住目标客群,通过精细化运营苦练“内功”,为参保人提供更多的健康管理服务,使其与保险赔付形成一定的风险“对冲”,让短期健康更加长足的发展。

赔付率是否一定越低越好?

通常来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过高不利于产品长期发展,而综合赔付率过低的产品,则意味着产品偏离了保险保障的初衷,失去了产品效力,对于消费者而言,显然难以买帐。从当前情况来看,86家披露短期健康险赔付率的险企中,有51家赔付率低于40%,占比接近七成。而赔付率在65%—75%的保险公司仅有6家,赔付率在70%-80%的保险公司则只有3家。

那么,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应该在什么范围比较合理?从国际成熟市场的赔付率来看,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在70%-80%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对比来看,短期健康险低赔付率反映的是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的实质性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我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有100多家,这些公司之间似乎竞争激烈,但在真正的产品层面上,各家的险种则同质性极高,在保额、保费等各方面的差距较小。比如近几年火爆的百万医疗险,各家公司都是以百万的高保额来吸引消费者,赔付条款、疾病清单等方面仍未见创新之处。虽然高保额确实是我们买保险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赔付的概率极低,那么高保额的意义显然就要打个问号了。

政府、企业、个人三端,应该抓住哪些人

如果把短期健康险的客户分为政府、企业、个人三类,那么不同类型的客户显然有着不同的承保条件及保障诉求,服务好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需求将会是短期健康险的致胜关键。

以百万医疗险以及惠民保两款网红产品为例。百万医疗险由于仅通过较低保费就能获得百万保额,可以不限社保范围、不限治疗手段,不限药品种类为被保人因病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因此广受个人客户的青睐。

惠民保险由于其背后有地方政府站台,价格通常在几十块左右,由于投保门槛低,年龄无限制,健康告知宽松,可满足当地市大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障保底需求。

短期健康险前路几何

在企业端,员工福利健康险由于面向企业整体,因此健康告知相对宽松,在过往曾屡有赔付率高企的情况发生,面对此类情况,险企可以瞄准企业员工的发病特点,充分利用保险科技的优势,根据行业制定定制化的的健康管理方案,从源头降低赔付的发生,同时提升企业客户的粘性。

通过精细化运营苦练“内功”

在未来,保险公司想要通过短期健康险实现营利,不应局限于保费规模领先,而是在设计产品、核保核赔服务及附加服务等各个环节苦练“内功”,对自身运营能力的流程化、精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核保为例,由于部分保险公司往往采用批量收单、承保的方式,因此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理赔,乃至“赔穿”的情况发生。建议可参考外资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的核保模式,当面对企业投保成员达到一定数量,可提供定制化的专属健康计划服务;当投保成员超过人数门槛时,可提供承担受保前病症的核保方式;当投保成员少于人数门槛时,需要对每个被保险人进行严格的医学核保,通过精细化的方案管控进行风控前置。

与健管融合走向“HMO”新业态

放眼海外,联合健康集团一度被国内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保险公司视为对标的榜样。联合健康集团Optum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健康管理服务、药品福利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其中,健康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业务相辅相成,形成了“医、药、险”的良性协同效应。

图2.Optum业务组织架构

联合健康集团的协同效应可以体现为,通过健康管理服务,降低健康险的赔付率,并且通过药品管理服务,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而这也正是管理式医疗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众多保险公司和一些药企以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也在探索打通“医、药、险”。随着短期健康险逐步成为不少保险公司用来扩充保费规模的重要抓手,“支付+服务”将成为提升业务价值的必然选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0204.html

      
上一篇 2023-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