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新提法释放新信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升级”定调

多个新提法释放新信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升级”定调

本报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时隔6年,金融领域最高规格会议再次召开。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是自今年3月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后,我国首次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在此之前,我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自1997年起每5年召开一次,至2017年7月,共计召开5次。今年,金融领域最高规格会议“升级”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不仅名称“升级”,规格也高于此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悉数出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相比前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站位更高、部署更全、要求更细。”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个亮点是,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出现了很多新提法,释放了金融工作的新信号。据了解,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并首次提出地方“化债+管债”两大框架机制,明确指出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这对我国接下来的金融工作、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等重大问题和方向进行了“定调”和“微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金融稳定和监管、机构改革等领域的政策部署,对我国中长期金融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对此表示。

新提法释放新信号

此次会议亮点频出。

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并提出“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当前,我国金融存在“大而不强”的痛点,不仅与经济和科技实力不匹配,也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以及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地位不匹配。

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必然伴随着金融由大而强。此次“金融强国”概念的提出,表明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温彬建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应在市场建设、制度体系、金融监管等领域推进改革发展,构建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更好为实体经济赋能。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切实推进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建设,加快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意味着在当前稳增长、降成本、防风险诉求下,货币政策既需要注重短期逆周期调节,也需强化跨周期调控,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不断充实工具箱,发挥好总量调控和结构性引导功能。”袁海霞表示。

此外,会议要求,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袁海霞看来,会议在总量层面继续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层面则结合国家战略不断创新结构性工具,强化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金融领域通过政策引领、创新产品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预计后续政策引导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相关支持性、激励性政策或加速出台。”袁海霞表示。

连平则表示,金融要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做好五大文章,金融业自身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按照会议要求,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直接融资方面,会议强调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股权融资方面,会议提出要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债券市场方面,仍需从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夯实债券市场法治基础、强化监管协同和风险防范、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多方面入手,多维推进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间接融资方面,应从完善机构定位入手,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并要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聚焦主业、发挥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袁海霞表示。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风险历年来都是金融工作会议的重点建设方向。

本次会议首次提出地方“化债+管债”两大框架机制。会议强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以“控增化存”为主线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机制措施,包括隐性债务违规举借问责通报机制、专项债全流程监管机制、跨部门联合监管等,此后又提出“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推动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

对于“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在袁海霞看来,这进一步传递出中央要持续性、制度化、成体系地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决心,此前建立的一系列机制措施也并非短期举措,将持续健全完善、长效推进。在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方面,后续政府债务管理或需更加精细化。

对于如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长效机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主要是指要切实防范“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同时推动平台企业转型,从根本上控制地方债务增长。

金融监管方面,此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在连平看来,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看,就是要全面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欺诈销售、操纵市场、信息泄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各类金融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

王青也表示,继续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意味着金融严监管基调将会延续。

在扩大开放方面,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连平表示,下一步,应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同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要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产生冲击,形成“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系。未来,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300125.html

      
上一篇 2023-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