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结合党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
金融工作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是中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对金融部门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释放七大信号:
1)总基调:建设金融强国。提高金融定位、明确中央事权、三项重点工作。
2)地方政府化债: 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央加杠杆空间大,建立化债长效机制、管债机制。
3)房地产:从供给侧、需求侧、新发展模式全面部署;一视同仁所有制融资、因城施策、三大工程。
4)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作用,培育一流金融机构,促进长期资本形成,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
5)金融服务实体五大篇章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6)金融高水平开放 :人民币汇率稳定,吸引外资,人民币国际化。
7)稳增长: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活跃资本市场。
1 总基调:建设金融强国
会议总基调,“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
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直接意义在于提高了金融定位,打开政策空间。
本次由“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改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加强了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中央事权。
未来,金融工作以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
一是金融化险体现“化债+监管”长效模式;当前地方隐性债务、房地产融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隐患较多。
“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会议强调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二是金融发展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为两大主线。
资金供给,“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注册制走深走实”、“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
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安全基础上的开放。“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三是强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工作机制明晰,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架构“一委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实属地责任”。
力求从根本解决问题,“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扎实稳妥化解风险,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短期强调货币和资本市场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2 货币政策工具箱打开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到,“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箱有:1)降准降息、MLF续作、加大公开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对冲当前资金面紧张;2)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成本下降;3)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4)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帮助地方缓释债务风险。5)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基建项目。
货币政策空间打开,将重点作用于:
稳增长、扩内需。此前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新增“逆周期调节”,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延续稳增长基调。
“财货”紧密配合,货币政策熨平流动性波动。宽财政加码,短期会快速消耗流动性;增发国债1万亿并提高赤字率至3.8%,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超1万亿,2024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提升至2.7万亿元。
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2023年9月绿色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6.8%、38.2%、18.6%、15.1%。2023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19%,同比下降22bp,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
3 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
“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近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水平。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设立科创板、北交所,试点注册制,资金配置效率提高,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资金向优质企业集中,资本市场通过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截至2022年8月,沪深上市公司数量达507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五成,总市值达到80.2万亿元。
注册制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占比。但现阶段注册制下,大量公司上市,存量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本市场动荡。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达到更优效果,应从多方面着手:健全多层次融资市场,如VC/PE、并购重组等,即发展多元化股权投资: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通过VC风投、IPO、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融资。打通多层次渠道,以免造成“一窝蜂”上市乱象;提振市场信心,鼓励增量资金进入,如险资、中长期价投基金等。资金充足,才不会造成僧多粥少现象。长此以往,一、二级市场得以维持平衡,避免此进彼退,注册制才能真正立住阵脚。
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从资金供给的角度,严格相关的监管政策,整顿良莠不齐的投资机构市场。1999-2021年,中国PE/VC机构的数量增长150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110倍;2021年,中国私募、创投基金管理人的数量是美国的6倍,管理基金数量是美国2.7倍,管理总规模约为美国0.4倍,单只创投基金的规模为美国的0.2倍。国内投资机构或存在“行业泡沫”,盲目扩张、经验不足,为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带来阻碍。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2023年10月2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利于养老金融的平稳增长。
发挥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作用;多层级金融机构互相配合,明确责任划分,更细致地服务实体经济。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定位为宏观维稳角色,在顶层政策导向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情况的特色金融服务。
4 金融服务实体的五大篇章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发展科技金融,要做好融资方式的创新,打通理论科学至科技落地的渠道。我国科技金融工具自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不断发展。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依然较低,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0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4.7%,发达国家为70%。科技金融的持续发展将在长期助力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
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长期低碳目标和人民生活的健康。2022年全国设立了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其中涉及项目有光伏发电、低碳制造、节能减排等,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有望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实体经济和绿色生活的共赢。
加快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财政部下达2023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约8.66亿元。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位居前列。
中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成果显著,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正在完善。产品上,个人养老金、养老理财等市场份额扩大,各类养老金规模合计超过12万亿元;底层支撑上,国家鼓励险资入市,险资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养老产品的中流砥柱。
数字金融的发展将全面赋能各类金融服务的效率。金融服务AI大模型逐步建立,智能化、互联网趋势明显,数字基建、数字化转型将带来大变革。2022年,我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规模达11万亿元,数字化渗透率约为30%,2018年该数据仅为1%左右。
5 地方债务化险新框架
本次会议提到“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地方债务化解要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短期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来防风险;长期加快推进体制变革,减轻对土地财政、隐性债务的依赖,培育新基建、新能源、新引擎,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
2022年我国31省市平均广义负债率高达75%,部分地区广义负债率超过100%。近两年城投债集中到期,2023年总偿还量近五万亿,为近十年峰值。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土地财政空间收缩,202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3.3%,地方债务压力大。
724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9月超万亿特殊再融资债落地,10月增发一万亿国债,起到短期缓解债务压力、降低债务风险和优化债务结构的作用。
截止目前,25省市披露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累计10431亿,规模大、节奏快、期限长,且部分地区突破债务限额空间。10月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全部以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
短期要继续推进一揽子化债安排,除特殊再融资债以外,还可采用盘活国有资产、金融机构降息展期、中央加杠杆等手段。
中长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债务体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和金融监管改革,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参考近期发布的报告《隐债化解一揽子方案:现状、原因、影响及展望》。
6 全面部署房地产供需、新发展模式
本次会议提到“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对房地产供给、需求、新发展模式均进行了部署。
为优质民企拓宽融资渠道。据同策研究院数据,40家典型房企融资额连续4年大幅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去年下滑32%,同比2020年高峰时期大幅下滑57%。从披露公告的31家房企融资情况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国企融资总额为1985.9亿元,占比66%;民企融资总额为1005.14亿元,占比34%。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即国企与民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优质民企同样可以获得便捷的融资服务,更好地助其短期脱困、长期良性发展。
刺激需求侧,支持潜在购房者。724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8月楼市重磅利好组合拳出台,多地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部分热点城市全面取消限购等政策;9月房地产销售初步企稳。
长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支撑房地产投资。“三大工程”,即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稳楼市的关键:促进市场信心恢复、销售回暖、支持优质房企,改善地方土地财政、房企资金来源,带动投资和产业上下游改善,用时间换空间,这是治本之策。
短期,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各地开展自救、促进软着陆:增强“三支箭”实际落地效果,促进三好生融资,推动并购重组;下调首套房贷款首付比及贷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刚需;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适当调整普通住房认定标准、首套住房认定标准;对低收入家庭和应届毕业生的租房支出给予适当补贴,并扩大受益人群;放开二线城市外地首套购房限制、降低落户门槛,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或允许提取未纳入贷款额度计算的公积金余额付首付;一线城市可以考虑先放松郊区的限购,顺应人口往都市圈流入的基本规律;降低各项交易税费。
长期,通过“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等构建新发展模式。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参考近期发布的报告《房地产政策正迎来历史性拐点》。
7 金融高水平开放
会议提出,“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由一月份的低点6.69升至7.33,但人民币较一揽子货币运行相对稳定。截至2023年10月27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9.6,与今年年初基本持平。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美联储自疫情后不断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一度冲破5%,美元吸引力加强。
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对外收紧人民币流动性,对内注入美元流动性。9月1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由6%降低至4%,释放维稳汇率积极信号;9月19日,在香港发行150亿元6个月央票,收紧境外流动性。
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融资便利度,短期有利于汇率稳定,长期有利于实体经济活力。
过去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中有进。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二位;2023年1-9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38.9万亿元,同比增长24%;国际清算银行2022年调查显示,近三年来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4.3%增长至7%,排名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