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 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是由《清华金融评论》年度发布,参考巴塞尔协议Ⅲ和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基于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遴选出前200家银行,旨在进一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风控水平和竞争实力等情况,为推动中国银行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借鉴。“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已连续成功发布三届。

2023年8月,《清华金融评论》正式发布第三届“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及研究报告,并首次在研究报告中特设 “专题报告”,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四方面进行专题讨论。

我国目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推动力度如何?当前银行业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银行在绿色债券方面的发展现状?清华金融评论特别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围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银行业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专题分享。

一、明方向:政策指引绿色金融发展

Q1

我国目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推动力度如何?最新政策进展情况?

自2016年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相结合,通过“自上而下”丰富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及制度、“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完善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并获得显著进展。“双碳”目标提出后,政策引领的合力进一步增强,绿色金融的各项政策部署与实践创新也在加快推进。

从具体推进进程来看,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来,绿色产业范畴界定逐渐明晰,各部委能更具指向性地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类绿色产业提供财政、金融、技术、法规等全方位支持。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政策明确。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为主线,以确保能源供给安全为底线,围绕节能、减排、增汇三大核心对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方向形成思路指导,同时围绕部分重点高碳产业的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提出实施目标与要求,以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为金融投放效益的管理与评估等提供参照。

二、确标准:构建绿色金融标准化体系

Q2

当前银行业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和价值是?

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最主要的实践群体之一,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先行者,未来仍有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由于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银行业对于绿色金融理念的贯彻与执行至关重要。从数据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体现出银行业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主动性与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升,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开展风险管理等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与高碳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与服务的多元支撑。当前我国绿色信贷虽然保持快速发展,但整体在信贷中占比仍较小,随着绿色产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在相互促进中释放更多可供银行参与的领域与空间,同时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绿色金融评价方法等进一步深化,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引领,未来银行业仍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实践者。

三、勇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Q3

银行在绿色债券方面的发展现状?有哪些创新点及特色?

中国自2016年起就是全球绿色债券发展增速最快的国家。根据中财大绿金院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外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5039.63亿元。其中,我国境内新增普通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为209只,同比增长21.51%,占中国境内外新增绿色债券发行数量的71.33%;新增发行规模约3109.16亿元,同比增加47.61%,占中国境内外新增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61.69%。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普通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5万亿元,占境内外绿色债券总存量规模的71.43%。

在创新与特色方面,从整体上看,清洁能源为中国普通绿色债券重点支持领域。清洁能源领域的绿色债券投资占中国境内新增普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39.40%,募投项目主要为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供热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和运营;其次是用于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项目,如绿色交通、能效提升、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领域;再者是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以及生态环境产业等领域。

从产品上看,中国的绿色债券类型持续多样化。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在绿色债券下面增设了子品种“碳中和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自推出后其市场发行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发行碳中和债券78只,发行规模约1226.99亿元,同比增加36.27%,占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4.35%;中国也对蓝色债券市场发展做出初步探索,蓝色债券作为专项支持海洋治理与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新型投融资工具,对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绿色乡村振兴债券对推进清洁能源、污染治理等乡村振兴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存量规模约100亿元;绿色熊猫债券截至2022年上半年存量规模也达到约110亿元;2021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国内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重点聚焦高碳行业的减排需求,是对转型金融的重要实践;2022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转型类债券,专项用于企业的低碳转型领域,重点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四、谋新局:“双碳”目标下的银行绿色发展

Q4

银行业助力双碳目标,需要在哪方面重点着力?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非绿金融风险防范与自身管理是未来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重要着力点。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是指持续贯彻对绿色领域的支持要求,始终坚持通过产品创新形成对绿色领域的有效支持,拓展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风险防范”是指银保机构须从先期正向的“投向绿色领域”向负向的“绿色风险管理”拓展,重视防范金融各类投融资中潜在的环境、社会、治理风险,将绿色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金融业长期发展的深层次要求。“自身管理”需要银保机构重视自身绿色表现,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能力培养、投融资流程、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等方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也要探寻自身的碳中和之路。通过自我改革与市场撬动,成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践者、推动者。

从碳市场的服务者向碳市场的参与者转变,是长期来看银行业参与碳金融市场的重要方向。当前银行围绕碳金融产品创新等开展初步实践。我国在前期的试点碳市场工作中,已在碳资产托管、碳质押贷款与碳配额回购等业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各金融机构围绕全国碳市场碳配额设计了碳质押贷款等相关金融产品,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全国碳市场运行后,虽然机构投资者尚未直接参与到市场运转之中,但是基于碳市场的碳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均有所开展,包括以开户、结算、存款等业务为主的碳金融基础服务也在逐步成型。

随着我国碳市场运行的逐步成熟,银行业通过规范参与碳市场,能够更大限度地激活碳配额的市场价值,更有助于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等四项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行业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了有效指引。而碳市场的扩容、机构投资者入市等系列碳市场的丰富机制未来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届时银行参与碳市场的方式与覆盖面均有进一步提升,通过发挥其风险管控、价格发现、增加市场流动性等功能,将有利于引导形成有效碳价,并将碳价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对减排产生持续稳定的激励,推动减排效率进一步提高。

文章来源丨《2023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

本文编辑丨梁婧

责编丨白雪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9210.html

      
上一篇 2023-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