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10月31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大湾区专场上,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众安银行联合举办的“湾区数字银行对话”正式举行。本次活动以“一小时生活圈与数字银行新治理”为主题。
本次活动旨在促成香港数字银行和内地数字银行之间展开对话,邀请了4家在香港持虚拟银行牌照的机构:汇立银行、平安壹账通银行、理慧银行、众安银行,以及2家扎根深圳、全球领先的机构:微众银行、平安银行,出席活动。
作为数字金融领域的头部玩家,上述6家机构代表分别就三个议题:金融服务实体、大湾区两地数字金融的融合与借鉴、GPT大模型技术带来的挑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本篇为第二个和第三个议题,大湾区银行如何借由数字化之力促融合,以及技术发展将给数字银行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湾区金融尚未实现“漫游”,两地机构需要彼此
当高铁驶入香港西九龙的那一刻,不少内地来的人手机上都会接到一条来自服务商提示漫游收费的短信。在通信上,不用换号,已经可以实现数据漫游。
但这个理念,放在金融业里,尚未得以实现。作为需要属地监管、持牌经营的金融业来说,目前在大湾区两地都实现持牌的机构并不多。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表示,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化,消费者对于跨境金融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深港两地银行间协同互补,打造类似“金融漫游”的潜力巨大。而实现良好体验的背后,离不开各类API开放接口相互嵌入和跨境数据流动的支持,这可能将成为两地机构今后探索落地的一个方向。
在深港银行相互合作上,平安壹账通银行副行政总裁肖静表示,近期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也提出,明年上半年将与深圳当局共同设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促进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合作,以及金融人才交流。这都预示着未来跨境金融南下和北上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市场在监管制度,客户习惯和文化上有不同,是在推进过程中深入考量的。肖静举例称,在抵押贷款方面,深圳已经全面实现线上化办理,而香港是以律师楼为中心的人工模式,仍在技术上有向深圳借鉴的空间。
但挑战往往与机遇相伴,未来用更具创新的技术推动交易成本的减少,将有助于为两地经济注入新动力。
“湾区技术+香港金融”=更大的协同效应
跨入香港,不仅是语言上要进行粤语的转换,思维上同样也需要。
“打开市场的关键,在于要用客户熟悉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汇立银行替任行政总裁及合规总监鲍明莉说。而过去香港金融业服务范围是全世界,尤其是在资产管理方面,香港是东南亚市场里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但接下来,若是香港要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单凭自己之力是不够的。为此,鲍明莉认为,香港服务国际客户的经验积累,叠加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技术支撑,将能在互补中将双方优势放大,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辐射更宽广的客群和更多的国家。
理慧银行科技总监林冠宇亦提到,香港在与国际监管部门对接所产生的经验是宝贵的。若是香港能将如何联通国际市场的经验,结合中国在技术基础设施上的建设能力,将有助于实现更深更广的市场开拓目标。
“比方说,借用FinTech、AI等技术力量开拓东南亚财富管理市场,将是一个湾区技术与香港经验合并产生更大协同效应的一个方向。”鲍明莉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具使用上,还涉及前期成本投入过大的问题。而鲍明莉认为,在成本效用的考量上,也将是促使内地和香港联合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工具有望颠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
在技术赋能方面,不少创新工具的出现,也在助推湾区金融更近一步融合。
目前在两地数据互联互通上,除各类传统模式外,亦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姚辉亚举例称,利用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微众银行联合多家机构为粤澳两地打造了一套数据流通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传、验分离”实现数据的合规跨境流转。得益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未来两地居民可通过线上化的数据携带及验证方式,在5分钟以内完成申请流程。这是数字化创新工具改变服务流程的典型案例。
近期,伴随GPT的火热,数字人可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水平的话题,又重新引发业界关注。
众安银行基础技术负责人李龙表示,GPT的到来,为数字人赋予了一种新的可能,未来有望彻底颠覆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对此,姚辉亚也在演讲中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银行正在从数字原生走向AI原生。
目前AI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生活。例如,现代人已经可以通过呼叫语音助手的方式,完成睡前关灯的动作。因此,不少嘉宾都预测称,文字性和打电话的客服服务模式,将在未来替换成人类与数字人语音对话的方式。而AI工具的到来,也将让内地金融机构未来在拓展香港700万人口规模成为可能。
平安银行金融科技部基础中台中心总经理刘锦淼则认为,AI技术的出现让技术训练成本进一步降低。原本需要专业IT人才花费很长时间写代码的工作,现在被AI进一步压缩至十几分钟,并且只需“喂”给AI提示词就可以生成专业的代码。
而智能化成本的持续走低,也将有助于大模型颠覆更多的业务场景。但模型的爆炸性生产,也将催生出技术设施的搭建工作。姚辉亚表示,越来越广泛的模型应用,不仅需要强劲灵活的工程化平台支撑,还需要搭建科学的风险治理模式确保其可持续性,这也是微众银行内部正在关注探讨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