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赋能 深化提质增效 | 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是由《清华金融评论》年度发布,参考巴塞尔协议Ⅲ和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基于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遴选出前200家银行,旨在进一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风控水平和竞争实力等情况,为推动中国银行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借鉴。“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已连续成功发布三届。

2023年8月,《清华金融评论》正式发布第三届“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及研究报告,并首次在研究报告中特设 “专题报告”,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四方面进行专题讨论。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主要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经济周期对于银行实施普惠金融有何影响?我国普惠金融有哪些改善?清华金融评论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围绕普惠金融在银行业为经济提质增效和深化发展提供支持的专题分享。

树普惠先锋

——践行普惠路,银行有话说

Q1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主要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21世纪20余年来,与我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普惠金融顺序经历了初步探索、大力倡导、卓越发展,以及目前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等几个阶段。与此同时,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历经了重大改革、高速增长、普惠转型等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革、地方农信社商业化改制,银行体系的资本实力得到充实、现代银行制度得以确立,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步高速成长。尤为可喜的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实施6年多以来,银行体系正与我国经济社会包容性转型发展相互适应,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了更广范围和更明显的普惠性,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Q2

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突出的成果?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可以说银行发挥了“中军”作用,对于改善金融结构尤其是信贷结构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金融供给中长期呈现的“倒三角”结构正在逐步改善,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从近年来看,普惠金融在应对疫情冲击、助力脱贫攻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很多全球领先的成果。最突出的一点是发展普惠金融成为整个银行业的重要战略。大中小银行全面投入普惠金融业务,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一道风景。最大的亮点是推动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此外,银行体系在央行的推动下,建成了遍布全国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点网络,有力地解决了普惠金融发展中“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以上的几个突出成果,直接使得针对“中小微弱”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定普惠航向

——普惠金融与看得见的手

Q3

国家提出应提高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您如何看?

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提升普惠业务比例,既是国家对银行的外在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动力。从长远看,经济社会包容性转型发展是长期趋势,是国家进入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包容性转型发展将助力形成“橄榄形”社会,中小微弱群体的金融需求将大幅提升,普惠服务领先的银行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从短期讲,在疫情冲击、经济周期波动背景下,提升普惠金融考核权重可直接推动小微信贷投放,助力宏观逆周期调节,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金融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推动国务院决策实际落地的关键点至少有如下几项:第一,提升对决策科学性和紧迫性的认知。这要求银行整体尤其是分支机构加大对国家战略、普惠金融业务对象发展潜力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服务能力。提升银行的小微信贷专业技术、数字信贷技术及风险管理能力,以专业能力提升普惠业务资产质量。第三,适当提升对普惠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如内部考核中,在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前提下,适当地放宽普惠业务风险容忍度。

Q4

银行应如何引导资金流向,确保普惠金融目标群体最大限度实际受惠?

央行运用了一系列数量、价格型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不断释放可信贷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以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微弱群体发展。银行体系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释放出来的资金,在内部资金转移成本、内部考核机制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向支持新市民、乡村振兴、创业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倾斜。同时在外部积极利用央行的再贷款政策,如支农支小再贷款,以及疫情后新设的普惠小微贷款激励资金、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补充自身资本金,提升对普惠金融目标群体的支持力度。

观普惠现状

——解普惠难题,瞻望普惠发展

Q5

您如何看待在普惠企业和普惠居民方面出现悬殊比例的原因?

出现普惠居民和普惠企业比例悬殊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助困、助学的目标群体在社会总体占比就很低。

普惠居民方面的确存在着提升空间。从信贷来说,应该稳步提升居民消费信贷的占比。我国的3亿新市民存在着住房、购车等大宗消费需求,在金融健康的前提下,满足这些群体的合理消费不仅可以满足居民有效需求,助力共同富裕,更重要的是可在长期内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银行在发挥信贷主体作用外,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更加前瞻性的助力居民普惠的作用。比如从居民理财来看,要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等,成为连接居民和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的“枢纽”,可有效提升居民的财富增长,进一步满足养老需求。此外,银行还应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投资。很多银行都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可进一步发挥资助性公益组织的资金优势作用,为专业运作型公益慈善组织提供支持,以社会责任投资提升助困、助贫,助力教育、科研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

Q6

请问经济周期对于银行实施普惠金融有何影响?我国普惠金融有哪些改善?

提升微观主体的金融健康将降低普惠金融业务对银行的影响。对于普惠金融而言,由于业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微弱群体,确实在经济波动中面临着较大考验。这里要特别提到“金融健康”这一理念。从国际经验来看,景气周期往往会造成市场主体的同向消费和投资预期,从而改变甚至导致居民和企业的金融健康状况恶化,当周期逆转时又通过金融健康状况的被动逆向转变,最终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可以说,“微观主体的金融健康是整体金融稳定的底层逻辑”。通过提升中小微弱群体的金融能力、金融素养,持续保持较强的金融健康韧性,将有效降低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而也会降低对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影响。银行作为我国普惠金融的主要供给机构,在目前的疫情冲击下,既需要保持自身良好的金融健康状态,更需要通过支持金融需求方的合理融资需求、开展金融教育,“智融共推”,助力我国经济走出周期底部。

与20多年前相比,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很多业务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银行体系来看,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普惠金融理念在银行体系内得到高度认可。大中小银行主动积极投身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大型银行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战略目标之一。第二,银行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全球领先。数字支付已成为全球名片,数字小额信贷逐步成熟,数字理财和保险正在成为发展热点。第三,大中型银行的普惠金融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大中型银行普遍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

展望未来,除银行体系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需要充分调动保险、创业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互补性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共同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丨《2023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

本文编辑丨梁婧

责编丨白雪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6492.html

      
上一篇 2023-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