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不足,向实体企业注入活水、推动资本市场不断活跃成为一大期待。近期各种刺激政策频频出炉。尤其内部房产大雷一个接一个,外部持续加快“一带一路”之际,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格外引人关注。
10月30日-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赋予金融发展更多的意义。但是,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并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
由此,还想到近期央行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评估办法,这也是维护保险经营稳定、持续“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对“大而不能倒”保险公司如何评估,将对全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08年顶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全球金融监管生动地“上了一课”,人们看到“巨无霸”金融机构风险外溢性的破坏力,也相信系统性风险并非“狼来了”。
此后,各国金融监管纷纷拟定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标准和名单,我国继评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后,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也将出炉。
近日,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明确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评估流程与方法、评估指标,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继去年7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后,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正式落地,将在两个多月后实施。这是一套新的险企“论资排辈”规则。
“资”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排前列才有资格入围参评。《办法》明确,保险公司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则应纳入评估范围:其一就是年度合并资产负债表期末资产合计在所有保险公司中排名前10位,其二是曾于上一年度被评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
这一门槛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标准相似,后者的评估办法为:资产规模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30,或曾于上一年度被评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将作为候选银行。
不过入围只是第一步。仍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参照,在近期连续第三年更新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有20家银行上榜,这一数量就少于候选银行数。20家上榜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老牌上市城商行这些公认度较高的行业“排头兵”,不过若仅比较资产规模,也有绝对值相对较高的股份行落榜,由此可看出资产规模并非唯一参评维度。
系统重要性险企的评估办法也明确了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包括规模、关联度、资产变现和可替代性。
四大一级指标中,关联度和资产变现的指标总权重均为30%,规模和可替代性的指标总权重均为20%。从二级指标看,权重达到10%的有总资产、总收入、短期融资、资金运用复杂性和第三层次资产。整体而言,“规模”的重要性较高,且与资产端有关的指标数多于负债端。
关注金融业的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个名词或许已不陌生,我国最早建立此评估体系的是银行业,于2021年出炉首批名单,到今年已连续三年更新。
这也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有了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后,各国金融监管纷纷拟定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标准和名单,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
保险业建立这一评估体系也很有必要。首先,在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认定中,就包含银行、保险这两类金融机构;从体量看,我国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集中度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全行业总资产29.2万亿元,其中5家A股上市险企的总资产就高达22万亿元。
此外,我国部分大型保险集团复杂性高、跨业经营特征显著,由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双轮驱动,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度较高,二者都蕴含一定风险,可能受到巨灾或投资标的爆雷的冲击。
例如,上半年河北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元,“河北暴雨是否会对赔付率构成较大影响”受到很高关注;今年房地产行业地震,“投资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敞口”也是多家险企中期业绩会上的热点问题。
对于风险的传递途径,“系统性风险基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而产生和传递”。去年《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粟芳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谈道,如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因再保险联系和共同承保风险而相互关联,存在风险传递的途径;所有者权益端与再保险联系的网络结构相似,保险公司因错综复杂的股东关系也具有某种网络关系,风险也因而有了传递的途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已有诸多保险机构遭遇风险处置的先例,远如新华保险、中华联合、安邦,近如华夏人寿等4家被接管险企以及恒大人寿。而我国在2016年探索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相关标准时,合众人寿、华夏人寿、安邦这3家也被列入监管圈定的首批16家“大而不能倒”的保险企业候选名单,更印证了对此类机构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因此,2018年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就把“实施差异化监管”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同年发布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从两条途径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一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特别监管要求,二是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别处置机制。
“本次《办法》的出台为确定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提供依据,为实施差异化监管打好基础,有助于强化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监管,利好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在相关研报中称。
目前,市场对首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已有多个猜测版本,猜测较多的是资产排名前10的保险公司入围可能性高。从总资产规模看,目前过万亿元的有平安集团、国寿集团、人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新华保险、泰康保险集团、大家保险集团。
一些特殊情况也被考虑在内。如中国平安,旗下平安银行已位居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根据《办法》,评估使用数据为集团并表数据,并表范围内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时不纳入并表范围。这意味着在评估平安集团时,平安银行将不纳入并表范围。
参照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个“标签”含金量无疑很高,在国内约4000家银行中目前仅有20家上榜。业内人士认为,入选“系统重要性机构”的保险公司,品牌效应也将提升。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可借此加强公司经营的稳健性,获得更好的信用评级及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进而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信心。
与此同时,“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例如系统重要性银行就有附加管理条件。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近期谈到最新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时表示,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要接受基于宏观审慎的附加监管,包括在最低资本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再满足0.25%到1.5%的附加资本要求等,以及要按时制定提交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建议,以强化资本内在约束机制。“预计监管也将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进行更严格的资本监管。”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称。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明年初实施后,距离首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亮相还需数月。 根据《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评估每两年开展一次,参评保险公司于评估年度6月底前填写并提交上一会计年度数据,而后由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计算得分,得分达到或超过1000分的保险公司将被纳入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初步名单,再经一定的程序审定后才予公布。
本次《办法》是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后,完善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的又一举措。实际上不只是对大型险企,保险全行业各层面面临的监督都在加强。
应该看到,尽管当前保险业运行态势平稳,但也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保险保障基金近期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显示,风险和挑战包括投资端存量问题与新增风险并存、人身险行业转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等。
关于投资端的问题,该报告就提到房地产行业债券违约和展期,保险资金部分信用债及非标类产品投资涉及地产、城投等强周期行业,后续需重点关注相关资产质量变化。另外,权益市场波动加剧也冲击着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加上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长期低位运行及结构性资产荒有所加剧,资产配置难度加大,资负匹配有待增强。
从人身险转型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一方面,受险企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和客户需求等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出现退保金大幅增长、部分公司退保率明显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代理人渠道发展遭遇瓶颈,银邮渠道再次成为竞争焦点,手续费率上行进一步推高了负债成本。
对于上述一些问题,监管近期先后祭出《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对保险业费用管控、“开门红”等持续加码约束规范。
可以看到,这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今年揭牌后对防风险职能的严格落实,也体现出监管为长期可持续发展预留更多空间。
一周回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