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跌破1元/W,“跌跌不休”在哪里?

文|华夏能源网

10月18日,华电集团开标的光伏组件集采项目,因投标企业报价过低,刺痛了整个光伏行业的"神经"。

在华电集团总规模9GW的今年第三批光伏组件集采中,有41家企业参与投标,竞争可谓是相当激烈。六个标段的平均价均低于1.2元/W,其中一家光伏厂商的P型组件报出了0.9933元/W的最低价,这是光伏组件报价首次跌破1元/W。

在今年年初,组件价格还在1.8元/瓦左右。仅用了10个月时间,组件价格就跌去了一半,下跌之快超越行业预期。目前的价格水平,已经逼近行业平价成本线,如果再跌,绝大多数企业将陷入亏损。不幸的是,没有迹象表明组件会就此止跌回稳。

那么,今年以来组件价格为何会"跌跌不休"?组件价格的底线在哪里,未来几个月的走势如何?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将引起哪些连锁反应?跌价引起的行业洗牌什么时候会真正来临?

就上述热点问题,10月25日,华夏能源网大咖直播对话节目"鹏友圈"第三期,特别邀请了光伏行业专家、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华夏能源网创始人兼CEO王康鹏与其展开了深度对话。

下文为对直播对话干货,华夏能源网编辑整理后发布:

0.9933元/W的低价不具普遍性,未来组件价格或"突破成本线"

王康鹏:当您听到组件报价低到0.9933元/W时,是什么感受?如何看待这个价格?

王淑娟:这个价格确实让我感觉很意外,不要说一、两年前,就是在今年年初,我也不会料到居然在10月份就会出现这么低的价格。这一价格是行业竞争加剧的结果,也是行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在技术创新推动下,光伏行业的总体成本一直在下降。

另外,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价格。第一,它只是投标价格。该价格的投标方,并不是一线大厂。现在还无法确定该价格是不是中标价格,只有确定中标之后才能形成交付价格。如果该价格最终没中标,就只是一个虚的价格,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交付价格。第二,就算以该价格中标,根据招标公告,组件的交付期是在2024年,所以这个价格实际上是明年的市场价格,是远期展望的价格。

王康鹏:从今年年初开始,组件报价一路持续走低,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淑娟:总的来说,价格下跌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具体而言:

第一,今年下半年开始,N型电池占比快速提升。N型的成本持续下降,倒逼着P型产品的报价走低。

第二,行业产能过剩下"内卷"非常严重,比如此次招标,有40多家企业去投一个标。

第三,一些企业为了拿订单,把利润压得非常薄。小企业要正常开工,在没有更强竞争力的情况下,只能把利润压缩得非常薄来拿订单。

第四,在几年前单晶、多晶转换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多晶逐渐被替换,价格就非理性的跌破了成本价。现在N型替代P型,历史在重演。由于招投项目明年才交付,投标企业预期明年P型会被逐渐替换掉,因此认为明年P型的价格应该是足够低的,所以报出了低价。

王康鹏:现在这个价格到底了吗?未来价格还会不会继续下跌,极限情况下会低到什么程度?

王淑娟:首先要看总体的供需情况。

需求侧方面,我预计今年国内新增装机可能会在190GW左右。海外应该超过200GW,国内外总计可能达到450GW的交流侧需求。如果考虑容配比的话,直流侧需求应该超过500GW。因此,供给侧有600GW的产量已经足够今年装机需求。但现在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我估计今年年底总体产能会达到1000GW。在严重的供需失衡下,不排除价格跌破成本线的可能。

其次,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市场情况。海外需求方面,由于圣诞节假期,到12月安装量会很少,再考虑到海运周期,10月之后海外需求量会下来;国内需求方面,各企业的考核都是以12月底全年并网量为统计依据的,企业要在12月底前完成并网,因此12月国内需求也会降下来。再考虑到春节假期,明年1月需求会更低。可以预估,今年12月到明年1月,组件价格可能会更低,甚至突破成本线。

但具体跌到多少很难预测,因为这是一个非理性的价格。在行业平均的生产成本基础上,全产业链至少要0.1元/W以上的毛利,才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合理利润。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不同月份的不含硅料一体化毛利一直维持在0.2~0.4元/W之间。而且,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非常快,TOPCon电池很快就要替代PERC电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研发都不敢慢下来。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就无法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1.1元/W以下的价格,对行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未来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组件价格一定会低于1元/W;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一价格下企业无法有合理的利润。

组件价格已经逼近"无利可图",行业洗牌节奏将加快

王康鹏:如果组件价格跌破1元/W,企业还能赚钱吗?如果不赚钱,企业为何报出如此低价?

王淑娟:我曾经做过测算,硅料按照5万元/吨来算,假如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都不赚钱,大概全产业链成本为0.97-0.98元/W。也就是说,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组件价格若低于1元/W,企业就确实不赚钱。

企业报出0.9933元/W的价格,主要是为了拿到订单,从而保证开工率,保住自己的现金流,以及维持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转,同时也能分摊沉没成本。因为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越低,分摊的沉没成本越高。

王康鹏:从三季报看,很多组件企业的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这个趋势会延续下去吗?

王淑娟:我计算过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企业的利润水平,去年大概在0.25-0.3元/W之间。去年底硅料价格下跌,组件价格并没有跌下来,当时的一体化企业利润就很高,甚至涨到0.4元/W。今年上半年,硅片产能和组件产能都比较高,电池片环节利润还不错,导致一体化企业利润还可以维持在0.3元/W左右。

三季度,企业利润受到产业链价格下滑的拖累。到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价格战可能会跟激烈,甚至可能出现踩踏,企业利润也不会太好。但明年下半年企业利润可能会慢慢恢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价格降的越狠,行业洗牌会越快。很可能到明年这个时候洗牌已经完成,企业利润自然也会慢慢恢复。

王康鹏:在这样的行业大势下,哪些企业会最先扛不住出现亏损?

王淑娟:我认为一线企业还不至于亏损。一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第一,他们的销售价格往往偏高,市场会给一线品牌0.03-0.04元/W的溢价;第二,一线企业往往都有垂直一体化布局,甚至很多去入股了硅料环节,整体成本能做到更低。

出现亏损的可能更多是一些小企业和没有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第一,他们没有品牌影响力,如果要拿订单,往往就靠价格低;第二,就算小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投标,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招标方往往还会选择大品牌。因为招标方会担心,"采购组件之后企业是否能够提供20年的售后服务";第三,小企业虽然运营成本更低,但他们的各种辅材的成本较高。

在销售价格更低,而成本相对更高的情况下,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在行业洗牌中极易被洗掉。

王康鹏:这轮价格战会加速行业洗牌吗?价格战将怎样重塑行业格局?

王淑娟:在价格战中,大厂通过垂直一体化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垂直一体化,企业可以压缩成本,以更低价格参与竞争。因此,各家企业只能选择加深一体化;而一体化反过来又倒逼企业扩产,让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价格战更加激烈。

小厂在价格战中没有竞争力。这也导致了"开工分化"。前段时间,智汇光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研,大厂开工率比较高,基本上在90%以上,而小厂开工率大概在30%-40%,行业洗牌、优胜劣汰已经开始。

行业格局变化,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残酷价格战,企业盈利会变差,进而会影响到股价;但另一方面,只要熬过了这一轮,通过快速降价加速洗牌,未来市场集中度会更高,大厂的话语权会更强一些。

另外,价格战对于不同的技术路线,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押注HJT技术的企业可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HJT之前相对TOPCon来说,一直有0.1元/W的价差,随着TOPCon的持续降价,理论上HJT也应该跟着降价的。但HJT并没有像TOPCon一样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像TOPCon一样快速降本。

组件降价短期会刺激装机量增加,加速海外市场开拓是机会

王康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对于下游装机和终端应用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淑娟:我长期跟踪地面电站的EPC招定,从招标定标的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七、八月时,组件价格快速下降,EPC定标量也在快速上升,8月的EPC定标量超过20GW,9月超过15GW。这只是地面电站的量,但可以看出整体装机量是非常大的。这也说明组件价格的下降,明显刺激了下游装机。

组件价格下降,相当于光伏电站的成本下降,但是上网电价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光伏电站的收益提高了。但需要注意,这只是短期的效应。长期来看,组件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利润还是会流向一些非技术环节。

地方政府是最精明的"精算师",他们有着自己的盘算。有的地方政府看到组件价格下降后,会与一些投资企业进行沟通,寻求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做更多的让步。要求企业配更多的储能,或者让出更多利益。到了明年,情况或许会更加严重,光伏项目会被附加更苛刻的条件。因此,组件价格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会为光伏项目带来超额利润。

王康鹏:组件价格下降,对于光伏企业加速出海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淑娟:无论是中国、欧洲、美国,都认为可再生能源是代表未来的能源,大家都想要掌握未来能源的话语权。因此,各国都在争夺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像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企业建厂很多补贴;欧洲也大幅上调了装机目标,吸引企业到欧洲去建厂。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在欧美建厂了,未来,这会成为他们的利润增长点。

组件价格降下来之后,有利于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国内市场化已经非常充分,渗透率也很高。但是,海外还有很多低渗透率国家,像非洲、中东。中国这个月的组件出口高于上个月,主要的增量就是在中东、拉美这些对价格敏感的地区,组件价格降下来以后市场就更易打开。

一线组件企业的主要销售市场还是海外,虽然今年欧洲市场增长低于预期,但是其他市场增量很大,有很多低渗透率的市场。所以,对于一些海外布局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明年的销量可能还会再创新高。但是,对于海外布局不好的企业来说,明年可能"狼真的来了",面临被洗牌的危机。

王康鹏:最近很多企业去中东、美国、欧洲等,投建一体化产能。那么,光伏企业在海外建厂,成本能做到比国内更低吗?投资收益有没有保障?

王淑娟:我觉得很难做到比国内成本更低。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因为光伏产业链特别长,环节特别多,有人统计过,大概有二十七八个环节,这还没算特别细分的环节。能跟中国这样把这么多环节配齐的国家很少。而且就算能配齐,也是需要时间的。产业链不完备,成本也就很难降下来。

第二,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印度等,都有贸易壁垒存在。企业选择出海建厂,很多都是为了解决贸易壁垒的问题。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可能一上来就是全产业链的出海。要一步一步走,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把海外的产业链慢慢补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6265.html

      
上一篇 2023-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