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第五届深圳企业家日“民营经济·鹏城论坛”在五洲宾馆举办。五年来,“深圳企业家日”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成为弘扬对企业家精神,倾听企业家心声的重要平台,也是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对企业家群体的致敬。
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强发表致辞。
会上,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强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以“坚定信心 发展壮大”为主题,邀请知名学者和优秀企业家同台热议,共谋发展,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广泛凝心聚力。深圳始终坚持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王强介绍,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商事主体已经突破400万户,创业密度继续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快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多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各类企业在深圳得到更大的支持,拥有更优的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王强表示,诚挚欢迎广大民营企业家选择深圳、投资深圳、扎根深圳,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形态的大变局:从工业社会到观念社会
著名经济学家黄江南。
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黄江南发表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社会形态的大变局,从工业社会到观念社会。他指出,人类现在一个月所发生的信息比特量比20世纪50年代以往人类全部观念财富的比特量都要大,人类出现了观念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大爆发。也就是在装备支持下,如计算机极大地提高了观念生产的水平和效率。
黄江南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免不了转型的阵痛。只有转到新经济的模型中去,才能够把今天面临的困局彻底解锁。他认为,现在转型期所遇到的困难,是观念生产不够发达,不能吸收新的就业者,以至于还要吸收从传统产业分离出来的就业者。原来经济发展的指标看三个,就业、通货膨胀和GDP。GDP的指标是工业社会的指标,不是观念社会的指标,因为观念社会的指标GDP是无法统计。
黄江南认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一个是就业,一个是工资增长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充分就业,而工资又在健康地增长,不管GDP是什么状态,这个社会一定是健康的社会,是财富增加的社会。
黄江南表示,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要发生大转化,国家叫做经济转型,地区叫产业转型,企业叫产品转型。不认识到这个转化的话,这个国家、这个地区和这个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而出路在哪里?黄江南认为,关键就是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一定经过AI化和数字化之后,使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工资增长的必然趋势不会影响产品的成本,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学科交叉地带是“富矿”:“蝴蝶模式”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创院院长樊建平。
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围绕“科学发现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创新实践”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知识爆炸,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机会窗口”发展迅速,目前深圳也在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电车方面抓住了机会,再一次在新的窗口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樊建平看来,学科交叉地带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富集区,城市的开放度和网络的链接度决定了城市的创新能力。“深圳处于沿海的核心地带,建立了和全球联通的机制,我觉得深圳未来可期。”
针对未来形势科研的判断,樊建平认为,目前制造正在向精密、智能和绿色三个方向进行发展,“制造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深圳而言都非常重要,深圳这两年是全国第一大工业生产城市,数字经济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裂变,也推动了社会快速发展。”
同时,在生命健康领域,樊建平判断,未来越来越多人愿意在这一领域花钱。“世界上最大的10个药企没有一个是中国的,我相信10-15年这里面应该有两三个,最差的营收也是很大的,这些很多都可以进入到世界500强。我相信深圳在IT占85%的今天,BT产业在未来也会增长非常快,目前深圳市政府也把BT作为一个核心的下一个产业进行发展。”
针对先进院的科研创新实践,樊建平介绍,先进院目前有员工3000人,加上学生和临时人员将近6000人,去年的收入约有30多亿,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参股了400多家,资产规模有几百亿。“我们成立一个学院、成立一个联盟、成立一个孵化器,再成立一个基金,再成立一个产业园,把从学术到产业都打通,叫‘蝴蝶模式’,把大学、人才、科研机构和已有的设备、孵化器向社会开放,把有为的政府,政府的招商政策和企业家的活力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循环,给这个城市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从工业园区到科学城。”
深圳民营经济“成功密码”: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产业链协同创新锻造龙头企业
圆桌对话环节。
深圳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的重镇,现已发展成为一座创新之城。其中,深圳的原始基因和成功密码究竟是什么?全国范围内,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民营企业家有没有感受到,在哪些方面有所感受?又有哪些没有感受到?
圆桌论坛环节,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震海会创始人、凤凰卫视前评论员邱震海,深圳市高新投集团董事长刘苏华,华大集团CEO尹烨、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宪,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雪琴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据刘苏华观察,在“民营经济31条”,“深圳20条的措施等政策相继出台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今年以来,很多企业本来还没有达到以前的标准,但现在银行都直接给了授信,说明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大家还反映,他们的融资成本比以前还便宜了,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尹烨表示,深圳“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风格,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华大即使在全球差不多三十几个国家有分支,但是敢提出容忍失败的政府很少,这也恰恰是今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深层次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改革开放45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深圳从一个渔邨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的先进制度,以及党和国家坚定的决心,还有在座各位的奋力打拼才有今天大好的格局,‘敢为天下先’是深圳最应该具备的基因。”
作为民营企业家之一,在吴宪看来,深圳的特点则是离市场很近、离政府很远。“但是,今天我们感觉碰到困难的时候,在整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人离我们很近,政策出台以后,最大的成效是很多年都不联系的政府部门,像发改委、工信、科创离我们很近,其他的政府部门也非常关心企业的成长和需求,让我们感觉到不孤单,深圳是这样的特点,‘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还是有信心,在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引领力量。”
贺雪琴分享道,在深圳感受更多的是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多的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表示,深圳的新兴产业,有政府政策对产业的推动,亦有企业创新驱动,慢慢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甚至是龙头企业。“我认为产业链的创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锻造出很多龙头企业,锻造出很多产业链上的细分的隐形冠军、领先企业,就是深圳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非常大的特征。从这方面来说,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既是深圳的名片,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严兆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