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31日讯2023年10月29日,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数字中国”为主题的第五届数字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伏羲智库联合主办,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互联网基础技术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
数字经济近些年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经济增长点。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去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发布。这些都从顶层设计、制度层面为数字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陈昌盛在会上谈了关于当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
陈昌盛认为,如何更好的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关于发展与安全的权衡。在新动力与旧势力的对抗和替代过程中,整个社会需要提供足够的润滑或者补偿机制。
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确权本身不是交易的前提
关于数据的权属争议,陈昌盛认为,数据的可及性优先于数据的确权。他说:“在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确权本身不是交易的前提,‘数据二十条’已经把数据确权问题淡化。”
现在很多人把确权当成一个必要条件,认为所有权是一个确权的问题。包括很多地方政府也持类似观点,出台了一些文件条例,规定数据属于当地政府。陈昌盛认为这一点需要慎重思考,这些因公共管理需要而来源于每个私人、企业的数据是否属于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权力介入持有,可以让渡管理权,但这不代表数据是属于政府的。另外,在数据时代,所有权被细分为使用权、存储权、修改权、持有权等权利。
“所以我认为,数据的可及性优先于数据的确权。”陈昌盛说。
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搞“数据财政”,探索数据产品开发买卖。陈昌盛担忧开发被过于看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公共数据以开放为原则,开放是最好的开发。公共数据开放,可以依赖广大社会力量开发。政府开发面临不懂市场需求的风险。
数据的流通要优先于交易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成立48家数据交易场所。赛迪顾问的研究显示,2022年数据市场规模达到389.5亿元,其中,数据平台市场规模185.1亿元,数据产品市场规模137.2亿元,数据服务市场规模67.2亿元。并预测未来3年数据要素流通市场年增长率可以保持30%以上增速,2025年数据市场规模将达915.6亿元。
“现在各地搞数据交易所,我担心大家把数据市场理解成只有交易买卖的数据才是可用的。数据的流通优先于交易。”陈昌盛说。
数据流通的行为是大量存在的,但数据交易只是流通的很小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数据使用没有交易环节,有可能是数据的碰撞,例如数据在垂直体系的流通,数据在供应链上的流转等。
此外,关于数据安全问题,陈昌盛认为,数据监管中小步快跑优先于看准再干,重要数据正负面清单结合优先于准确的安全评估。安全评估很复杂,涉及很多部门,对每一条数据做出准确的安全评估,难度非常大,导致安全评估相对滞后,现在企业合规成本高。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阶段。当前发展数字经济的进程中,需要通过这一轮的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来推动制度的改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