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与底板,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是强化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能力之一。
10月30日,博鳌经安论坛第二届大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安全生态建设”分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政产学研界代表受邀就共同建设数字安全新生态、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在发言中提到,面对数字时代下的生态竞争新格局,牢牢掌握创新、协同和竞争的主动权。他强调,“数字技术的迭代改变了世界,今天数字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安全的时代意义,开辟了新的数字蓝海,数字安全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新的安全时代已经到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做《开创安全可信数字经济新生态》主旨演讲,详细介绍了数字经济发展概况。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如今已是数字经济时代。自有了电子计算机,工业化、机械化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而数控机床的出现推动着工业革命。产业由智能化转向数字化,极少数据是加工的精品,过多的数据成为废料,被收集再制造,就成了大数据的产业化。
沈昌祥表示,大数据是海量、复杂的数据集,无法用现有软件工具进行处理。挖好这座“钻石矿”,形成企业智能大脑的产业生态。数字产业化作为新兴产业链、供应链,正遇到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万物互联时代,网络攻击将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对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对此,要构建数字经济主动免疫保障体系,打造安全可信产业生态,筑牢安全底座。
北京中关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云晓春着重谈及数据跨境安全监管。她认为,面对数字贸易发展的内外部困局,要加快数据安全立法,厘清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云晓春称,数据就跟金融一样,数据要想产生最大的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流通和流转。无序的数据流动可能带来利益上的损害,数据流动必须遵循既定的某种规则,必须同步探索治理体系,防范化解数据带来的流动风险和挑战。
为尽快提出更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数据跨境规则,我国已在北京、上海、浙江、海南等地自贸区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目的是为数字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提供相匹配的制度供给。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十三五”初期数字经济规模仅为11万亿元,2019年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6.2%;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1%。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提高到10%。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