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贾康:以财政政策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基础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NSE50季度论坛暨2023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谢谢许磊副院长。尊敬的到会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线上参会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就《以财政政策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基础》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大家都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三季度数据出来以后,应该讲已经期盼很久的向好的趋势,比较明朗了。我们今年一季度的时候,总体的发展还是大体合乎预期,在去年只有3%的情况之下是向上,同比4.5%。两会上提出的年度目标是相对审慎的5%左右。当时一般的研究者认为完成这个5%左右没有悬念,应该可以看得更高一些,比如看到6%左右。甚至有一定影响的研究者说可以看到8%。但是到了二季度4、5、6月间,对发展态势而言确实有一些负面的消息、一些看起来影响实现原来预期的不利因素:投资仍然不振,消费只主要有场景式消费,外贸出现了滑坡。二季度实际运行结果大家都知道,虽然去年只有0.4%的基数,今年同比只到6.3%,上半年虽达到了同比的5.5%,而那个时候对于下半年的情况悲观情绪明显上升,国际上评价更出现了一轮“中国崩溃论”。极端说法当然过去屡次出现,今年这个当口出现,又有我们必须重视的相关问题深化认识的特殊必要。研讨的同时,大家高度关注进一步的运行态势。7月份情况仍然不太好,8月份指标出现向好苗头,9月份在向好方面进一步得到了指标证实。三季度总体同比增长4.9%,使1-9月份形成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5.2%,统计局说明只要四季度有4.4%左右同比增长,就可以达到全年5%左右的引导性目标。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同时也要强调,我们经济向好的基础还并不牢固。我感觉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在排除一些极端化悲观情绪的同时,要正视挑战和困难。国际上仍然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表述之下复杂的风云变幻、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国内在这么多年运行走下来,直观地看,2010年到现在,一直是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哪怕今年我们达到现在看起来很难实现的6%,去年和今年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4.5%,是延续下行态势的一种直观表现。但是我愿意特别强调,2023年年度同比,现在看是站在5%以上,主要是比5%高多少的问题。这样一个同比站在中高速下限以上的水平,明后年是不是可以延续?至少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前瞻: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明后年大概率上,不会出现新低,不会出现2020年、2022年那样的低速度。我们经过努力,我认为非常有希望延续着同比增长在5%以上区间的运行态势,如果处理得好一些,是不是还可看得更高?当然我知道在这个发展前瞻方面,仍然有明显的认识分歧,现在有一些预测说,明后年速度会低到5%以下。现在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经济学家的研究、努力发展的有模型预测方法来做量化前瞻形成的认识,都不敢说有多么高的精确度,因为这是全世界的难题。做经济运行特别是短期、下一年度的经济运行的前瞻,大家必须不断地跟着势态变化做调整,国际上最著名的预测主体还在不断地调整对中国经济前瞻的数据,世行也好,央行也好,摩根士丹利也好,都采用这种方式。我作为研究者,还是基于综合判断就主导趋势谈一下看法: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客观具备的经济社会的“成长性”,结合对工业化、城镇化现在所处阶段的基本判断来说,仍然有后面巨大的潜力发掘空间,仍然有未来可观的推进纵深。客观的成长性支撑,加上主观的努力,我们进一步调动全要素生产力里面的潜力,进一步通过解放生产力,延续中国追赶、赶超的现代化进程,这方面总体来说是有不确定性旁边相当大比重的确定性的。只要在我们自己的努力掌握中,把创新发展第一动力真正务实地落到运行层面,我认为明后年,我们至少应该考虑在今年四季度很有希望继续向好基础之上,力争引导性目标放到5%或更高一些,实际结果要争取向5.5%这种更合乎意愿的增速水平去靠近。我也觉得并不排除——如果我们做得更漂亮一些的话——明后年可以在5.5%左右甚至再高一点的速度上形成我们的发展态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掘主观角度的政策潜力,夯实当下经济向好的基础,力求利用2023年契机之年我们已经看到的新起点,同比年度站在中高速下沿之后,延续到明后年——这就实现了引领新常态、由新入常的“L型转变”。这样的意义对于推进“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对于从短期衔接中长期到长期,是不言而喻的,是关系到整个全局中心工作能不能如愿按照原来战略构想和其需要的运行上的基本保障速度、推进节奏而达到一步步行稳致远的结果。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愿意特别评价一下财政政策最新闪亮出台的政策措施。

大家都关注本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1万亿元国债的具体处理,大家都关注到了它的相关要领,是中央用自己“金边债券信用”筹集资金,然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交给地方政府层面使用。今年的赤字率由此抬高到3.8%,实际上这个赤字率的扩张效应是跨年度的,1万亿元所筹集资金今年之内用5000亿,另外5000亿用到下一年。这种相机抉择调节,完全符合在逻辑框架下所说的夯实经济向好的客观需要,可望由这样的政策发力进一步给以后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加码,使市场信心进一步得到提振,预期向好。具体安排,是非常明显地在扩大内需总量扩张旁边,匹配上了聚焦到结构优化8个方面的重点用途,最概括地说就是在贯彻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灾后关于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指导方针方面,形成了非常有力的贯彻落实措施。同时,这也是在中国整个供给体系优化方面,从基础设施、基础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去支撑未来长久的发展,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具体分析下来,这样一个措施还匹配着财政政策发力的另外两个可以提到的重要方面。一个是沿用过去经验,在现在工作部署上明确地说,把明年地方债可用2.7万亿元的规模提前使用,这也是年度之间衔接方面积极有为的一个配套措施。过去有过这样的先例,现在这样的当口,用这样的措施来匹配,力度也相当可观。还有一个,我知道大家担心的地方运行方面财力紧张伴随着债务压力怎么得到化解,现在听到实际工作一线的信息,是有具体的化债方案,也是前些年已有的债务置换经验在当下的具体设计。这种债务置换是在协调之下方方面面可以接受的,银行系统在资产质量方面能够得到提升,财务表现上可能利息水平会调低,但总体来说是合理的,符合着我们行稳致远的客观要求。

三个角度的财政政策合在一起非常值得称道。当然对社会上的一些议论也可能需要在讨论方面点到为止做一种评价。有一种说法,似乎带有“大放水”的特征。中国年度GDP规模已是12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支盘子是20多万亿元。这方面1万亿国债增发的分量,虽然在赤字率上表现提高0.8个点,但根本还说不上所谓的大放水。我国对赤字率安排相对审慎,一般按照不超过3%的界限做安排。这次跨年度概念上,本年超过3%,明年如果发展的态势不出意外,赤字率最大可能有所回调。在安全区内处理公共部门的负债和赤字扩张,我们是有把握在相机抉择的同时控制在安全区内的。马约划出3%的财政赤字率,是匹配当年已看清楚的欧盟成员国已经形成了货币同盟,匹配上财政纪律是客观需要,那个3%没有理论论证,就是整数的经验数据,为大家认同一个预警线,绝对不是所谓“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不能逾越。实践中欧盟国家早都逾越了,美国、日本根本不认所谓的3%界限。中国相对审慎处理这个问题,在当下达到3.8%,是积极有为,总体来说我们有把握动态地在安全区内运用公共部门的发债空间和掌握赤字率水平。而且从现在的展望来看,客观因素配上主观努力,中国完成L型转换局面可以在后面“十四五”两年对接到“十五五”来实现,我们赤字率的表现一定会在这次提高以后又做回调,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具体对这次1万亿国债方面,我愿从三个视角上简单做一个研究者的点评。现在的方案,是对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和提效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我们一直在新供给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探讨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要有合理对称性联结连接方面,处理得相得益彰的一个很好案例。增发国债、提高赤字率、实现扩张,当然是对扩大内需的总量调节、需求管理,同时又有鲜明的结构优化、供给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设计,问题导向之下,这笔财力首先是在2023年灾情冲击之下,提升未来防洪、排涝、抗灾等的基础条件能力,要匹配优化水利灌溉体系,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等一系列的结构优化,这样使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关系。

再一点,很显然这个方案在设计和试行中,可以比较好地将中央政府的信用和地方政府执行体系的积极性相互结合。以“金边债”高信用等级相对低成本地筹集资金,然后以转移支付的规范方式交给地方执行系统,拿到财力以后解燃眉之急和应对特别重点的支出需要,是很好的“两个积极性”的结合和匹配。这样我们可以把比较低的发债成本、比较高的管理效率、资金效率,和执行环节的业绩激励、工作一线的积极性合为一体。

第三点,我们是在以财政政策服务大局中运用了公共部门举债支持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空间。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底气,现在运用的空间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没有特别需要,当然我们也是积极而稳妥地掌握这种发债空间、赤字率提高的安全区里潜力的调动与运用。当下的措施,服务于全局的需要,应该肯定为是以财政政策发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基础的非常有意义的服务全局之举。

我这些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品质层次学术交流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2021年与刘薇合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又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3977.html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 2023-10-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