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文│尤越

始创于1933年的“永隆”招牌,从银号到金号、银行,历经90年风雨,度过了战争、政体变动、金融危机等多次考验,最终存活下来,成为中国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华资银行之一。查阅历史上的永隆,其经营颇具特色,几代经营者延续着创始人伍宜孙“发展不忘稳健,服务必尽忠诚”的宗旨,也不乏高瞻远瞩、当机立断的锐意扩展,加之热心公益、回馈桑梓的社会担当,打造了一家享誉中外的华资“老字号”银行。

01

永隆银号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永隆银号澳门分号

1933年2月25日,永隆银号于香港文咸东街37号开业,创始人为伍宜孙先生。伍宜孙的祖父伍宜康先生早年曾在广州设立昭隆银号,后因世道动荡,家境中落,伍宜孙少年失学,14岁时便去往香港做工。与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的发迹相似,伍宜孙从泰来银号的杂工做起,他勤奋好学,任劳任怨,在繁杂琐事中得到历练,领悟了不少经商办事的道理,深得老板和同业的赏识。到了1933年,伍宜孙筹得资金港币四万四千五百元,开办了永隆银号,经营找换、汇兑、存款、代客买卖股票、黄金及国内公债等业务,成绩逐年递增,名列同业前茅。

1933年,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刚刚过去,而英国所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美德等国家,一方面的原因便是由于英国将大量资本投放到海外,如中国、拉美等资源丰富、远离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地区。在香港,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英资势力与新兴华资金融势力此起彼伏,20世纪30年代初,华资传统银号与新兴银行如雨后春笋,恒生、永隆、东亚等皆诞生于此时,本土金融机构拥有人脉、地缘等独特优势,一度可与外资银行分庭抗礼。

当时的经营环境与现在不同,华资银号之间虽有竞争关系,亦是携手伙伴。几家规模较大的华资银行、银号创办人一致认为同行不能独善其身,任何一家字号经营不善也会累及其他行号。如果某个客户状况不好,或是某个行业经营困难,业界都会互通消息,了解情况,共同商议如何应对。这种传统延续到了创办人的下一代,1965年,又一次银行挤提风潮突然而至,不少银行、银号出现资金困难,据永隆银行副董事长伍步刚回忆,我父亲伍絜宜与恒生创办人何善衡、永亨创办人冯尧敬很投契团结,各人同区居住,晨运步行往返浅水湾及南湾,又或者一起去“饮早茶”,在这些场合正好用作交换讯息和彼此的看法。甚至到我这一代,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道时,也与恒生创办人的儿子林秀梁先生一起去美国拜会业界,大家是很好的朋友,完全不像今日汇丰银行与渣打银行互相竞争得那么激烈。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1930年,香港皇后大道中银号林立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伍宜孙凭借丰富的商场经验与准确的判断能力,认为南北交通畅达后,香港作为华南经贸中心,必定有不少外省人前来经商,于是聘请专人教授店员学普通话。1937年抗战爆发后,内地人士大量南迁,转来香港经商的不在少数,由于永隆的店员能讲普通话,吸引了各外省人光顾,业务因此大增。

都说树大招风,1947年,永隆银号就被人盯上了。2月20日下午,伍宜孙在店内接到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广州永隆银号伙伴,奉命乘车来港,不料在尖沙咀火车站被警察扣留,需缴保250元,特使人持函来银号取款。不久,一位自称卢林者施施然前往银号,呈出函件,司理吴某心生疑惑,细查字迹,认出并非广州分号司理的笔迹,乃向他质问,卢林言语支吾,店方连忙报警将其拘回警署。扣留后被告卢林认罪,经中央巡理府辛司堂前审讯,判其入狱六月。

02

永隆金号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永隆银号金锭

自1933年永隆银号成立,至1956年注册为有限公司,1957年获新银行牌照,中间还有段名为“永隆金号”的插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香港,香港的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陷入黑暗时期。为了避难,很多储户计划逃离香港,需要提取现金傍身应急。永隆银号为服务储户,安顿同人,分散风险,也分两路转出香港。一路转往澳门继续经营银业,一路转往广西柳州,设立“永隆金号”。选择澳门是由于葡萄牙与日本并未正式向对方宣战,澳门还是中立地区,较多香港人逃去澳门避难,而选择广西是因为西南地区作为大后方尚未被日军占领,人力、财力聚集。永隆告知客户可在柳州店内提取款项,为不扰乱金融秩序,不以银号名义,而是用金匠的牌照开业,店名为“永隆金号”。金号兼有存取款和买卖黄金的业务,期间积极清理旧账,备受客户称许。留在香港的店员为谋生计,改为经营烧腊铺,直到香港光复后仍继续营业。

永隆银行董事长伍步高与副董事伍步刚曾在访问中说道,正因为这样方便客户,战事完结永隆在港复业之后,许多客户都继续支持我们,因为我行没有因战事而不理会他们的需要,从而获得一定的信誉。

03

永隆银行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1956年,为扩展业务,永隆银号注册为有限公司,经港府批准,发给新的银行牌照,依例将旧牌照注销。银行的业务经营自不必说,同时伍氏也很重视银行的信誉与口碑,关注员工的培植与福利。

伍宜孙先生的家训格言是:“门外已无追债客,家中常有读书声。”他对子侄的要求并不是鼓励他们去做生意,而是主张学一门专业,有自己的谋生之道。伍步刚没有另择他业,而是按部就班地进入了永隆银行。他从基层做起,学习点钞,熟悉业务,长辈时时耳提面命,如果要发大财及要于短时间内挣很多钱的话,就不要加入银行家的行列。要明白存款不是自己的资金,而是各大小存户的宝贵积蓄,有这般心态才可以从事银行业。

上海的华资银行界为规避员工发生舞弊等经济案件,想出了不少招数,如严格入行考核、排查人事档案、启动保人和索赔机制、改善薪资福利待遇、推出“奖酬检举舞弊办法”等。不同地区的银行同人对此都各有实践,伍宜孙和伍絜宜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榜样。伍絜宜认为高层的言行操守势必会影响中下层行员,他便从不吸烟做起,引导行员过健康、自律的生活;增强行员对银行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家在一处做事,有如一家人一样;为了防止行员主动或被牵扯进银行款项纠纷,规定行员不得在行内挂借款项;永隆银行还保留了对有签名权的行员做家访的传统,确保他们廉洁奉公,不为己谋私利。

在人才培养方面,银行一贯重视行员的招选和培养,有条件的还会派行员出国进修或考察。永隆银行曾在香港华仁书院举行招考实习员工笔试,参加考试者超过600人,大部分为应届中学会考、预科及大专毕业生。据工商日报载:1957年5月20日至30日,永隆银号派出副经理赴英国伦敦参加为期两周的研究班,考察研究英国的金融问题。当次共有55位海内外银行家参与,行程有演讲、伦敦市长举行招待会、参观英国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外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金融理念与做法,同时对员工的操守修养也是次考验,有时也会出现“炫于目而荡于气”,增加了桀骜心理和派头,却“学不到人家之深处好处”的现象。

1963年编印的永隆银行《职员手册》中,创始人伍宜孙等提出了永隆银行的宗旨。包括“本行创立之初,已具长远策划,按部就班,发展为具有规模之商业银行”、“所以一切经营,素持稳健”、“本行不求暴利,专心致力于银行正常业务”、“在稳健中求发展”等等。永隆银行全体同仁脚踏实地地实践着这些宗旨,在各种形势下保证了银行稳健发展。

1971年2月,工商日报发表报道:永隆银行董事会宣称,1970年除去各项开支、员工花红、溢利税及其他准备外,纯盈利760余万元,比1969年增加160余万元,各项业务显著进步。银行董事会将提议开派股息,每股80元,另有红利每股40计,比上年增加一倍。该行作风稳健,时刻锐意增强对客服务及简化手续。有此成绩,殊非幸致。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大业建筑公司与永隆银行签约

盈利稳定增长,加之配合业务发展、人员扩增,永隆银行决定修建新大楼。1971年,永隆银行选定新厦行址,位于中区德辅道中四十三至四十九号贯通干诺道,本体建筑由建筑师周李余设计,金门有限公司打椿,地基工程完工后,由大业建筑公司承建上盖。新大楼共25层,面积14万余尺,1973年春季,在永隆成立40周年之际竣工。

同时,伍宜孙兄弟二人还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1973年,两人分别捐资100万港元设立香港大学“永隆银行医学研究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学“永隆银行发展中国文化基金”,设立“港大德育研究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学“助残医疗教育基金”。并捐建多家医院、养老院,包括一所为中度弱智人士提供庇护的永隆银行金禧庇护工场及宿舍。为回馈家乡,伍氏兄弟共捐资2000多万港元修建公路、桥梁、自来水工程、中小学校、医院、会堂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也将国际编号357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伍宜孙星”,以表扬伍先生对社会、慈善、教育、文化及艺术等事业的杰出成就及贡献。

永隆银行延续了热心公益的企业文化,多次参与香港各界发起的公益活动。1971年,香港发起公益金筹募计划,一个月余募得246万余元,较大笔的企业捐助中,九龙会有限公司捐款22500元名列第一,永隆银行捐款2000元居第二。为鼓励此项善举,公益金发言人称“捐款人可以将去年的捐助款项数目增加百分之十五,根据《1970年税务法案》,多捐的款项政府评税时,将全部奉还。”当时的募捐公益活动方式多样,除了直接捐助外,还可在红白喜事中选购公益金礼券,亦可参加“公益金百万行”计划。后者类似于现在的健步走、行走捐,在表格填报步行计划即可做公益。

04

结缘招行

始于萧条,长于战乱,90岁的华资“老字号”银行生存有道

到了21世纪,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为了适应香港银行业新的发展需求,伍氏家族决定改变经营模式,获取更多的资本、资源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前进。当时在永隆银行工作的已是家族第三代后人,伍尚修说:“我们家族订了一个原则,就是所有决定以扩大客户、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先,并研究了三个方案,一是保持现状,二是与其他同规模银行合并,三是出售。”其时,永隆在海内外已有41家机构网点,员工1600余人,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员工和股东的影响,伍家选择了第三个方案。长期以来的稳健发展和良好声誉,为永隆银行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关注和邀约,招商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最终选择招行是因为,“招商局也是历史悠久,作风务实,与永隆的文化甚为相像。双方都明白,无论收购过程如何,都不能影响客户、股东和员工,这些是永隆的根基。”

2008年5月30日,招商银行与伍氏家族签署协议,以193亿港元购入永隆银行53.1%的股份,成为绝对控股股东。2009年1月16日,招商银行完成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性收购,永隆银行股份撤回其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作为招商银行子公司继续营业。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3355.html

      
上一篇 2023-10-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