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转型升级,谋局数智发展 | 访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科技官吕仲涛

“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是由《清华金融评论》年度发布,参考巴塞尔协议Ⅲ和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基于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年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遴选出前200家银行,旨在进一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风控水平和竞争实力等情况,为推动中国银行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借鉴。“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已连续成功发布三届。

2023年8月,《清华金融评论》正式发布第三届“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及研究报告,并首次在研究报告中特设 “专题报告”,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四方面进行专题讨论。

未来银行转型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将为银行的哪些方面带来新一轮的变革?清华金融评论特别邀请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科技官吕仲涛围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发展、变革与风控等相关话题进行专题分享。

一、蜕变:从“传统”到“数字化”

Q1

银行数字化转型包括哪些方面?

对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新命题。银行业始终在积极探索数据和技术的运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是数字化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国内大型银行的数字化发展整体上已走过“数字技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字化1.0”阶段,完成了从手工到电子化、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迁移升级,现正处于“数字技术改变现实世界”的“数字化2.0”阶段。总体来看,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银行业数字化进入了新阶段。

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以“数据、技术”双要素驱动,加速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重塑,有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企业级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工商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认为银行应该从“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维度,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打造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全新银行形态。

Q2

未来银行转型的发展方向将如何?

我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银行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和技术为关键要素,以业务科技煲汤式融合为重要推动力,加快推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变革,通过数字化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更有温度的产品服务,提升广大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可得性和满意度,进一步释放“数字活力”,让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融入数字经济社会,高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业务效率和经营价值。一是做活数字生态。数字生态是面向用户、客户、合作方和员工提供服务的载体,重在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变革。二是做实数字资产。数字资产是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重在做实做强做活数据新要素、推动数据管理工作和数据平台建设升级转型,提升数据对业务的智慧赋能。三是做强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生产力,重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先进可控的硬核科技,把发展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四是做牢数字基建。数字基建是数字化转型的根基,重在适度超前打造能够支撑发展、保障安全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为发展留足空间、守住底线。五是做优数字基因。数字基因是做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重在建设敏捷协同的组织机制,打造吸引集聚高水平数字化人才的高地。

二、重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组织变革

Q3

如何变革传统组织架构,打造轻型敏捷组织?

建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做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银行业应聚焦创新敏捷化,稳步推进组织架构创新及配套机制优化,提升跨职能敏捷创新响应能力,打造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数字化组织体系,激发全行数字化转型活力。

一是探索跨部门敏捷组织模式。围绕核心业务能力培育跨部门敏捷团队,在产品、营销、运营、风控、系统等方面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最终将相关技术能力沉淀,并向分支机构进行输出。

二是创新敏捷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团队目标责任制,完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考核机制,制定明确清晰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逐层分解到内部,分阶段进行重点工作任务回顾,目标期末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三是实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板块内公开寻求召集“挂帅”人选,不搞论资排辈,鼓励有能力的科技人才“挂帅”出征,选取重点业务创新和科技攻关领域积极探索,既锻炼了队伍又提升了创新效能

三、携手:创新技术赋能银行转型发展

Q4

人工智能将为银行的哪些方面带来新一轮的变革?

银行围绕“智能化、生态化、无界、融合”等“未来银行”的建设目标,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瞻性布局,实现对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对人工智能技术全面驾驭,加强科技软实力的沉淀,对内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和业务模式转型,对外提升金融服务赋能、积极联合其他企业共建生态圈,具体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基于商业银行大数据体系和人工智能体系开展高效的智能数据分析,多维度多角度发掘客户关系图谱和时序动态画像,深入洞察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比客户更懂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聚焦客户个性化需求,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差异化产品和供给,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创新人机交互模式,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未来银行是无所不在的银行,为实现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依托智能语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线直播、人脸识别、数字人等新兴技术扩展交互渠道,实现更加新颖灵活、更具认知、更懂情感的人机交互服务形式,构建新型无接触式金融,为客户打造金融消费环境的极致体验。例如:扩展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新型客户接触点,构建人、物和网络有机结合的智能交互系统。

三是加速服务和运营模式变革,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发挥技术与业务的协同优势,在客户服务和内部运营方面,全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机器换人”,提升业务效率。如在客户服务方面,通过智能客服机器人替代人工客服,准确回答客户咨询问题,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内部运营方面,综合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文字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言意图识别等技术,让机器代替大量重复性劳动,全面促进银行降本增效。

四是加速智能化风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御能力。创新融合外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打造全面的客户风险画像,有效识别客户风险状态,为贷前客户信息甄别、贷中分析决策和贷后风险预警提供支持。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提前预测风险点,提升单点、原发性的风险防控能力。依托知识图谱技术发现风险的交叉传染,识别团伙风险,将客户“单点”的身份、资料等的核查转换成从“面”的形式进行风险检测,创新智能化风险防控能力。

四、防御: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防控

Q5

“大数据”时代客户隐私保护是难点,也是风险点,怎样有效防控数据泄露?

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要积极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全面做好数据安全工作,充分激发数据要素的内在价值,重点关注数据防泄露管控,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客户隐私。主要从组织架构、机制建设、技术体系三方面统筹加强信息防泄露管理。

一是完善数据安全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基石。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数据安全管理机构,构建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各级机构协调联动,共同保障数据安全要求有效落地。同时遵循“依法合规、分级管理”及“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数据及数据归属系统的安全进行全面审慎管理,保障数据防泄露有效落地。

二是多领域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为确保数据安全、有序、合规共享,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持续完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办法等。同时建立健全业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个人客户信息、征信信息等领域的安全管控能力,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加强数据泄露风险监测。

三是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技术应用是关键。从企业级视角规划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据安全技术框架,以数据资产安全为核心出发点,加强全生命周期技术管控,结合基础安全和监测响应手段,为数据安全管理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全面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为数据防泄露管控保驾护航。如工商银行建设了加密服务平台、电子文件安全控制系统、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安全运营平台等,提供统一加密服务、电子文件安全管控、终端安全管控等多种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文章来源丨《2023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

本文编辑丨梁婧

责编丨白雪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2512.html

      
上一篇 2023-1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