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自1884年肿瘤根治手术诞生以来,人类已经与癌症不懈战斗超过130年。从癌症治疗的三大基石,即手术、化疗、放疗的不断进步,到“生物导弹”靶向药物的迅猛发展,再到免疫疗法的兴起,新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患者在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恶战中赢得时间。
而对癌症新疗法的研究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人们还在探索种种可能性,以为患者谋求更多生机。
其中,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mRNA疫苗技术,虽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小争议,但仍为癌症治疗打开了全新可能。而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已成各界共识的前提下,作为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癌症早筛也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迅速发展。
mRNA疫苗崛起,或成癌症新“克星”
大部分人对mRNA的认识都是从mRNA新冠疫苗开始的。辉瑞/BioNTech和Moderna推出的两款mRNA新冠疫苗在全球大流行中广泛接种,向世界展示了这项技术的神奇与想象力。
随着新冠大流行紧急状态宣告结束,mRNA的热度也逐渐消散,直至202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揭晓,才又让mRNA重新站到了聚光灯下。
重回大众视线的mRNA不再与新冠疫苗捆绑,而是带来了关于癌症治疗新的可能性。
mRNA,即信使核糖核酸,是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它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核糖体,决定基因表达蛋白生物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因此又被称为“万能钥匙”。mRNA药物通过将修饰过的mRNA模板注射到细胞质内,刺激细胞产生相应的蛋白物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理论上,mRNA可以表达任何蛋白质,这意味着,其具备治疗所有基于蛋白质的疾病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癌症。
事实上,在新冠疫苗以前,癌症一直是mRNA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早在2015年,BioNTech就与赛诺菲达成了一项关于mRNA肿瘤疫苗的合作,获得6000万美元的预付款;2019年,该项合作延长,赛诺菲再向BioNTech支付了8000万欧元。
据未来智库统计,在2020年之前,大部分关于mRNA疫苗临床试验所针对的适应症都是癌症,但从2020年开始,关于传染病的mRNA疫苗临床试验数量激增。不过,随着新冠疫苗需求的下降,mRNA研发企业们又纷纷将重心回归至肿瘤药物的开发。
2022年10月,BioNTech联合创始人萨欣(?ahin)和图雷利(Türeci)在接受采访时,将mRNA癌症疫苗的面世时间表定在了2030年之前,这更为mRNA赛道添了一把火。
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疫苗是预防性疫苗,但癌症疫苗是一种治疗性疫苗,通常会与其他疗法协同治疗癌症。而癌症分类非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乃至同一瘤种不同患者所表现的抗原差异性很大,因此通用型的预防性肿瘤疫苗研发难度很高。
mRNA研究企业艾博生物方面曾对时代财经分析称,癌症疫苗研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肿瘤的多样性和药物技术有待完善。肿瘤的异质性是其难治的一大原因,因为肿瘤并不是完全由同一种细胞组成,单一药物想要清除所有肿瘤细胞非常困难。其次,不同于传染病疫苗,癌症疫苗要面对的是人体自身的细胞,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别,要筛选一个对大部分肿瘤病人都有效的肿瘤疫苗非常困难,这也是以往的癌症疫苗无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尽管mRNA癌症疫苗要成功问世并非易事,但其已然成为mRNA行业竞争的下一片热土。
今年7月,制药巨头默沙东与Moderna联合宣布,双方联合研发的个性化癌症疫苗V940(mRNA-4157)与PD-1抑制剂(Keytruda)联用,用于手术切除后、高风险(IIB期-IV期)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治疗的关键3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这是全球首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mRNA癌症疫苗。
缓解癌症焦虑,早筛站上风口
当下,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预防癌症已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而要遏制癌症的高发态势,早筛早诊是关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指导专家薄世宁曾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癌症早筛与防治跨界高峰论坛上指出,癌症不是突然发生,而是突然发现而已,做癌症筛查就是为生命争取时间,“预防大于任何治疗”。
肿瘤早筛,是指针对表面健康、尚未出现明显异常症状的目标人群,进行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和相关治疗领域相比,现阶段早筛手段有诸多局限性,且多数癌种尚无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影像学检测(低剂量螺旋CT等)、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组织活检等传统检测手段,是目前常见的肿瘤筛查手段,但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检查过程痛苦、容易导致侵入性创伤、辐射性强、对早起肿瘤识别力较低等,且敏感度和特异性都不够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新兴的检测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通过采集能代表患者发病部位的体液(如血液、唾液、汗液、粪便、尿液及分泌物等)非侵入式的液体活检方法来补充传统的筛查手段是众多公司探索的方向。
2015年,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已成各界共识,叠加政策支持、多样化肿瘤早筛早检技术的推出,以及不同筛查技术的产品转化应用,肿瘤早筛行业开始起步。包括诺辉健康、泛生子、贝瑞基因、鹍远生物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进场。
业内认为,肿瘤早筛行业大有前景。根据燃石医学招股书,国内癌症早筛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89亿美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2%。
从各公司的已上市或在研管线来看,单癌种和泛癌种的产品均有布局。动脉网及蛋壳研究院的研报显示,在单癌种中,肠道癌种早筛产品数量最多,肝癌、宫颈癌次之。
诺辉健康是国内最早获批肿瘤早筛用途医疗器械资质的公司,2020年11月,其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证。
2023年6月,国内首个用于宫颈癌筛查预期用途产品“花落”凯普生物;10月,燃石医学自主研发的多癌种早检产品“人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商品名:燃小安)”获得国家药监局同意,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根据燃石医学官方介绍,燃小安的检测癌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食管癌和胰腺癌六种。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肿瘤早筛行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如何推进产品的研发、获批,以及实现商业化落地,仍然是摆在其面前的难题。另外,癌症早筛在市场教育和推广方面也面临挑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