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的下一个风口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2021年左右,银行业对于转型金融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转型金融,是没有概念的,即使在去年我们和一家城商行牵手合作后,大家对这个概念仍是处在一个讨论的状态。”IFC金融机构局转型金融项目负责人郭昊直言。

事实也正是如此。相较于为人熟知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概念更晚被提出,但自去年以来,转型金融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将其引入更广泛视野的正是去年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峰会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据了解,这是继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

转型金融的含义是什么?概念的提出有何背景?与绿色金融的关系是什么?银行业开展转型金融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转型金融如何与ESG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转型金融存在哪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10月27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社会价值投资联盟、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中文大学高等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23大湾区可持续金融论坛”的平行论坛一“聚力·可持续——可持续金融的新发展、新趋势”在深圳举办。

在这场论坛的圆桌对话一“转型金融:汇聚向绿的力量”中,IFC金融机构局转型金融项目负责人郭昊、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朱育强、渣打中国华南区域总经理兼深圳分行行长郑剑鸿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严展就上述话题进行了观点的交流,分享来自转型金融一线的前沿观点。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副理事长葛兴安担任圆桌的主持嘉宾。

“沸腾时代”:一个更新兴的市场被关注

“相对绿色金融而言,转型金融可能是一个更新兴的市场。”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朱育强分享。

如今,气候变化对全球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已越发不容忽视。

就在今年,联合国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7月已成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并且有可能打破了至少近12万年的记录。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国家认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参与到“双碳”行动中来,绿色领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领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对于金融业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甚至可能将影响到金融稳定,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金融业的展业逻辑将发生新的变化。

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也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产业新趋势也将直接影响到金融业服务产业的模式,推动金融创新。因此,在政府、产业等多方推动以及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动力下,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迎来了快速增长。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本外币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余额均居全球前列。

然而,仍有一些高碳排放、减排较难的行业并未被绿色金融覆盖到。“绿色金融往往比较重视一些深绿行业,但深棕、浅棕、甚至部分浅绿的行业,现在并没有完全被覆盖到。同时,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能侧,可能不一定都是高碳排放的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会在商业模式上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也需要金融支持。”朱育强分析。

转型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绿色金融的不足,但发展转型金融的必然性更体现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上。“我国具有‘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而对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而言,能源安全是很重要的。因此,转型金融在我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高碳行业需要有序转型以减少碳排放。”朱育强表示。

比绿更深:不同视角下的转型金融

究竟何为转型金融?

据了解,这一概念在2019年由经合组织率先提出。按照OECD解释,转型金融是指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过程中,为它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

实际上,正如IFC金融机构局转型金融项目负责人郭昊所言,目前,无论是政府、研究机构还是企业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标准并未达成一致。

从银行业内人士看来,转型金融是一个相较于绿色金融更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支持碳排放高、碳减排难的行业向零碳转型,也包括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支持产业商业模式变革。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之间的关系,用8个字概括,就是‘双轮驱动,相辅相成’。”朱育强在会上总结。

在解释“双轮驱动”时,他表示,转型金融的含意和范围较宽泛。一方面,转型金融加大绿色金融的宽度,如覆盖到一些绿色金融未覆盖的领域;另一方面,转型金融也在绿色金融的基础上,加深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厚度,如《G20转型金融框架》对转型金融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需要转型,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转型路径;同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建设特高压,我们国家也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转型发展,'三北'区域的新能源发电需通过跨区特高压输电外送到负荷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一些高碳排放的产业前端用风电光伏的清洁绿色能源发电或者购买绿电,来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这种模式也可能复制到‘一带一路’国家。”朱育强表示。

对于“相辅相成”,他进一步解释:“随着新的模式出现,我们觉得储能在高耗能企业建设、使用绿电的过程当中,会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也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界人士看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严展表示,转型金融和ESG是有机融合的。

转型金融为ESG、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要推动供应链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光靠核心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光靠自有资金投入,也是不够的。所以这个层面上,更需要转型金融的有力支持。而且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债权、股权融资各类型的创新,去有机融合,去推动。所以,未来,转型金融一定会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力。”严展分析。

ESG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尺,也有力推动了转型金融的发展。“针对转型金融面临的风险识别、效益计量等挑战,ESG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标尺,用于对转型意愿以及未来的转型能力的评价。”严展表示。

巨大市场:发电侧、用能侧的深度转型

“银行很重视转型金融,但你说的这些行业,在银行授信准入里面是亮红灯的,还有一些政策性银行,是有严格的进入限制的。这是一个被压制的市场,又是一个亟待去破局的市场。”这是一位金融机构人士在严展的一次演讲中向他发出的感概。

这位人士所考虑的问题精准地击中了当前转型金融面临的现状。一方面,银行业参与转型金融有着巨大的业务空间;另一方面,行业性管控、转型效果评价、转型风险的识别等领域也为银行带来挑战。

同样作为银行人士,朱育强直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给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4.8亿吨。“据我们研究,实际上我国碳排放的行业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四三二一’,40%来自电力行业,30%来自像钢铁、水泥之类的高碳排放的行业,20%来自于建筑,10%来自于交通。”朱育强表示。

因此,新型电力系统替代传统能源、高碳排放产业减碳过程,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同时,据我们总行估计,未来实现‘双碳’目标大概需要130万亿的投融资规模,其中,60万亿来自于新能源结构转型,主要是风电、光伏代替传统能源,新能源车等领域;60万亿实际上来自于高碳排放产业,其中,有23万亿会来自于钢铁,15万亿来自水泥等。”朱育强表示。

“除了能源的供给侧改革,用能侧的技术改造也和转型是息息相关的。转型金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严展补充。同时,他表示,政府也愈加关注高碳行业、传统行业的转型,因为边际效应更高;顶层的制度建设、设计也日渐完善,如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这将对推动未来的转型金融识别、金融支持,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非常清晰和准确的方向。

“此外,2021年11月,人民银行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我相信未来随着标准界定愈加清晰,会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去激励金融机构,投身于转型金融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严展表示。

然而,“转型效益的计量和转型风险的识别,成为金融机构推动转型金融创新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节点。”严展直言。

他表示,转型的界定是行业痛点,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转型效果的评价,什么是真转型,怎样算转型到位,这些问题需要专业性判断。同时,转型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这一定是动态的全流程的管控过程。

“转型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外资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但在市场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国内的一些标准与国际的标准兼容性方面存在差距。企业向低碳转型,是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看到,有很多转型金融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贷款已经在使用,但是使用仍有限。”渣打中国华南区域总经理兼深圳分行行长郑剑鸿也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独特优势

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金融机构都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转型金融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转型金融这个领域,大湾区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的一个市场。”郑剑鸿表示。

朱育强也表示:“转型金融,不仅是针对高碳排放的产业和企业,实际上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碳金融交易也息息相关。高碳企业有购买绿电、绿证,包括购买CCER碳排放权的需求,而大湾区有两个区域性的碳交易排放所,以及广州期货交易所,也有香港对接国际碳市场。因此,大湾区电力市场交易和碳金融交易基础非常好。”

“但无论是绿证市场、碳交易市场,还是最近重启的CCER也好,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完全互联互通,而高耗能企业实际上可能希望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以便于做好整体的规划和落地。因此,在大湾区领域当中,我们可以借助已有条件,做这方面的探索,来帮助一些高碳企业转型。”朱育强表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金融+科技+产业”的优势。“未来,用电侧转型会越来越活跃,不同的终端需求会越来越明显。而信息科技、AI技术将会扮演更多角色。与此同时,大湾区有很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丰富,可以为转型金融做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组合拳和设计。”他表示。

此外,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区位优势,在这里发展转型金融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金融与国际接轨。“未来,我们在大湾区绿色金融方面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推出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相关金融产品。”郑剑鸿表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1418.html

      
上一篇 2023-10-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