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承载着中国经济旧颜换新容的重托。
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自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央在东北振兴上倾注了很多心力。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尤其是2018年以来,中央多次组织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最新一次是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为东北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承载了新中国太多的记忆,比较优势明显。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地;东北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肩负联通东北亚的重要使命。随着海参崴成为中国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东北又具有了助力经济内循环和促进双循环的重要作用;东北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中国经济不断输送着能源动力。
不过,东北经济近年来在全国的份额持续下降。1978年东北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3.5%,2017年降到6.7%,2022年降到4.81%。
发展与安全如同一体两翼,脱离发展谈安全,与脱离安全谈发展,都不可行。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下,新时代大发展安全观为东北振兴注入更深蕴意。
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就需明晰这些年来牵制东北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调顺东北经济内驱力。
诸多实证事例和数据显示,当前东北经济问题集中在体制机制上,即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未能有效敏感性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未能真正有效跟上改革开放步伐,导致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偏离经济发展轨道,未能有效切入到国际产业生态分工链,在日益市场化的竞争中,暂时未能发挥出其丰厚的工业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
这导致了东北包括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持续外流,反过来又影响了东北振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东北人口合计减少1099万人。
接下来,东北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背后的常识是基于市场进行良性竞争,为人们进行竞争性试错营造良善的制度和秩序。因此,要让科技创新转变成产业创新,需要构建基于市场化的创新激励约束框架,让能者更有为,给予暂时受挫者营造更多包容。
同时,要真正借技术变革,将应然的发展空间变成实然的现实绩效,激发东北经济的内驱力,关键是要刀刃向内地推动以简政放权为主的放管服改革,切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型,为市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真正营造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环境,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东北都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斧正投资不过山海关现象。
东北全面振兴不是简单的制造业智能化、农业机械化,而是经济的市场化和经济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唯有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配之以法治化的环境,创新才能萌动,发展才能带来安全感;同样,唯有搭建开放的经济发展体系,发展与安全才能真正一体两翼。
沉舟侧畔前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是其经济的内生驱动力,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推进市场化进程,是东北振兴的必修课,是东北振兴的地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9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