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新一轮的房改正式启动了,后续整个市场的走向更加清晰了,以后商品房走市场化,保障房走保障路。根据经济观察网的报道,10月26日,国常会已经通过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简称是14号文件,这份文件给楼市做出了新的定调。
第一个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
第二个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个定调不亚于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上说的咱们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基调。而最新的定调其实意思很明显,现在大家都觉得买不起房很焦虑,或者买房后不敢去消费,而保障房就是要消除这个焦虑,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另外还有就是逐步会允许大家像商品一样买入房子,你有钱有需求,买两套、三套甚至10套房子都允许。
以前是说将商品房回归居住属性,现在变成了商品属性,就像豪车一样,你有钱买10辆兰博基尼也不会有人拦着你不让你买。所以房地产也会逐步成为两个圈层,一个是商品房圈,一个是保障房圈。有钱人去商品房圈玩,没多少钱的去保障房里玩,保障房的房子禁止流入商品房圈,而且还不能长期闲置,泾渭分明了。
其实咱们后续的楼市会参考新加坡的模式,新加坡是不搞土地财政的,人家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还没有深圳的一半大,所以新加坡在1964年就正式的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去鼓励本地的中低收入人群购买组屋。当然这个组屋和目前咱们所理解的共有产权房、保障房还不太一样,新加坡的组屋无论是地段、品质还是配套,一点也不比商品房差,而且组屋的价格只有正常商品房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每个家庭只能买一套组屋,一辈子只有两次机会可以买,单身的话要35岁以上才可以去买。在这种制度下,新加坡实现的房屋自有率达到了91%,72%为组屋,28%为商品房和私人住宅。所以新加坡的房价即使到了全球前十,也不会影响本地人买房,因为有钱人去炒了那些商品房,就像车子一样,有人开了500万的车子,有人开着10万的车子,但是大家都可以在马路开车。
那这次的房改对现在的楼市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首先可以说整体的松绑政策还会继续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文件9月1号已经印发了,但是前两天才真正发到各个地方开始落实,而且是先鼓励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探索实践,有这个体量人口的目前咱们国家有大概35个,基本都是二线及以上城市,而各地要怎么形成这些保障房还要具体细化出来,因为现在各地还是欠了很多显性和隐性债务的,现在都在中央财政支付来不断还钱,搞保障房肯定要有大量现金进行补贴的。这些钱是否还是中央财政加杠杆去跟上,还是说把商品房的土地卖上天去补助保障房的建设,这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还有个问题,咱们现在城镇化率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现在很多城市的核心地段原本就没多少土地了,保障房如果还是建在非常偏远的地方,那很多人可能也并不会考虑,这里面其实也牵涉到了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有市面上的这些老破小和郊区房子是不是要转变成保障房了,因为不转的话,后续要出手也会特别困难,因为这些房子正在慢慢丧失掉流动性,加上后面可能出台的房地产税,持有成本也会从目前的物业费、暖气费上升到每年固定的税费,那就是一年一两千的费用了,这时候才是真正降价抛售潮的到来,只是在这之前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点,目前的抛售潮也只是挂牌抛售,真的愿意割肉抛售的业主并不是多数,价格也是温水煮青蛙的阴跌而已。
所以,房地产的十字路口真向我们缓缓走来,以后的分化和圈层也会更加明显,回归商品性质的房子会存在更明显的涨跌状态,但是以后高品质的商品房涨上天,门槛越来越高的时候,多数人是完全达不到入门要求的,甚至那时候也不会再去想买商品房了,而是乖乖的住保障房,所以效果咱们还是得观察一下,各地的具体力度到底多大,毕竟,政策想法是很好的,落地到什么样就看具体操作了。
但是,终归还是在变的,房子能作为金融属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也跟普通人越来越没关系了,还想像以前在楼市短期大赚一笔的,得现有足够的资金量才行了,先稳住楼市和保交楼还是最关键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