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央企和各类城投公司,成了地产人的“信仰”。平台稳定、相对清闲的印象,让不少被行情毒打的地产人觉得,只要能进这些公司上班就等于“上岸”了。
可是这几个月以来,这种信仰似乎又松动了。明源君身边前两年跳槽早的一批地产朋友,最近又开始躁动不安了起来,开始考虑离开的事。
最近明源君和他们认真交流了一下,发现国央企和城投在“乱世”之中虽然很香,但在里面呆久了,也会看到另一面。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些地产人再次面临选择。
行业持续分化
国央企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
当前地产民企多数还处在回血阶段,行业关注度仍然主要集中在国央企和城投身上。但是并非所有的地产国央企,都能够在艰难的行业调整过程中独善其身的,更不意味着只要在国资背景房企中任职,就意味着绝对的稳定。
其实地产国央企之间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头部国央企表现出了极强的多元化经营能力、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也有另外一些国资背景房企遇到了麻烦。
首先是对利润下滑的焦虑。今年中报显示即使是在top50房企当中,也有半数以上的公司营收下滑,头部国央企尚且无法保证一直盈利,更别说腰部的、或是地方的公司。
实际上一些地产国央企在近三四年的行情下,利润确实在缩水。甚至近期有个别国资背景房企出现了经营问题,就说明当前地产国央企的压力其实不小,行业分化的影响同样传导到了它们身上。
包括城投平台也是一样,有媒体统计在2022年78家重点城投公司中,接近35%的城投出现了营收规模的收缩,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这些趋势会给业务线带来很直接的压力。
比如在营收承压的背景下,已有国央企开发商开始采取打折卖房的方式,来加快出货速度。但引来了大量老业主投诉和退房,一线团队不仅背着很重的营销指标,而且应对各类投诉的压力很大。
又比如在产品端暴露了问题。面临营收和利润压力的一些国央企,这两年的精力高度聚焦在稳定经营上,但在产品优化、品控和交付方面,多少出现了一些松懈。这又会引发业主的维权,导致恶性循环。
A君在某国企三线城市开发的楼盘做案场负责人,他说今年公司在出货上优惠力度很大,想趁着几个大的法定节日多卖库存,但同时给团队的kpi也提高了。
现在他在案场天天拉着团队复盘到深夜,白天又得一边盯接客一边处理上门投诉的老业主,忙得焦头烂额。
更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同区域其他几个央企盘单价比自己高一点,却卖得很顺,还没有这么多投诉的问题。
前阵子竞品交付时A君第一时间去踩了盘,发现这些头部的国央企确实品控成熟、交付做得很好。他跟案场的同行交流,发现人家虽然忙,但应对负面问题的压力小很多。
他告诉明源君,虽然都是国资房企,但当前大家的处境有很大差异。和头部国央企相比,地方房企还是有不少短板的。尤其是在这样的三线城市,差距更明显。
在和隔壁央企同行相近的待遇下,A君感觉自己背负了更大的压力,也比以前忙碌得多,他开始思考当初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控制多元化业务规模
国企和城投都开始强调人效
前几年在增量见顶的行业背景下,许多国央企开始了广撒网、多铺路的多元化经营之路。不少想要转型的地产人,也积极地投入这些多元化业务的怀抱,通过能力移植成功跳 到了国央企的多元化板块。
但这两年,国央企肩负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愈发注重聚焦主责主业,并加大了“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力度。
所以它们逐渐开始控制、甚至是收缩部分多元化业务的规模,抛弃边缘化的、不赚钱的“辅业”,甚至连核心业务的战略都作了调整。
相应地,国央企的组织架构也在频繁调整,并愈发注重人效的提升。所以在业务布局和人员编制上,出现了结构性、战略性的收缩。
除了已能独立发展、自主造血的物管、商管业务之外,不少去了多元化业务线的地产人,都遇到了减员的情况,不得不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出路。
B君曾经在民企营销部任职,一年多前跳去了某国企的文旅板块,想借着这次机会彻底转型到文旅行业去。
未曾想,手上的项目推进得好好的,已经跟到规划方案马上要敲定的节点,集团却暂缓了推进。清闲了两个月后,这项目竟然被卖给了一家老牌文旅企业,部门里已经有同事被调岗,B君一下子不知所措。
而且今年以来,城投公司也开始注重人效这个概念。许多城投都开始调整组织架构、精简管理层级,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具体的调整方式很多,有的城投集团精简了子公司数量,有的则是减少了职能部门并将员工下放一线。还有的城投整合了存续业务与新业务,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大幅提升了人效。
但这样的变动,让原本在城投发展得足够稳定的地产人,面临着新的动荡。既然是要提升人效,就必定伴随着人员挤出,在城投做项目也未必就那么安稳了。
今年以来城投平台整合活跃
就职稳定性要看具体平台
前面说了,整个泛地产行业的分化趋势在加剧,包括各地城投之间的分化。退平台、市场化转型、中央加强监管等各种因素,也在加速城投之间的整合。
如果地产人进入的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城投公司,稳定性与发展空间自然是不愁的。
但如果是趁着前两年城投拿地潮的热度,进入了市场化转型初期的城投平台,那最近可能谈不上稳定。
据财联社统计,今年1-8月的城投整合事件已发生了至少360起,数量接近去年全年,而区县级城投整合的占比超过了60%。
其中资产整合占据城投整合方式的大头,其他的方式还包括上层新设、政府控股等等。
更关键的是,今年已经有地方政府对城投平台提出精简人员、严控预算的要求,精简的比例还不低。
这几年明源君身边,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城投任职的地产人不在少数。图的就是一个稳定、离家近,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照顾父母。
然而多数区县级城投公司本身的资本实力偏弱,在当前的趋势下大概率会被“整合”,也会是精简人员和层级的重点对象。要么是碰上平台间整合,数套人马合并成一套后被迫挤出,要么是碰上资产划转。
C君两年前回到自己在二线城市老家,想尽办法入职了一家城投。刚入职时公司已经在当地拿了还不错的地,项目看起来很值得认真做一做。
但这两年虽然做了各种前期研究,过程中谈了代建、谈了合作开发,却一直没谈妥,也没开工。如今竟然传出了项目要划转的消息。未来C君还有没有机会做这个项目,成了未知数…
实际上前几年城投虽然在各地大力托底,但开工率一直不高。而且自去年年底以来,城投拿地占比呈直线式下滑。
所以城投大手笔拿地的行为并非可持续的,早前冲着城投不缺项目而跳槽的地产人,现在陷入了比较被动的处境。
另外也有跳槽城投的地产人表示,最近在思考要不要离开,因为待遇实在不高。刚开始因为图一个尽快跳槽求稳,就没太在意。但毕竟身后有一家老小,拿着较民企低一截的薪资,慢慢地还是觉得不够用。
加之今年城投整合频繁,他们也开始对今后的长远职业发展产生了担忧。即使现在有对自己待遇还算满意的,也会担心是否可以长期维持这个收入水平。
毕竟城投整合后也会有强有弱。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城投,管理体系成熟、人才激励制度完善,和市场化房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个别转型初期的城投,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业务管理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业务技术尚在培育,待遇也比较平均。如果碰上被整合,可能又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做内部磨合,地产人想要发挥能量或取得上升空间,短期内是比较费劲了。
结 语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主要方面之外,近几个月行业回暖的风声,也是让地产人跃跃欲试的一个因素。下半年以来,一批民企逐渐恢复元气,还有一些黑马杀了出来,这让不少地产人产生了回流民企的兴趣。
只是,世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国央企也好,城投也好,民企也好,对于从业者来说都有着明显的优劣势。
虽然在国央企和城投当中,也出现了发展上的显著分化,但当前房地产行情还谈不上明朗,地产人仍然需要对自身的处境慎重评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