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口”迭代浪潮下,都在顺势而为。小到个人选择,中到企业布局,大到国家战略。
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虽在意料之中,但也引起不小的热议。
国家数据局主要职责在于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其一大核心内容是梳理个人、企业、公共数据的关系,一方面打破“数据孤岛”,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监管。
今天要说的是,保险业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科技。目前各大头部险企都在角逐“科技赛道”,科技战略布局也在顺势而动。
近期,中国再保险宣布完成设立科技子公司“中再保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消息,让保险科技浪潮再掀波澜。
一方面,继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头部险企科技子公司落地后,中国再保险的加入,让保险科技子公司再扩容;另一方面,中再保数字科技的经营范围,涉及了多项AI技术业务,这也让市场感受到保险业追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浪潮席卷而来。
落眼国内保险科技领域的当下与未来,可谓是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保险公司在科技布局上仍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如部分险企对科技外包服务的严重依赖以及监督缺失;不重视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合规意识待提升等。
由此,未来保险公司在科技布局上,将如何把握应用创新与风险合规之间的平衡,也成为新的挑战与考验。
随着近两年保险数字化转型步向深水区,科技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不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将其视为业务发展的新动能,抬高竞争壁垒的利器。这就要求险企在科技布局上更趋精细化、专业化,自主开发、创新应用能力能够“先人一步”。
从头部险企的科技布局动作来看,设立科技子公司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近日,国有独资保险集团中国再保险宣布,完成设立其全资控股的中再保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
从中再保数字科技的定位来看,其主要是中国再保险科技资源的整合管理平台、运营共享服务和科技建设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支撑和赋能平台,通过建立高效决策运行机制、科技服务与创新体系、人才团队建设与激励体系等,向国际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目标迈进。
事实上,除了中国再保险,近几年,已有多家头部险企设立科技子公司,寻求业务创新赋能。比如2022年,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接连成立科技子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平也较早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子公司。
监管层面看,监管对于保险公司单独设立科技信息类子公司亦早有政策支持。
2014年10月,原保监会印发《保险公司所属非保险子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显示,保险公司可直接或间接投资设立非保险子公司,具体类型就包括,主要为保险公司或所属子公司提供IT、保单管理、审计、物业等服务或管理的共享服务类子公司。
2021年11月,原银保监会出台《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再度明确,保险集团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投资非保险子公司,其中便包括主要为保险集团成员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审计、保单管理、巨灾管理、物业等服务和管理的共享服务类子公司。
不过,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往往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或科技业务的部门,缘何还要大费周章单独成立专门的科技子公司呢?
有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对『A智慧保』分析称,大型保险公司或保险集团成立独立的科技子公司确实很有必要。一方面,大险企组织机构庞杂,要想提高科技应用的效率,需要有独立的机构进行统筹整合,来确保科技战略能够自上而下地推动,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另一方面,近年互联网保险技术门槛普遍降低,保险科技硬核技术壁垒却有待提升,而保险公司设立科技子公司则能更好地发挥探索新技术、创新业务的作用。
比如,中国人保就在官网介绍,人保科技战略定位为该集团公司科技资源整合管理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支撑平台、科技运营共享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平台,致力于建设成为行业领先的保险科技公司,全面赋能集团主业。
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保险业的技术应用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也带火了保险业布局AI大模型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再保险此次设立的科技子公司,其经营范围就涉及了多项人工智能业务,包括AI公共数据平台、AI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AI基础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等。
除中国再保险科技子公司涉足AI技术业务外,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也瞄准最新科技热门赛道,今年7月官宣研发出基于AIGC的业务中台“灵犀”,并展示了已有的多个保险垂直场景的AIGC应用工具,帮助保险行业在渠道营销、产品研发、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产业链上实现赋能。
众安保险CEO姜兴也在公开发言中表示,2022年底,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席卷全球,再一次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推向一个新拐点,在金融保险的垂直领域,因行业所特有的高可得性、高价值和高丰富度的数据沉淀,成为AIGC应用发展的天然土壤。
除了众安保险外,中国太保、阳光保险等险企也逐步落地大模型等应用。中国太保副总裁兼太保科技董事长俞斌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太保科技开放日上表示,中国太保正在开展保险领域大模型的建设应用,并以“数字劳动力”为突破口,探索保险领域可交易的数字化劳动力建设,提升生产力。
此外,据相关媒体报道,阳光保险集团也于近期发布了大模型开放平台,以及基于该平台搭建的“三大机器人”应用。其大模型技术已在“梦客全线上销售机器人”项目中完成了应用探索,信息抽取任务准确率提升15%,智能问答和意图识别准确率均有明显提升。
有专业人士指出,大模型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训练大型的深度学习,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理解与分析,从而辅助人们解决复杂问题。
显然,无论是中国再保险科技子公司,还是众安、太保等保险公司,其纷纷加速布局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技术革命先机,以深度赋能保险业务。
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之下,保险公司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方面颇有干劲。然而,在加深科技投入的同时,保险公司不仅要紧跟技术变革的趋势,还要格外重视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前复旦大学发布的《保险App用户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若干隐患》研究报告就指出,保险行业App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存在15项问题,包括App隐私政策内容文本表述不规范、申请权限的条件要求等,揭示了保险业在科技布局上的漏洞与隐藏风险。
此外,原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亦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战略风险、创新业务的合规性、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等管理,同时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谈及保险公司在科技创新上的问题,除了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有待强化外,很多市场主体对科技外包服务的依赖度较强,自主开发能力不足,且缺乏充分的管理与监督。
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第三方合作中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的通知》就深入揭露了这一问题。从《通知》内容来看,监管透露,部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包服务商发生了多起安全风险事件,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暴露出行业机构在外包管理服务上存在突出的风险问题。
上述《通知》重点提及了企业微信服务风险和科技外包风险的相关情况及重点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细化的监管要求。与此同时,文件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切实加强整改。
2023年7月5日
早在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还专门下发了《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控制由于外包而引发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头部险企将“科技子公司”作为新一轮科技布局规划。在专业人士看来,成立专业的科技子公司,可以提升保险公司在科技应用上的自主开发能力,降低对外包服务业务的依赖,且能够更好地把控技术应用风险。
总之,无论从头部险企科技的布局动作,还是监管引导思路上看,保险科技领域未来一定是朝着更加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时刻保持对风险、合规的敬畏。
一周回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