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访谈|IFF常务副理事长林建海:大湾区应加强国际合作

2023年是世界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当前世界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地缘经济碎片化危机,如何共同努力,让全球经济重回增长轨道也成为了国际上共同讨论的热题。

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显示出明显的复苏浪潮。当前,各国复苏情况不一,全球通胀逐渐回落,经济分化趋势扩大。近日,国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在广州举办,探讨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相关的学术和研究话题。借此机会,南都·湾财社专访了国际金融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秘书长林建海,就未来全球经济如何发展、中国如何加强多边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国际金融枢纽这一战略定位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金融访谈

国际金融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秘书长 林建海

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脆弱且不均衡

南都·湾财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2024年预测值相比7月预测值下调了0.1个百分点。请问IMF为什么会下调这一预期?

林建海:IMF每几个月都会对整个经济走向以及政策要点做一次评估。本次预测的数值有所下调,但下调较为轻微,说明整个世界经济走向与增长前景与7月份IMF的预测基本相同。在我看来,目前的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增长、高利率、高债务以及高不确定性这四个特点还是基本不变的,这一点在方才提到的IMF最新预测数据中能体现。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脆弱,同时又不均衡,有些国家增长略快于预期,大部分国家的增长都低于预期。比如说世界银行的预测表明,85%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低于去年。IMF还预测,今后5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率大约在3%,远低于过去30年。从短期来看,主要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发达经济体央行加息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俄乌冲突的冲击以及新冠疫情遗留下来的一些困难和影响等,多种因素加在一起,会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长比较低。

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面临六大挑战

南都·湾财社:当前各国复苏情况不一,全球通胀逐渐回落,经济分化趋势扩大。在您看来,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林建海:我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我在上一个问题中已经提到,即全球的经济复苏增长缓慢脆弱且不均衡。

第二个挑战是发达经济体高利率可能会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或者说呈现长期持高的局面。近年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迅猛加息,也是80年以来加息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加息。至于加息何时见顶仍有待观察,但我认为见顶应是为期不远。不过,高利率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持续下去。

第三个挑战是各国政府的债务高居不下。目前全球政府债务平均已高达GDP的100%甚至多一点,远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因此,解决沉重的政府债务负担将是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第四个挑战是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降低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需求。据WTO对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测,预计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0.8%,远低于过往几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贸易出口这一块是全球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发达经济体利率的上升,包括美元升值,对他们带来了融资的困难和对外债务偿还负担的加重。例如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的外债中以外币计价的比重比较高,可以达到60%以上,将近三分之二,而美元升值将带来双面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需要应对低增长、高利率、高债务这三方面的紧迫问题。

第五个挑战是近期去全球化、碎片化的声音此起彼伏,给全球经济的增长与合作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IMF此前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出现大幅度的经济贸易脱钩,“贸易碎片化”可能使世界损失高达7%的GDP。

第六个挑战是许多国家也会面临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等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这些都是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会面临的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共创市场合作新格局

南都·湾财社: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经济更加紧密相联。在当前形势下,防止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加强国际合作尤其重要。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资金融通作为五通之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融资保障和多元化金融服务。您认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大环境,中国如何加强多边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融资?

林建海: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迄今为止已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共建国家提供了基建和规则两大公共产品,这正是这些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障碍和制约。显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的结果,也得到了这么多国家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在当前十分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下推进合作,显得极为重要。合作是唯一的出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强调国际合作,就是要寻找一条大家共同努力,同时也带来共赢的一条途径。

展望未来,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认为,“一带一路”在推行上述工作的同时,有一些方面也值得重视,即共建“一带一路”的市场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些重大的项目领域方面,需要非常严谨,做好项目评估,最好由第三方提供不同角度的评估,确保这个项目是有利可图的、可持续的、能带来长期好处的。市场评估有助于了解国家债务、可持续性,能把这些项目和债务可行性、持续性放在一起来考虑,既提供融资,又不增加债务的不持续性的这种可能性,同时也分享经验教训、分享信息、分享人才等方方面面。因此,要坚持商业原则、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这么一种思路,这样的话,合作的这条路一定会走得远,这个项目一定会给合作双方带来长期的好处。

我常常想起非洲的一句谚语:一个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远。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也适用于我们金融机构经济建设,一个国家也许走得很快,但很难走得很远,只有大家携手共进,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房地产政策调整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考虑

南都·湾财社: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中国的房地产风险可能会加剧,带来复杂的政策挑战。您认为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摆脱依靠信贷驱动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模式?

林建海:10月18日,IMF发布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略低于年初市场预期,但是可以理解,在当今国际形势如此不确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一个经济目标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都是波浪式前进的,遇到困难静下心来寻找困难的根源,提出的应对的方案,才能解决困难、推进经济增长。因此,在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首先要有信心,这样国家、企业才能有定力,才能走得远。

房地产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据有关专家分析,把金融服务等上下游因素加在一起,彼时房地产就超过了GDP增长率的三分之一。到了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房地产的贡献率下降到了百分之十几;到了2022年,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拉低了整体的GDP增长率。房地产占据居民财富的比例很高,大概60%,因此房地产低迷不振对消费者、对居民的信心都带来很大冲击。

短期来看,可能会有一些开发商面临偿债困难,债务违约、债务重组等问题也都是会发生的。短期内也许有部分开发商会退出市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房地产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到了一定时候是需要调整的。当然调整过程会非常痛苦,总是有一些人受到伤害,但这也是一种市场规律。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我觉得需要从供需两个方面去考虑。从供给侧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包括像烂尾项目提供更多的政策性银行信贷,以确保报交楼,并通过信贷,避免开发商大规模的违约,确保供应。需求侧方面,我们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举措,特别今年7、8月份以来出台的一些政策,包括像下调或取消大城市首套房贷利率、调降首付比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等,这些措施能够带动房地产有效需求,并且将慢慢见效。

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调整还是要按市场规律来进行,才能促使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此外,中长期房地产发展也要考虑到人口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对房地产需求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总会有一些开发商会退出市场。结合其他国家所经历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调整过程不可能说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通过调整,希望房地产行业能重新站得稳、走得远。

服务业是中国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新增长点

南都·湾财社:在您看来,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林建海:从后疫情时代来看,我认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技术的研发使用,例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对中国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电动车,现在在国际上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点在5年前、十年期根本想象不到,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方面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越来越多。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是绿色行业、绿色转型。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我们花费很多钱与采取很多举措来应对,但同时它也存在机遇,气候变化下的绿色转型使得经济更加具备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绿色转型带来很多新动能、新产业蓬勃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抓得很近,许多方面也是全球领先。

第三个方面我认为是医疗卫生行业。养老康复中心等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和疫苗开发等医疗卫生行业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投资增长点会越来越明显。此外,还有很多新的产业出现,除了数字、绿色、医疗等新产业,我们还有传统型的农业、工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都非常重要。

最后我想提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服务业。从全球平均来看,GDP中服务业占据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甚至有些发达经济体占据的比重更高,高达80%。而中国目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55%,幅度有一定提升空间。如果说我们把GDP中服务业的比重提升到65%,将带来很大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鼓励服务业并非忽视制造业,鼓励制造业也不是忽视了服务业,这两个行业实际上相辅相成,只有有机融合为一体,才能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把大湾区积极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

南都·湾财社: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工作加快推进,年内已有一部分金融政策和金融项目正式落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国际金融枢纽这一战略定位?

林建海: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充分利用好大湾区发展的相对优势,包括地理优势,香港、澳门、深圳的地理优势非常突出,所以如何发扬相对优势极为重要。

二是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纵观历史,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因此有条件抓住科技带来的机遇往前推,这点非常重要。

三是扩大国际上经济往来,扩大合作领域。尽管我们遇到了去全球化,碎片化等影响,然而全球的价值链还是在发展,国际化企业的国际依存度可能越来越大,因此要敞开双手欢迎开放。我认为大湾区的经济往来应该再往前发展,东南亚、整个亚洲,包括世界其他各地都要加深国际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香港、澳门等区域。此外,我觉得在发展经济贸易、金融等国际往来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学术等人文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大湾区的国际形象,提升软实力,扩大拓宽视野和发展思路。在这方面,国际金融论坛就可以提供很多帮助,这样的举措我认为是功在长远,非常重要。

四是抓住金融为核心,发展金融业。可以把大湾区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因为它条件很好,可以把香港、澳门、深圳这一带发展成金融中心、区域中心,带动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登高望远,永无止境。

最后一点是大湾区要打好自己的牌,讲好自己的故事,不仅是大湾区的现状、未来发展前景,也要讲大湾区在广东省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把其放在全球大视域下去看发展。

金融的工作重心一定是围绕产业进行调整

南都·湾财社:随着产业比重的调整,是否未来10年或未来一个相对的时间,金融行业,尤其是湾区的金融行业,其未来的工作重心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林建海:可以这么理解,今后发展的方向确实如此。经济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它的重点,在过去的40年里,房地产占了很大的比重,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发展的重点,在多年以后需要调整、重组,需要再往前发展的时候,可能有新的产业发生,因此银行业等金融业也随时需要调整。

无论是传统产业或是新产业,金融的工作重心一定是围绕这些产业在进行调整。因此我认为,金融融资在房地产方面的比例一定会逐步下降,下降到相对可持续的水平上,这是一种调整的过程。对于房地产这种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紧密相关的行业,这个调整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很多人会受到损害的,但它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8752.html

      
上一篇 2023-10-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