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研讨会成功举行

聚焦

2023年10月25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24会议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国际政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水雄主持。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自1961年以来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由建国之初的25%,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9%,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站在现在的时点展望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个亟须研讨的话题。

聚焦

按照会议议程,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勇博士,首先发布了新近完成的报告《中国应否设立本世界末20亿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王勇教授认为,站在整个国家和平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缓慢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即现在的“不足19%”有必要维持,不宜再降。这意味着,如果到本世纪末,世界总人口维持在80亿左右的话,中国应该努力达成并维持15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的话,中国人口应该同比例增长,达到19亿乃至20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思路有必要成为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

王勇教授根据自己的调研和分析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出现了严峻的少子化危机,几年内全国少生了大约2000万新生儿,是目前消费、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勇教授还特别强调,生育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来源,持续的少子化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但“危中有机”,补齐少子化的短板预示着巨大的生育红利。报告将中国的生育问题分为几个领域来把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各领域尤其是城乡之间有着充足的政策空间。只要党和政府有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让人口总量和相对规模维持在合理水平的方法很多、前景依旧光明。

王勇教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中得到启发,当地是全国农业现代化最先进的地区,由于较早地放开了“一孩”政策,近年来人口依然自然增长,并没有见到内地农村大面积人去屋空的状况。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不是同一件事,农业现代化的用工会越来越少,但互联互通的乡村以人口发展为中心,完全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富裕之路,并为城市的持续繁荣提供保障。中国广大的农村依旧存在着足够的生育“弹性”,一些简单的激励措施就会非常有效,比如生个孩子每个月国家给3000元,一直给到18岁,全社会即可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预期和巨大的投资预期。而这些钱很快即可通过乘数效应转换为税收,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持续繁荣。人以弘道,生生不息,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王勇教授提出,要以“人口年轻态”迎接未来,只有且完全可以在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

聚焦

▲王勇教授作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郑雄飞教授表示,王勇教授的报告论证中有理论也有数据,有很多学术对话。一些关键概念如“人口年轻态”等很重要。讲人口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人究竟是什么,只是数量吗?只是工具吗?其次,生育又是什么?它是人类繁衍问题,也是个体或者夫妇双方的权利问题。第三,低生育率是怎么形成的?它可能是伴随着资本来的。资本需要人口质量的提升,以服务于资本增长。这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反思。

聚焦

▲郑雄飞教授作重要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菊华教授评论说,她非常认同生育对于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意义,而当前我们的社会其实淡化了生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尽管我们肯定已经回不到传统的生育模式了,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生育水平。站在历史长河中看,在工业革命以前,还是“人口增值论”占据主流,把人当作“人手”,这是“人手论”。如今,虽然“人手”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显然已经不是小农时代的那种重要性了。中国的人口总量一直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一直不发达,改革开放后发达了?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经济没腾飞?显然,人口是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质量还是很重要的。时代步入现在的工业社会,甚至是信息社会,我们当然也需要“手”,但是“机器手”很多时候可以替代“人手”。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禀赋的流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菊华教授还提醒说,近几年我们的育龄妇女每年减少470万左右,且还在持续减少。我们鼓励国民生育,不仅是钱的问题。除了经济成本以外,还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今天的年轻人更多是在虚拟空间中交往,动员起来是很不容易的,文化环境也变了。此外,“人口年轻态”是人口结构的问题,人口结构不是简单地通过现在多生孩子就能解决的。

聚焦

▲杨菊华教授作重要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马亮教授指出,需要注意,对于人口来说,不是说增长、加速、扩大就一定是好的,反过来不是说减少就一定是坏的。人口数量是否适合作为一个目标?经济增长是为了人,还是说增长人口为了经济?人口的多和少对于人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未来是不是仍然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的逻辑?人口规模对于国家竞争力,毫无疑问,当下是重要的。但这样一种基础上的国家竞争力是最优的吗?最优的国家竞争力可能是靠软实力,靠科技文化的发展。

马亮教授还说,鼓励人口生育不是个新问题,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全世界都很关注。有些北欧国家,新生儿爸爸的产假都能达到上百天。我们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首先要问妇女要不要生。欧美的华人社会,基本是生一个、两个,很少生很多的。我们单纯给钱,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放开国门,让外面的人进来,是不是也是解决问题之道?具体而言,我们要选什么政策工具?全世界都是白花花银子出去,很难奏效。生育友好型城市,一定是让人有稳定预期的。如果政府公信力让人不放心,从国家层面形成一个让人觉得长期稳定可信的政策就很难。现在是早结婚、早离婚、多离婚。国外的情况是,早生育,早变单亲家庭。而我们现在对事实婚姻的认可还很不到位。

聚焦

▲马亮教授作重要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李婷教授分析:从对七普数据的挖掘来看,2010-2020年,高教育水平的群体生育率没有下降,大部分的生育率下降来自曾经的高生育群体。2020年,北京市的户籍人口生育水平已经高于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中国是个反差很大的二元社会,城市和农村的生育意愿、生育文化是割裂的。在农村,更多受制于生育成本,其压制力比我们想象更大。这意味着,在农村,给钱应该还是能生的;但是在城市就要打个问号。此外,在中国生育的前置条件是结婚。日本和韩国的婚内生育率是远高于中国的,但是日韩的不婚水平远高于中国,这导致了它们的生育率的整体偏低。如果日本有中国这样的结婚率,生育率将达到2.1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不婚率上升,生育也许更低。现在中国年轻人早婚的成本非常非常高。人们问问题的方式都变了,以前是:“你怎么还不结婚?还不生孩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问的是:“为什么你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

李婷教授说,所有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归根结蒂是人的发展问题。1974年,西方在罗马尼亚开了人口大会,要求中国、印度控制人口。当时,印度提出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而中国则实施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政策的时候,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掉到2.1左右了。就现在的现实情况来预测,如果现在生育率马上回到2.1,中国人口还会持续负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换个思路看,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人脑论”。很多时候“人脑”不在规模,而在于发展和激发人的创造力。

聚焦

▲李婷教授作重要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孙龙评论说:如果20年前,说计划生育要废除,大家都会很震惊。王勇教授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来看问题,很有想象力,值得讨论。人口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王勇教授认为人口发展本身是内生动力。以往我们更多强调,人口迁移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有联系,但人口规模无疑也很重要。目前,世界大国中,只有美国和印度的人口在增加。有人预测,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是日本的4倍,俄罗斯的4倍。当年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计划生育,其他国家都没有压下去,只有中国压下去了。现在来看,为什么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推计划生育?是不是也有一些国家的国家竞争力的考量?现在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一些地方有试点,可以再多加研究。

聚焦

▲孙龙研究员作重要发言

王勇教授最后发言回应了大家的问题。说:中国的人口理论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人口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文化建设如若不能有效地与生育结合起来,就会没有“底气”。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母亲节”的政策建议提出快20年了,据说有领导批示了3次,可至今石沉大海。国家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持续少子化而国家又不干涉,大量财富会化为泡影,经济被迫“缩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难以想象共同贫困是什么结果。中国14亿人的消费能力已成为工业强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旦失去,后果同样难以想象!在回应李婷教授提出的即便总和生育率马上回到2.1“中国人口还会持续负增长直到本世纪末”的问题时,王勇教授强调:人口的循环是整个社会循环的基础,人口增量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初婚年龄和生育间隔中国都有调整空间。比如法定结婚年龄恢复到1980年以前的“男20女18”是可以考虑的,早育、多育后的母亲上大学采用高考加分制度等等,都是直接有效的办法。

王水雄教授最后做了简短的会议总结。他说人口和社会与经济一样都有周期问题。有些周期是历史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国家需要去积极、快速地面对,特别是要在改变社会文化上有所作为,平抑过度的波动与风险。人口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聚焦

▲王水雄教授作会议总结

聚焦

文章来源:人大国发院

微信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聚焦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8133.html

      
上一篇 2023-10-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