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活钱理财产品收益真香。”10月26日,投资者小方向《华夏时报》记者展示他所购买的现金类理财产品,多款产品7日年化收益在3%左右,其中一款产品初时7日年化高达3.4%。
实际上,“现金类理财新规”整改期结束后,因投资标的和标的期限与货币基金趋于一致,现金类理财整体收益率显著下滑。
然而10月以来,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飙升”,7日年化收益率屡屡突破3%。
一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10月初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升高,属于短期现象,与季末因素有关,资金面偏紧导致市场资金需求较大,逆回购利率较高,配置此类资产的产品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收益。
收益率飙升
现金管理类理财是过往银行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抓手,然而,年初受新规影响,此类产品规模逐步下降,整体收益率不断下滑。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现金类产品今年以来七日年化收益均值为2.3447%,货币市场基金今年以来七日年化收益均值为1.9585%,两者之差约为39个基点,较此前50-100个基点的差距进一步拉窄。
但10月初以来,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突然“扶摇直上”,7日年化收益率屡屡突破3%。
以一理财子公司发布的“现金6号A”产品为例,该产品9月30日至10月13日期间,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3%以上,最高3.4%,目前维持在2.8%左右。
该系列产品为今年7月份成立的新品,初始募集规模为6815.77万元,自成立以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万份收益由7月20日的0.4648涨至9月21日的0.7612,9月28日升至0.9248,随后万份收益多天保持在0.9168高位。
与此同时,该系列产品自成立之日起便对销售服务费、投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均进行优惠,优惠后年综合费率低至3个基点。
一名该产品的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长期来看该系列产品收益率比较稳定,年初其所购买的“现金1号”产品,7日年化收益也曾到过3%,目前维持在2.5%左右。
此外,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也一度超3%。
“目前现金产品的投资范围和久期非常受限,投资收益也大不如以前。”一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上述理财经理提出,近期,地方债发行提速以及商业银行维持信贷投放力度,加上9月末的季末因素,资金面偏紧的状况延续,市场资金需求较大,逆回购利率较高,例如国庆节前逆回购利率超过4%,尤其是一些新发产品很容易通过布局这类资产在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收益。
Wind数据显示,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方面,DR014利率9月以来不断走高,9月27日最高利率飙升至4.75%,当日加权平均利率3.17%。
与此同时,9月底至10月初,沪市的3天、4天、7天、14天期的国债逆回购年化收益率也曾到4%以上;深市7天期国债逆回购年化收益率最高也超4%。
另外,一些现金类产品短期收益增加,或源于一轮债权类资产收益释放。
理财规模小幅回升
在去年经历两轮“赎回潮”后,今年理财公司对规模的回升较为看重,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投资者,现金类产品更是“减费让利”重点领域。
8月底,华夏理财发布公告,宣布其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1至5号及龙盈天天理财1号费率优惠,9月期间,这6款产品可享固定管理费优惠,其中3款最低0.05%/年。
仅隔两天,华夏理财又发布公告,自9月4日起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5号F份额销售手续费实行费率优惠,优惠后费率为0.05%/年。
实际上,不仅现金管理类,理财公司在理财降费方面“内卷”严重。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中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等数十家理财公司发布了费率调整公告,对多只理财产品费率进行了下调,还有部分理财产品管理费率降至零。
今年5月,招银理财推出了一款“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银行理财权益类公募产品,打破了传统公募资管产品“旱涝保收”的固定管理费模式。
根据规则,该产品风险等级为R5,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00元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该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后,管理人恢复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1.50%/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理财公司降低理财产品的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主要考量可能是增加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和提升理财产品规模。”
随着理财市场逐步复苏,居民的投资意愿回升,10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呈现增长态势。广发证券刘郁团队测算的数据显示,10月份前三周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合计增长9915亿元。
杨海平表示,10月份以来理财产品规模回升有季末回表之后的惯性反弹因素,也与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降费促销,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信心的上升有一定关系。
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市场告别“躺赢时代”,业内认为,除了降低管理费,理财公司更应该提高投研能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公司要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研判能力和应对能力,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和培养投研人才,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
“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朴素愿望始终存在,不会改变,应该被充分满足和尊重。”10月17日,在“2023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上,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表示,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获得稳健收益、通过保险产品获得风险保障、通过公募基金获得超额回报的需求不仅不会变,还会进一步增长。
对于理财产品未来趋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将延续回暖态势。一方面,随着银行理财公司投研能力建设的逐步成熟,叠加债券市场平稳运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将稳步增加,市场竞争力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价值投资观念深入人心,投资者能够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不会出现短期内大额赎回的情况,有利于理财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