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从环比看,我国第三季度GDP增长1.3%,表明第三季度我国在多个领域、多项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这得益于下半年来我国在财政、货币、房地产、消费、就业等方面施行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也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不仅处在持续向好、稳定修复的过程中,而且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凸显。
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202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从8月1日起,我国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发挥税收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优惠与减免,截至10月8日,我国新增专项债发行已完成约3.51万亿,约为全年目标的92%。在货币政策方面,2023年以来我国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在3月27日和9月15日先后两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在产业和消费政策方面,我国发布了十大重点行业的稳增长方案,对行业的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都作出详细安排,同时积极推动以研发创新作为新动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尤其是我国着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并构建了1+N的相应配套措施。
自上述政策实施以来,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表示,从数据看,当前我国总量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向好的信号,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凸显,可以说,我国在8月后实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组合拳效果正在显现。在总量层面上,9月份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无论生产端还是需求端都回到了扩张区间,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尤其是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比8月份上升了2.4个百分点,同时伴随地方债的发行,我国基建工作开始进一步提速。在需求端,我国1—8月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凸显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此外,我国商品消费也逐渐回升,8月份商品零售增长3.7%,比7月份上浮2.7个百分点,其中化妆品、通信器材、金银珠宝、家具类商品的增速幅度较大。而且,内需成功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回暖,8月份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实现了由降转增,同比增长17.2个百分点,其中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工业生产转型进一步加速。
创新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的重要创新。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监测、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经济评估四个方面。其中,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了“宏观经济治理”概念,指出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赋予了“宏观调控”更加丰富的内涵,首次提出“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这就意味着,我国已将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中。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宏观调控体系只包括需求管理政策,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看来,这使得西方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导致其无法同时针对多个政策目标,在效果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此外,西方的宏观调控体系也不适用于我国独特的实践发展路径,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通常,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三部分力量,包括供给侧、需求侧以及需求双方赖以交易的市场。相对应的,一个完整的宏观调控体系就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方面。在苏剑看来,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完整地涵盖了这三方面内容。与西方的宏观调控体系相比,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完整,理论基础更为先进扎实,政策组合也更为丰富,完全可以应对多维目标的宏观调控。
当前,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市场环境管理的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求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扩大需求消除产能过剩和失业,而供给管理的目标则是通过调节生产者的激励和约束来影响供给。苏剑表示,在我国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宏观调控的论述中,涉及需求管理的论述往往只有两三百字,而大部分的内容聚焦于供给管理或市场环境管理政策。总结而言,与西方国家只侧重需求管理不同,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市场环境管理为主,以供给管理次之,以需求管理为辅。
宏观政策组合再优化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应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则要考虑我国经济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往往也有较大差异。根据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时限,可以划分为短期和长期政策;根据目标对象,可以划分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而如何协调不同政策以促进整体经济效果的提升,一直是政策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
于泽认为,在政策制定和评估时,首先,要看政策的组合协调性如何,看其是否能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其次,要看政策的组合拳是否能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对我国而言,当下宏观政策的关键就是要在现有政策上梳理好传导机制,强化政策的目标导向,进一步协调发挥好多种组合政策的合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也表示,有效协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这种协调应包括目标协调、政策体系协调、主次协调,以及传导机制顺畅、政策相互配合和透明可测等。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以增量为主的增长时代走向了存量优化的时代,在宏观政策上要通盘考虑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对不同政策有不同的侧重点。基于此,于泽建议,未来我国对货币政策要更强化其总量职能,通过发挥总量职能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并与财政政策进行配合协调。在财政政策方面,未来要加大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力度,在财政支出结构上进一步配合就业、产业等层面,凸显对民生等领域的支出。总之,在中长期内,应进一步疏通宏观政策传导机制,大力强化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