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
本文已获得授权
今年9月,“未来城市:经济适用房峰会”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建筑博物馆展开。自疫情以来,美国可实现住房的短缺情况进一步加剧,根据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最新发布的《国家住房状况》报告,每月住房支出超过总收入30%的家庭已占全美家庭的49%。本次峰会意在呼吁政府推出更多经济适用房,以缓解普通民众的住房压力。
未来城市:经济适用房峰会会场 © Elman Studio
在中国,尽管房地产市场供应过剩、空置房屋数量庞大,住房依然是首要民生问题。以深圳为例,截止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约1766万,个人名下拥有房产的仅占18%左右,房价收入比严重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作用变得尤其关键。
深圳大量人口住在与摩天大楼一街之隔的城中村里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不少国人将社会保障性住房与“老破小”划上了等号。2009年,经济学家茅于轼还曾提出“无厕所论”的观点,即廉租房不应设独立卫生间。他认为,房子配套越好,就会越被有关系的人惦记,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会被抢夺机会。
当时,这个观点在网上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茅于轼是在帮有钱人说话,罔顾穷人的尊严。也有人支持此观点,话虽无情,但却与和珅向赈灾粮里掺沙子、用以区分真正灾民的故事是一个道理。
但公共厕所真的能解决廉租房被不当占用的问题吗?即使自己不住,投机之人依旧会抢到廉租房再高价转租,而居民不但要付更高租金,还失去了独立卫生间,这与廉租房建设的目的背道而驰。
除了卫生间,廉租房的其它设计也会比商品房低吗?社会保障性住房真的都是低质量住宅吗?建筑师能为此类住房做些什么呢? 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有建筑师在为普通人的居住尊严不断努力着。
作者|可达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柯布的城市乌托邦
马赛公寓
1952年,马赛郊区建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公寓住宅。它的设计者 ——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将其称为“居住单元盒子”。
马赛公寓由法国政府委托柯布西耶设计,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容纳战后流离失所的居民。但柯布西耶并没有把它设计成标准化的小单元,而是将他的建筑理念完整地应用在这栋建筑当中。
作为一个独立式住宅建筑,马赛公寓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太过巨大,建筑体长165米,高56米,进深24米,共有18层,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
这个新型密集型住宅是柯布西耶此心中的“城市乌托邦”,公寓底层架空用于停车和通风,除了15层居住单元和设备层外,另有两层购物街,设有蔬果店、洗衣店、水产店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顶层修建屋顶花园和托儿所,设有游戏场地、跑道、健身房、游泳池、日光浴场,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在这个居住体应有尽有,完整地体现了柯布的理想社会思想。
商业空间 摄影:夏至
马赛公寓屋顶花园 图源网络
公寓内采用“跃层式”的布局,户内小楼梯上下连接,每套居住单元面宽3.66米,单元包括两层,起居室局部为高4.8米的两层高空间,外侧有花园阳台。;每三层只需设一条公共走道,公共区域被压缩,节省了交通面积。此设计的另一大好处就是,保证每户南北通透,享受良好的采光与通风。
马赛公寓剖面示意
马赛公寓公共走道
在设计马赛公寓的过程中,勒·柯布西耶运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人文主义思想,演变出一套“模数”系列,这套“模数”以男子身体的各部分尺寸为基础形成一系列接近黄金分割的定比数列,居住单元的开间、高度、全部家具、屋顶构筑物均采用这一数列关系进行设计,因而整个建筑功能上既满足人体尺度要求,同时形式比例上又显得格外和谐美观。
刻在马赛公寓墙上的“模数”
马赛公寓诞生于二战后急需重建的法国,但有时崇高的建筑理想并不能被所在的时代理解。建成之初,马赛公寓曾被舆论界讽刺为“贫民窟”“20 世纪最差的住宅类型”。
那些缺陷是我们人类自己,是我们平庸的生活。重要的是我们要超越,去生活,要打起精神,面向更高的目标,要忠实。
—— 勒·柯布西耶
2016年,马赛公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探索了个人、社会以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数学与人体、宇宙之间的空间纽带。流离失所的人们只期待有一方栖身之地,但柯布并未轻慢他们居住体验,而是让一栋社会保障性住房达到了艺术品的高度。
苏式经济适用房
赫鲁晓夫楼
二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城市中激增的人口数与住房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首都莫斯科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区,普通民众几代人挤在“老破小”的房屋中,住房的匮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传统的建筑建造需要大量工匠,当时的住房建设速度完全无法跟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此外,以斯大林时代建设的住宅为代表的旧工艺建筑,建设成本相对高昂。1947-1951期间,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苏联建筑师尝试过各种方法以降本提速。
1950年1月,在时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建筑师会议上,一种从法国学习过来的低成本、易建造的板式住宅楼方案被提出。这一住宅楼方案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部件,预制件均在工厂流水线中生产,然后在工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装配拼接。
装配式住宅施工现场
在经历了几年的实验后,一种高度控制在5层、没有多余装饰的火柴盒状建筑被推广开来。装配部件从流水线上生产后,直接运到工地用起重设备组装,由于都是标准件拼接,施工几乎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效率十分惊人,一栋楼一般两周即可完工。这就是后来的“赫鲁晓夫楼”。
吊装中的住宅楼
K-7楼型构造示意图
“赫鲁晓夫楼”中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为了节约成本,每户的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都被严格控制,以最节约的面积来满足居住需求。
赫鲁晓夫楼平面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由于同一社区中的住宅基本都用同一套图纸,各栋楼的规格一致,就像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为了使连绵不绝的火柴盒大楼不致太过压抑,还在楼栋之间装点上了绿地、人造山丘和池塘。
1964年切廖姆什基第9期住宅楼,图片来源: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959年到1985年间,苏联建造了大约580万套公寓,解决了大量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但住宅的艺术属性被极大削减,苏联建筑师的角色从艺术家变成了工匠。
几种版本的赫鲁晓夫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政策推广之初,赫鲁晓夫承诺这种建筑仅为25年的过渡住房,未来的城市将会被更宽敞舒适的住宅替代。然而遗憾的是,住在这里的居民没能迎来共产主义社会 —— 苏联解体后,赫鲁晓夫楼成为了落后的象征,并从1999年开始被逐渐拆除。时至今日,90%的的赫鲁晓夫楼已不复存在。
拆除中的赫鲁晓夫楼
虽然赫鲁晓夫楼居住空间窄小小,舒适度低,但在1959年到1985年间,苏联建造了大约580万套公寓,并且免费供应给普通民众,极大的缓解了住房问题,让人们在寒冷的冬日不必流落街头。
风格派MAD的实用型建筑
百子湾公租房
赫鲁晓夫楼对中国的城市也有广泛的影响,是很多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近年来,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不再像从前那样千篇一律,催生了众多优质又美观的公租房、经适房。
百子湾公租房被称为北京“最美公租房”,由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设计。建筑以“灵动山水、城市花园”为设计理念,打造清水混凝土原生态的宜居环境。从远处看,简单的白色立面和起伏的山脉形态为城市天际线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朱雨蒙
百子湾公租房小区能容纳4000多户居民,总建筑面积18.85万平米,由6栋住宅楼、地下车库、配套及连廊等组成,有六种不同户型,独立卫生间、厨房、房间内设施齐全,可拎包入住。MAD团队首先把整个小区设计成了几个地块,中间有道路穿过去,里面形成了开放式的街区。车可以开到里边去,路边形成街道与步行街,引进商业,让整个社区跟城市融成一体。
©存在建筑
©朱雨蒙
由于向更广泛的城市受众开放了底层,MAD将私密的社区公园与景观空间放在第二层,以桥连接。红色的步行路线环绕所有六个街区,形成一个大型“浮动花园”,具有各种公共功能,包括健身房、社区花园、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生态保护区和公共支持服务。
©存在建筑
除了二楼的主要居民公园外,MAD的方案在整个设计中融入了交错的半层和不同尺度的半开放灰色空间。努力在地面、二级公园和屋顶提供绿色覆盖,确保居民享受与自然和户外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
©田方方
©CreatAR Images
很多公租房住户觉得,这个房子的属性已经清晰地说明,它是一个很low的生活了,因为它偏远、房屋户型小、材料低廉。但其实在我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同,拿掉面具,每个人的精神层面一样赤裸。我希望建筑和空间有这个力量。
—— 马岩松
作为公租房,百子湾以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出租给收入较低的家庭或特殊弱势对象。而MAD的设计体现了社会住宅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的关怀,让民众看到了公租房的更多可能。
开放的城市社区
衢州礼贤未来社区
浙江省衢州礼贤未来社区由gad建筑有限公司主持设计。这里的回迁安置户多为原周边工厂职工,他们彼此相识,让社区具备“熟人社会”基础。
©侯博文
不同于常规商品房行列式布局下空间感的均质乏味,设计师gad用围合的空间方式创造出更具归属感的内向空间。人群混居、全维空间布局带来了更多视线、言语的交流机会,不仅为邻里互识创造条件,也形成社区“街道眼”,增强了社区安全感。
围合式的组团空间 ©侯博文
一套连接不同楼层公共空间的跃层、跨单元立体游廊系统将社区进一步连接,这种“立体街坊”有效地缩短了单元与楼层间的距离,消解了板式高层巨大的空间感知尺度;同时将原本只能在底层发生的单元间的交往活动扩展到竖向维度,并在底层和屋顶外创造了新的活动空间。
立体游廊系统 ©侯博文
为了让住户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设计师采用双开间、三开间阳台,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城市景观及内院等资源,确保无论南北或东西,均有所得。
大开间阳台 ©侯博文
在立面设计上,白色与木纹涂料分界竖向7层空间;东西向立面采用预制镂空砖,用低成本的物理节能方法实现遮阳隔热。大尺度的古城拱形门洞来自衢州古城门和传统民居,水平挑檐唤起“老宅披檐”的衢州记忆,兼有防水、防雨等现实功能。
“门洞”与“披檐” ©侯博文
有别于印象中的居住社区,礼贤未来社区不是千篇一律的正南北朝向、等间距的兵营式排列。开放的城市社区消弭了边界,暗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古典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在衢州人看来既新鲜又熟悉,在这种由文化共鸣带来的亲近感、认同感加持下,礼贤未来社区已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高品位的回迁安置房。
结语
从战后萧瑟经济里拔地而起的马赛公寓,到拥有城市花园的百子湾公租房,每个时代都有领军建筑师在为提高普通居民生活质量而努力。今天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已不是“老破小”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尝试为它们注入新血液、带来精神气。
如何维护普通人的居住尊严,是现代都市最大的课题。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Miranda
Reference
《马赛公寓:柯布的理想社会》 公众号:行走中的建筑学
《苏联国民住宅——“赫鲁晓夫楼”的前世今生》公众号:阿克鲁鲁
《衢州礼贤未来社区安置房 / gad杰地设计》建日筑闻
https://www.archdaily.cn/cn/992716/qu-zhou-li-xian-wei-lai-she-qu-an-zhi-fang-gadjie-di-she-ji?ad_source=myad_bookmarks
http://www.archina.com/index.php?g=ela&m=index&a=works&id=14757&wd=&eqid=d9fc18cf00021342000000046427b584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