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中央动真格了!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此外,本次会议还通过了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
合计近4万亿的子弹到位,接下来,就是子弹上膛准备开枪。中国经济反击的冲锋号正式吹响,大家可以乐观一些了。
全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8%左右
释放了刺激经济增长的坚定决心
当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然而,当下,市场最缺的就是信心。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是对信心的极大提振。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发行国债这事,各路专家学者,已经讨论很久了。因为现在市场上的资金体量其实已经很庞大,但在预期比较悲观的环境下,大部分资金没有流动起来,拉动经济增长。比如,去年全国居民个人新增存款狂增了17.93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就占了13.81万亿,截至2022年末居民个人存款数据创出新高,达到121.17万亿元。
在这样的形势下, 货币政策有效性快速减弱,亟须财政政策发力。发行国债,被认为是财政政策发力很重要的一个点。
不过,虽然中国中央政府的债务杠杆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杠杆水平,但按照国际上通行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政府赤字率一般设置为3%,中国历来也是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即使2020年疫情爆发,也只是提高到了3.6%……
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预计将使2023年的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超过了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意味着中央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真的拼了!
此前,我国主要有两次增发国债的动作,分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成立中投公司。
更重要的是, 近年来,中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 。 此次增发后风险整体可控,并且,还有继续增发国债的空间。
而且,时隔两年中央再次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提升至60%水平,也就是2.7万亿。加上本次万亿特别国债中有5000亿元在今年四季度使用,意味着本次会议为四季度带来了3.2万亿的新增资金!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持续恢复,但是,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央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合理的预算调整,充分利用我国较大的中央财政空间,增发1万亿元国债、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地方新增债务限额,释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此举将大大提振市场信心。因为财政政策主导经济复苏的节奏,跟货币政策一同形成合力,这是世界其他经济体早已验证过的。
中央财政加杠杆,优化债务结构
地方政府投资稳增长更有底气了
中央发国债,加杠杆,也让地方政府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减轻了负担的地方政府,能够腾出手来更好的发展经济。
10月18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拆解4.9%的三季度增速可以发现,除了消费复苏超预期、制造业投资有所恢复之外,出口依然承压,总投资继续创下阶段新低,房地产仍在探底,修复远远不及预期……
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甚至认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其核心是土地租税在多级政府间的分成,县级竞争制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推动力。
最典型的是,当年推出的「4万亿」,中央只筹集了其中的1.18万亿,其余的都是地方政府解决的。地方政府筹资主要靠融资平台,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由前一年的3000多家暴增至8000多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就指出, 2008年之前,宏观调控主要是依靠中央,而现在主要依靠地方,出现了「中央调控地方化」现象。
通过融资平台,地方财政得以积极扩张,获得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的巨额资金,但也因此形成了大量债务。近几年,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让很多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压力山大,地方债化解成为了舆论热点。
最近「一揽子化债」方案正在落地,截至目前,各地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已经近万亿。此举缓解了地方短期流动性压力,不过,特殊再融资债券只能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本质上是债务置换,并不会减少债务。
稳经济需要地方政府发力,但地方受债务压力等影响,已经无力再加杠杆,导致在推动地方投资稳增长方面能力不足。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有让加杠杆的主体从地方政府变成中央财政,才能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
与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不同,今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一大重要变化是通过转移支付全部给地方使用,这笔钱最终由中央偿还。此举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优化了地方债务结构,降低了地方债务风险,接下来,地方政府就可以腾出手来,大力招商引资抓经济发展了。
增发国债最多可拉动5万亿投资
既稳经济又能补齐我国基建短板
提振信心,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力度的利好,需要较长时间逐步释放。不过,增发1万亿国债,拉基建是立竿见影的。
据财政部介绍,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资金将重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等8大方面。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虽然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常规救灾和防灾减灾资金,但难以满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就研究部署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恢复重建」「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这些重点工作离不开「真金白银」。发行1万亿国债,正当其时。 增发国债用于特定的减灾防灾建设等8大方面,既有利于补短板、惠民生,充分体现了财政支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又能够创造有效需求,提高融资需求,活跃资本市场,增加收入,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调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 如果按照最低20%的资本金比例计算,且10000亿元特别国债全部用作资本金,那么此次增发的国债最多可以拉动5万亿的基建投资 ,从而形成基建引领,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格局。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的基础设施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一些地方政府欠下大量债务,就是之前盲目投资、建设造成的。这些问题确实也存在。但另一方面,短板也还很多。比如,即便是一些建设很不错的超大特大城市,一下暴雨就城市内涝;再比如,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但停车位、充电桩等还十分短缺……
而且,今时今日的「基础设施」的范畴早已超出「铁公基」,预防气候灾害而推进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的「数字基建」等,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前不久就指出,中国的基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小结
改革开放40多年间,中国成功地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也重塑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
当然,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显得尤为突出,解决刻不容缓。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发展来解决。10月24日的会议,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大家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