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叫好不叫座”到“产险新蓝海” 知识产权保险供给变革丨保险深一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知识产权之于科创企业而言是占领市场份额的关键武器。

如何在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中做好风险管理成为科创企业的重要工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太具备大企业的资金或人力投入其中,知识产权保险成为它们较好的选择之一。

然而自推出十余年来,“叫好不叫座”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企业的投保意愿并不强烈。归根结底在于,相较于传统产险,知识产权保险展业逻辑与保险的“风险分散”原理存在一定冲突。

近年来,随着险企在供给端的改革,从资金端向知识产权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服务端的业务延伸,帮助企业做好风险减量,通过与企业站在同一利益出发点,这种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知识产权保险已成为各大险企竞逐的新蓝海。《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一场由险企自发推动的供给改革,也促进了能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优服务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圈的建设。

缘何“叫好不叫座”?

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或是知识产权。区别于传统行业,科创产业最大的特点便是研发密集型或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投入较多研发资金与人力,从而形成较多研发成果。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相当于一家科创企业研发成果的核心体现,是企业将研发成果投入生产占据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关乎到企业“赚钱吃饭”的根本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出海提速,面对海外法律环境,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随之攀升。去年5月,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外基因测序巨头专利纠纷大战以国产厂商华大智造获赔3.34亿美元的胜利告终。

华大智造与因美纳的专利之战背后更是商战。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因美纳占据基因测序仪全球市场份额高达83.9%。为维持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因美纳频繁向其竞争对手发起专利诉讼,华大智造只是其中之一。

面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对于更多中小出海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险成为重要的保护工具。

然而,“叫好不叫座”的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贴在了知识产权保险圈内。

“如果把知识产权保险单单作为一个保险产品来做,其实就会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因为供需不平衡。”国任保险科技保险事业部负责人何华伟表示。

“保司作为供给方认为,这类保险有一定的不可控或必然发生的一个风险,如投保人出于自身专业知识判断,侵权风险越高的,投保意愿反而越强烈,逆选择风险高;而企业作为需求方而言,在明确知道相关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就不太具有投保意愿。”何华伟解释。

他以保障维权费用的保险为例进一步解释:“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企业启动维权诉讼的调查费用,这一类保险的逆选择风险较高,就是因为风险事件的发生把握点完全在企业自己手里,即企业是否发起诉讼完全由自己掌握。”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实际上,近年来,‘叫好不叫座’情况已明显改善。”何华伟表示。

他分析,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的持续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性也在显著提高,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险的投保意识也在逐步建立。

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随着更多支持政策的出台、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险企为谋求业务增量加大对非车险的布局力度,“如今,各险企均把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视为新的蓝海市场,业务开展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何华伟表示。

从“叫好不叫座”到“产险新蓝海”,知识产权保险热度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险企在供给端的改革,通过促使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和商业模式不断优化,进一步拉动更多企业的投保需求。

“风险并不是绝对的,保司认为风险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所在其实是与保险产品、商业模式的设计有一定关系,近年来,这种单一的发生了保险事故保司来做经济补偿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同时针对一些高风险标的或对象,保司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衡量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何华伟解释。

具体来看,产品体系更加完善。从2011年我国开始探索推进专利保险相关工作到现在,我国知识产权保险拓展到承保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型,延展到商业秘密、数据资产等方面,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

产品设计也更匹配企业需求。“随着险企业务开展经验的积累,不断挖掘客户需求,产品更贴合于企业业务场景所产生的保险需求,避免出现保险产品的设计脱离市场需求和真实的业务场景。例如帮助出口企业化解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风险,针对出口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侵权场景,针对电商客户知识产权维权场景等等。”何华伟表示。

同时,险企逐步利用知识产权大数据的分析、以及综合除知识产权外的企业研发能力、技术路线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分析,逐步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险企在做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的经营思路发生了转变,知识产权险的商业模式出现了新变化。记者了解到,保险支持科创产业已从资金端延伸至服务端,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领域的定位由单纯的产品提供者转为资源整合方,连同各类机构共同打造金融和服务生态体系。

在此过程中,保险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功能定位也由简单的“风险防御”前置到帮助企业“风险减量”。

知识产权保险不能只做保险

险企为什么要在供给端改革,从单纯提供保险产品到提供“保险+服务”,帮助企业风险减量?这个问题需回归到知识产权的本质问题。

记者发现,知识产权保险的业务逻辑与保险的“风险分散”原理存在冲突,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性大等因素,历史数据的缺乏,导致“大数法则”的应用存在困难。

在何华伟看来,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与市场经济紧密衔接的制度,最终目标是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而知识产权本质是企业科技成果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其是意义体现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生产经营。

在开展业务时,他发现,企业需求的核心点是如何能让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能够通过研发形成的技术成果建立竞争优势和促进其经营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统保险意义上的应对外来的、不可控风险的转移。

而这与传统财险做“风险分散”的底层展业逻辑存在区别。在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业务时,有时候企业和险企并不在同一利益出发点。

“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所面临的风险与传统保险业务有着很大的差别,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是一个技术门槛高、缺乏历史经验数据的创新型市场。”何华伟表示。

据了解,传统财险与知识产权保险的核心区别在于对风险事件的发生的意愿上。“比如车险,无论是车主还是险企都不希望车辆发生风险事故,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险的诉求,即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企业方不一定要求风险事件少发生,例如,发生了专利侵权,企业是希望主动利用知识产权保险去做维权的,即希望风险事故发生。”何华伟表示。

“很多企业可能就觉得保险公司就是来给我兜底的,而其实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应该是共同利益体,共同去做好风险减量。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他进一步分析。

因此,他表示,知识产权保险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需要立足于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综合金融和运营管理的生态服务体系内,帮助企业做好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风险减量的保障、增信和服务,而非仅仅研发和推广“保险产品”。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具备高技术门槛、个体差异化强等特点,很难通过行业经验数据来准确衡量单一标的风险。从事后的损失补偿前置到事前、事中帮助企业化解风险,也有利于险企自身积累行业数据,做好风险控制,减少理赔损失。

推动知识产权服务生态体系建设

在风险减量过程中,险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建设。

“在知识产权保险领域,险企和企业的诉求都是做好风险管理、风险减量,险企会为企业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运用到不同场景,囊括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服务链条。”何华伟表示。

在这一过程中,险企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分摊合作模式。

“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服务等内容,各方主体协同拓展相关服务,这样与投保企业保护其技术成果的诉求也能对应,而不是简单的进行事后的损失补偿。通过建立知识产权金融及服务生态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识别、衡量和化解风险。”他进一步分析。

在整个知识产权服务链条中,为什么险企是资源整合方的角色?一方面,险企有天然的动力帮助企业做好风险减量工作,在“保险”到“服务”的供给侧转型过程中,服务链条较多,需整合各方资源;另一方面,保险机构资金体量较大,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

此外,险企通过加强与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合作,建立服务和风控体系,进行投保知识产权价值和侵权线索的评估,也有利于规避逆选择风险和恶意诉讼等道德风险。

深圳将成巨大市场 科创服务生态圈完善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以及助力深圳‘20+8’战略性新兴领域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未来充满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及业务机会。”何华伟表示。

立足于深圳这座创新之都,何华伟对知识产权金融的市场前景极有信心,“例如正在建设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大湾区新高地,深圳未来会产生巨大的科技研发及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相关需求。”他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深圳持续推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推动科创生态建设。时间回溯到2019年,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金融全业态联盟在深圳成立,旨在服务深圳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深圳市各类知识产权132万余件为核心,为专利、商标、版权资产的价值展开服务,进而将服务推广至全国。

支持力度体现在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出台。2020年8月,全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出台,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今年年初,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在近日,深圳再次推出重磅文件《深圳市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圈的完善将推动深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1991.html

      
上一篇 2023-10-24
下一篇 2023-10-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