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技官|对话新网银行李秀生:大模型推动银行信息化进入新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年初以来,大模型引发的业务流程重塑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在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下,作为一个对风控要求极高的行业,银行业如何看待大模型对业务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应用大模型上会有哪些不同的考量,针对当前算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新网银行副行长李秀生进行了专访。作为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自成立之初起,新网银行各类业务就在线上进行,数字化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随着这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今年大模型概念的出现,我觉得银行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李秀生认为,大模型会给银行业带来一些新的产品、新的客户交互方式,替代的不只是体力,更是革命性地替代了很多的脑力。

目前新网银行已经在知识库、客服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当前银行业对于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到具体业务,并以何种方式落地。”李秀生表示。

首席科技官|对话新网银行李秀生:大模型推动银行信息化进入新阶段新网银行副行长李秀生,受访者供图

谈应用:大模型将推动金融科技工作发生质变

《21世纪》:怎么看目前新网银行的数字化发展阶段?

李秀生:近期我们对大模型应用进行了多次研究和部署,大模型的出现,对于新网银行的科技来讲,是一个比较新的阶段的开端。

新网银行自成立以来就是围绕着纯线上的模式来进行系统搭建,几年来不断改进优化,仍属于量变层级。我认为大模型的出现,将推动新网银行的金融科技工作一次质变。

我工作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做电子银行研发,就是包括网银和呼叫中心。对于银行的信息化来讲,银行的电子化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它改变的是渠道,主要是业务流程上的改变。随着这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今年大模型的出现,我觉得银行的信息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在前几年主要是零售信贷的革新,风险评估的智能化和处理流程的自动化。后来出现的RPA是将不同的流程或不同的系统处理串接组合起来,提升自动化处理的能力。而大模型带来的不只是判断和流程组合的自动化,它会产生一套全新的金融作业模式、新的产品、新的客户交互方式,替代的不只是体力,更是替代了更多的脑力。

今年开始,我们也把大模型的研发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当然,大模型还在发展阶段,没有完全稳定、成型,变化非常快,或者说进步非常快。

《21世纪》:你们目前在哪些领域应用了大模型?

李秀生:一是知识库领域。银行合规性要求比较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文件,新员工入职之后有各类涉及诸多范畴的问题咨询,以往要么提供制度给员工参考,要么建立条目式问答库,问题答案通常呈一条一条,较为固定。现在有大模型之后,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根据已有的制度,提供综合性回答,而不是机械性匹配,目前知识库现已上线。

二是客服领域。在客服坐席与客户的交互过程结束后,有一项工作叫客服小结。具体来说,就是客户沟通结束之后进行简要总结,便于后续对客户的问题进行统一整理和分析。客服小结自动化这个应用现在已经上线,每个沟通结束之后可以通过大模型技术自动生成小结,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是还在探索的编程助手。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但很多业务人员没有技术背景,那他如何成为数据分析师?一方面他们经常用的数据,可以为他提供固定报表,但有些数据的要求比较灵活、随机,我们要做的就是使业务人员通过自然语言提问或获得。再下一步就是应用系统的编程替代,但这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我觉得未来大模型还可能带来银行产品形态的变化。随着大模型不断地进化,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带来基于自然语言的交互式服务体验,而不是固定的产品功能。

《21世纪》:反诈、反洗钱这些能应用到大模型吗?

李秀生: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能力的一个跃升,有一个特点是具备通用智能能力,而反诈、反洗钱,尤其是反诈,可以基于多模态数据和通用知识做出综合判断,大模型是有其具体的应用场景的。

《21世纪》:我们在讲银行信息科技的时候,会说它非常智能,但我们也会考虑到金融服务需要温度,大模型能否解决个性化的服务问题?

李秀生: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希望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个性化的部分往往通过人来解决。所以,主流银行在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的同时,仍然保持人工服务、网点服务。对我们来说,因为没有网点,做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产品更加科技化,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

大模型的出现和不断进步,会降低个性化服务的成本,可以做到人人都是VIP,更多客户可以得到定制化和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21世纪》:在大模型应用具体路径上,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有哪些区别?

李秀生:第一,我觉得大行无论是人员还是算力,投入会更大一些。但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要做的可能都是在商业大模型或者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建设行业或本行的应用,涉及基础模型能力建设的地方相对来说较少。

第二,大行应用商业大模型可以考虑私有化部署,中小银行可能采用SaaS服务,或者一部分采用开源大模型。SaaS服务成本相对低一些,按需调用,但用这个方式,在交互过程中难免涉及客户信息数据和银行自身的商业秘密,这个问题需要有比较好的方案来解决。

谈行业:共识之后落地技术路径

《21世纪》:你刚刚讲了大模型在三个方面的应用,能节约多少成本有估算吗?

李秀生:不太好量化估算,但节约成本是肯定的。以客服小结为例,原来客服需要自己手工写每一通电话的总结,我认为时间成本大概能节省20%左右。

再比如合规领域,制度的编写,合同、产品方案的合规检查,都可以用大模型技术提升效率。

《21世纪》:关于大模型,你们业内人士讨论时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

李秀生: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共识的讨论。大家对大模型的趋势和前景已经达成共识,不像前几年出现的一些热点技术,大家还是有些问题,在大模型的应用上,大家基本没有分歧。

第二,如何落地?我们更多谈的是从哪里切入、从哪个点切入。目前行业较多的是从客服来切入,比如像我们这样的银行得有几百个客服,主流银行可能有几千个,甚至是上万个,从客服领域切入效果可以较快显现。

第三,选什么样的技术路径。目前来看,有开源方向、有商业方向。商业大模型模式,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可以走商业本地化部署,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走SaaS模式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本地化模式成本比较高。大模型应用,尤其SaaS模式,面临的客户信息保护问题,也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第四,算力如何构建。大模型的应用需要大算力,算力成本比较高,中小机构应该如何搭建自己的算力,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多方协同,才能有解决方案。

《21世纪》:那算力的问题如何解决?

李秀生:我们觉得从顶层设计上,应该有个行业解决方案,尤其对于我们中小金融机构来讲,需要借助行业级的算力基础设施。

谈投入:现在不跟进可能会落后

《21世纪》:现在不谈大模型,会不会觉得很落伍?

李秀生:我觉得大模型不只是形式上的火热,是真的有实际应用场景。如果说现在还不进行跟进,可能会落后。

因为任何一个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一个沉淀过程,不可能等着都已经完全成熟之后,再来接受新结果,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比如,新网银行2016年就开始发展线上消费贷款,后来又推出线上经营贷,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大模型也一样,要等到两三年之后行业整体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了,自身再去切入的话,那一定会比其他机构滞后一些。

《21世纪》:你刚说新网银行成立了专门的大模型工作小组,投入有多大?

李秀生:目前我们在具体研发、探索应用落地方面进行了一定布局。相对而言,大行应该投入更多,一些大行公开介绍说在大模型的应用方面,涉及智能客服、智能风控、智能编程、智能合规等,和我们思路差不多,国有大行的布局可能更为基础。因为大行业务范围更宽,体量也有所差异,细分领域较多。

《21世纪》:现在有关大模型这方面的人才好招吗,有没有现成的?

李秀生:从已有的科技人员转型就可以,比如原先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人员转型为大模型领域的人员。

谈效率:业务与科技正相关

《21世纪》: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有个感觉,就是之前大家都比拼得很厉害,看谁投入多感觉谁就好像特别好、特别强,现在是不是有一些理性回归,也开始注重效率?

李秀生:首先,银行的科技投入量化的回报测算有一定难度,但是不投入肯定不行。第二,银行科技的投入,个人觉得仍然需要重视和加大力度。整体来看,银行在这方面很重视,而且一直也是比较理性的。

《21世纪》:银行管理层有没有意识需要理性回归?

李秀生:银行科技的投入,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应用系统建设,银行都需要进行效益评估和成本核算,应该说整体上是理性的。投入的多少,和银行的体量和战略选择紧密相关。

《21世纪》:在你们业内人士看来,评价一家银行金融科技能力不错,除了每年的投入,还关注哪些方面的指标?

李秀生:评价一家银行的科技能力,一个很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点是看这家银行的经营情况如何。如果这家银行业务不行,没有人会说他科技能力强,科技能力主要或者说只能通过业务证明,较难自证。

所以,评价一家银行的科技行不行,第一看业务行不行,业务强,科技必然强,如果业务不行,科技肯定不会太好。

第二,评价一家银行的科技能力,还要看这家银行有没有比较突出的应用系统,有没有技术上的典型代表作,有多大的行业影响力和引领能力,对行业的贡献怎样。比如建行把金融科技作为几大重要战略之一,工行的D-ICBC战略,这些都对行业有重大和方向性的影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80368.html

      
上一篇 2023-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