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黄昏:国际银行业风光不再
2005年,招行战略研究关键人物郑先炳在他的《解读花旗银行》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推介花旗银行:
在这个世界上,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几乎没有谁没有听说过花旗银行。用很多经济指标来看,花旗银行都是全世界最好、最成功的银行,它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机器,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力要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
2005年以前的中国四大银行,还刚刚“死里逃生”,其时的招行也只是初露峥嵘。此时郑先炳策划出版“解读金融巨擘”研究文丛,表明招行已开始对标全球金融巨头。他最推崇的花旗银行,如前文所述,在当时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十多年过去,花旗银行市值已被招商银行超越。
现在,被招行碾压的不只有花旗,还有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这些银行都曾经领银行业风气之先,有的还一度是全球霸主。于今,都已不复往日盛况。
招行的飞速发展只是中国银行业整体崛起的一道缩影。以市值论,全球十大银行中中国独占四席。以资产规模论,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突破400万亿元,超过欧洲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约为美国的2倍、日本的6倍。
庞大体量的形成,源于十多年来让国际银行业目眩神迷的增长飙速。
近年来,曾经的“模范生”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桑坦德银行和渣打银行曾一度暂停分红,百年投行瑞信仓皇谢幕,欧洲银行业“第一天团”窘态毕现。
作为后浪的银行数字革命先驱Capital One以“我们终将改变银行业”为使命,但也已从曾经的金融明星股沦为末流。硅谷银行的破产让科技业对金融的进军再添疑云。
诸神走向黄昏。
这是一群日显落寞的身影,也是一个生动的时代注脚。彼消此长,中国银行业紧跟时代步伐,一路向前,如同一部部高速行驶的推土机,碾压过一座座神像,陡然间发现前方已不见路标。
众矢之的:全球银行业声誉的自由落体
17世纪末,葡萄牙诗人兼投机者约瑟夫·德拉维加在他的《混乱中的困惑》一书中描述金融业:“它是全欧洲最公平也最具有欺骗性的神秘行业,它是世界上最高贵也最声名狼藉的行业。”
300多年过去,金融业公平、宝贵、美好的一面往往被视若不见,欺骗性、声名狼藉、灾难之源的印象却日益张扬。西方银行经营神话破灭,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影响力和声誉的每况愈下。
次贷危机之后的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风起云涌,华尔街代表的价值观已不复往日光环。
中国银行业也未能免俗,银行与企业之间由“鱼水情深”而日渐疏离,“暴利”“躺赢”“吸血”“雨天收伞”等说法甚嚣尘上。
然而,银行业也曾广受赞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业在公众认知中是一个非常崇高和体面的行业,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产生的巨大能量,推动美国走向了世界的巅峰,金融业的声誉也走上了巅峰,历经一个世纪而不坠。
当年老摩根就因牵头稳定金融市场和推动美国产业并购重组而备受尊重,“公元前4000年上帝创造了世界,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重组了一回”。
追溯历史,真正的拐点出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人们应该反思,藏在金融危机和丑闻的表象背后,其真正的根源又是什么?
“金融民工”:420万银行人端着“褪色”的金饭碗
到“招聘季”,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在心怀犹疑、四处打听“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过去很多年,银行是一个非常体面,也让人心生艳羡的职业,而当前,满世界都是银行人被奚落或自我吐槽的段子,与行业声誉一同自由落体的是银行人对职业价值的迷失与彷徨。
双杀之下,与银行业“躺赢”“吸金”相悖而生的却是银行人“金饭碗”的不断褪色。
行业观察者薛洪言的提问单刀直入,“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现状是,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由此,薛洪言得出结论:这仍然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明日黄花:被鄙视的银行股
2008年,宁波银行上市,催生了91个千万富翁和896个百万富翁,一个持股份额最少的基层柜员一夜之间也因此身家陡增200万元,这是中国银行股的高光时刻,这种貌似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的“造富神话”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内,迅速炒热了中小银行的上市风潮和原始股概念。
遗憾的是,它只是昙花一现。
上市当年,宁波银行市净率峰值高达4.6,2009年烈火烹油一度高达4.69,直至一路走低至目前的0.99;市盈率也从当年的峰值38.8倍跌落至7.35。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是银行明星股,银行业的平均估值还在其“腰部以下”,惨不忍睹。
环球同此凉热,除了美国几家金融巨头因一再加息大赚特赚而股价坚挺外,被中国银行业奉为圭臬的众多国际同行市值纷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因为是“用脚投票”“带资入场”,股价的高低被认为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和行业价值的客观评价和真实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的真相,或人们心中的世界真相。
估值太低,人们或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投资者的集体误读,却未尝不是有效市场价格发现中心照不宣的公众理性。
破而后立:在新时代拥抱新金融
《人类简史》中说:人们相信那些虚构的故事,而团结在一起,并完成了现在几十亿人的全球分工协作。行业领军者、商业大佬要做的,就是要讲好给股东、给员工、给社会的一个关于信心的故事——选择我,没错!
“故事”是一个发展愿景的形象化表达,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具象化体现,是一套经营逻辑的创新化呈现。银行业亟待讲好一个面向未来的成长故事。
8月初上市以来一直位居金融图书热销榜首的《大众金融》一书,正是中国银行业讲述新金融故事的一次尝试。该书结合建设银行近年来转型发展的鲜活实践,提出了一个承载万家忧乐、立足“第二曲线”的新金融模式。
该书颠覆了银行业的传统叙事,银行不再只是高楼大厦和保险柜,它已成为巨大的数据平台,无处不在。
银行不再只是财务管理的资金报表,而是融入实体经济,平台上的所有客户相互构成供应链,所有数据都参与到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
银行不再是因为与货币有关联而严格保安的业务空间,它的大门更宽了,成为人来人往的社区共享服务中心,不仅是劳动者的饮水、歇脚地,甚至还能办证照,处理政务。
银行不再只是大客户的理财顾问,而是所有企业和家庭的管家,无论贫富。平台需求虽千变万化,数字技术却能让客户体验和风险防控同步提升。
银行不再只是精英人才的工作场所,而是年轻人学习和创新的平台。那些严格管理的日常流程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员工的工作将是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用金融资源纾解社会痛点,重拾职业尊严。
归根结底,金融是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应是为大众服务。
在这个金融必须改道换辙的关口上,过往的经验往往成为包袱,银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理论创新和模式再造,抛弃旧知识,讲好新故事;迎接新时代,求索新金融。
颠覆二八定律的新金融行动
构建大型银行发展的第二曲线
我们还有这些活动
-End-
2023.10.23
编辑:Yoyo | 审核:楚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