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经济发展概念

论城市经济发展概念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经济发展既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友好,抢抓危中之机,克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怎样振兴消费市场

目前的消费市场由于需求不足引起投资量下降,企业规模缩减,工人非自愿失业增加,消费不旺。一是有钱者无闲,有闲者无钱,消费的品类、消费的量和质都受到限制;二是面对特殊形势,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更加突出,投资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三是就业形势较往常紧张,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消费群体萎缩;四是外贸形势影响出口,进而影响产业链,影响企业、就业与收入。

消费型经济时代,需求决定供给,有消费才有生产,但供给侧主导与引导的能力还很弱,消费不旺,生产就大受影响,因此,振兴消费市场应是当务之急。

针对房地产业的特点与特殊功效,完善房地产政策,鼓励高等收入与低等收入者消费。一是对原来的限制性条款进行改进,鼓励建设更高水平的改善性住房,让中等以上收入群体住更好的房子;二是政府将建廉租房、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资金用于补助低收入群体参与二手房产场,这样既能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又能促进房地产投资与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以城市有机更新代替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尽量减少地方政府拆传统建筑、搞低层次房地产的冲动,减少拆拆建建,让房子成为百姓稳定的财富;三是研究房地产购置政策,根据各地实际实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措施,避免在限购与放开中循环,以房产资源要素的流动促进创业创新资源的流动。

鼓励实行弹性工作日制度,鼓励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拿钱投资促进消费或给老百姓增加消费,基本属于增量消费,但其实从货币总额与储蓄率看,中国的存量消费或者说是老百姓自主消费的空间还非常大。这从假日经济中可窥见端倪,有关部门应该对历年的假期消费进行科学测算并提出可行的方案。延长假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能促进消费与经济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交流、文化保护、资源发现与开发,增进天伦之乐、亲友感情,淡化阶层界线,融洽干群、党群关系。中央有关部门曾经发文鼓励周五下午实行机动工作日制度,是希望为有稳定收入群体消费创造便利条件,为服务行业与低收入群体增加增收机会。广大中等收入群体希望实行弹性工作日制度,是因为她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到景区游玩,到农家乐休闲,到老家与亲朋好友欢聚,到感兴趣的资源地考察。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与工会疗休养制度,鼓励高、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企业休假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自主安排,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完全可以全面执行。管理者休假不但能增强体质、开阔视野,而且能锻炼与提高领导能力与统筹能力。

科学统筹。一是科学分类帮扶,按照致贫原因实行投资帮扶、资金帮助、资源帮调,劳力帮忙、交通帮带、搬迁帮富,结对帮售、集体帮种、财政帮养;二是科学配置资源,根据区位、地理、气候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源与劳动力,即可以将在干旱地区的抗旱等基础设施投资用于生产条件好的地区的农产品补助,对生态环境较差地区农民进行休养生息、封山育林、封溪养鱼,这样可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生产、保护生态;根据省内发展状况,完善社保政策,对来自低收入地区劳动力予以保障与倾斜;在市县内进行大搬快聚,对搬迁到工业开发区的农户以对腾出土地指标支付补助的方式给予提供免费的住宅,做到既搬得下,又稳得住、富得起;三是在城市与发达地区多建设职业技术培训类学校,对贫困生进行免费教育,增强本领,增加就业机会。

以什么样的渠道让银行资金流向市场主体

企业是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解决的不仅仅是就业、税收、技术、竞争力的问题,企业还是社会治理、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主要推动力。货币政策的本质是增强经济的活跃度与活力,即通过流动性降低成本,提升产出效能,关键是通过哪些渠道与方式让资金不至于仅仅流向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与资本市场。

改革贷款方法,让有资产者、能获得信用贷款者贷出银行资金,促进社会群体投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解决银行贷款难、企业难贷款、降低金融风险;二是让有稳定收入群体知道创业艰难,反思所作所为,更加关心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三是从历史上看,江浙沪粤等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都曾有类似的经历,造就了这些地方的审批改革、创新做法、服务意识,而北方与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干部管的意识、计划的意识、不劳而获的意识都尤为强烈,是因为他们自己从未参与过经济,以至于对真实经济一无所知,对营商环境迷茫不清,对市场的监管机械落后。

完善金融系统审批机制,改革考核方法。目前,国有金融系统的运营机制权、责、利脱节:一是审批时间长,层层报批,影响项目与资金绩效;二是权、责不对等,资金主要投向十拿九稳的政府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投资与创新反展;三是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为了利润,有限资金反而流向发达地区拿稳定收益。

学习“两直达”方法,让资金直达基层、直达实体经济。通过设定贷款比例与考核办法避免降息降准释放的流量仅仅是流入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金融机构认为放款给国有企业放心,国有企业则据此到处找项目、搞投资,实质上是以地方与企业的成本给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业绩与利润。

鼓励创新创业。企业在创立初期,大都是轻资产,而银行贷款大多需资产抵押,因此,要做大政策性担保公司与政府产业基金规模,为初创型、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与担保贷款,同时大力推广以知识产权、特许经营、审批文件等为质押的贷款。

实行企业长期贷款制度。企业的创办都有一个周期,且一般初创企业的资金实力都比较弱,加上每年需筹钱转贷,有的企业只好借高利贷,若遇银行抽压贷,企业被逼倒闭。一些银行实行无还本转贷,虽能减轻企业的一些负担,但在抵押物的评估与增加上还是很麻烦的。因此,要学习发达国家银行的贷款方法或借鉴基金的模式,实行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贷款,让企业有充足的计划安排。

信用评级应向民营企业倾斜。一是转变一些地方偏重国有企业的做法为国带民进、国促民进、至少是国民共进;二是按民营企业所作的贡献确定相应的融资比例;三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债融资评级上不仅仅以资产为依据,而应考虑资源、机制、贡献等因素,比如企业的技术团队、知识产权、核心意争力、价值观、管理团队、潜在市场、经营效率等都是优势优质资源。

怎样培育协调合理的内需市场——发挥城市与农村两个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因此,怎样发挥城市与农村两个积极性,培育协调合理的内需市场尤为重要。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道路。首先,要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完善大城市发展规划。当前,大城市发展的弊端主要有:城市越来越大,生产生活成本越来越大;资源要素越来越集聚,资源要素的共享率越来越低;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文明越来越弱;城市人口越聚越多,疫情防控、社区管理等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城市管理者越换越快,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表面化;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但对城市及附带对城镇、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破坏越来越严重。其次,合理布局中等城市的发展。很多的中等城市对发达国家来说已经是大城市的概念,只要在政府资源配置方面有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集聚资源、要素、人才等方面已经具有极大的优势。再次,城镇化是科学的发展道路。城镇化符合生态、经济、产业、人口、社会治理规律,只要下决心把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重点,照样可以象欧洲一样在城镇周边布局重大企业、重大产业及大学等社会事业机构。

探索农民进城,要素下乡道路。制定政策与办法,鼓励进城农民继续在城里,实行资本、科技进村,青年农民、新乡贤回农村。郡县治,安天下。县域治理的不足在于管理者变动太多太快。对地方历史传承与风土人情的了解不深入,对地方人与物的感情不深厚。

改革农村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各级乡贤组织与商会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乡贤的重视仅在于能否带来投资,在其他方面甚至有抵触心理,原因在于一是怕乡贤的意见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影响自己的威信;二是怕乡贤参与项目竞争,影响自己的朋友;三是怕乡贤看重地方历史传承,保护传统建筑与文化,影响自己的想法与政绩。比如有些地方搞旧城改造,对居民聚集居住条件差的地方能拖则拖,对历史性建筑,因产权在政府手里,则全拆尽拆,是谓不拆该拆的,而是拆易拆的,因此,发挥地方乡贤委员会的作用实是补牢之举、当务之急。

怎样加快政府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府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现象突出,怎样做好政府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而且,干部队伍庞大的原因在于参与审批管理的队伍庞大而非参与发展的队伍庞大,审批改革做到位了,政府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基本成功了。

加快现有城市的新基建投资,大力投资中、小城市与城镇化的老基建。铁公基的投资对交通条件优越的大、中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小,但对小城市与一般城镇而言,其作用则不仅限于一驾马车,它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依然非常巨大,而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实体经济而言是最大的降本减负,是对市场主体的最大支持,它不但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而且对于集聚各类要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快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与民生事业投资,为中、小城市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打实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链的加强以及配套设施的改善,立足本地资源与优势,立足一、二、三产结合,立足精深加工与科技水平,以特殊政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以政府的长期负债降低企业的短期负债,以政府的长期成本冲抵企业的短期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符合发展形势、适应经济趋势、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地方就业与收入打下稳定的基础。

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真正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完善各个层级的职责:最近,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审批进行了实质性改革,主要精神是中央部委只作规划,省里管计划,市、县管实施。中央掌握土地指标总量与交通等线型项目规划、单位排放、能耗等,地方自主确定项目,实行先用土地后结账,最后按项目个数与有关标准算总账,实行奖优罚劣,确保不发生征而未转、转而未批、批而未用的现象。这一改革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与拥护。二是土地利用上更科学高效。在18亿亩红线指导下对农保上山、农保荒芜现象进行全国普查,掌握土地质量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土地情况进行合理的生产规划。三是项目审批上学习地方经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审批只在技术领域,行政审批一步到位。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市场主体创造财富要靠劳动与技术,只有通过改良、改进、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财富。要打造市场主体产权保护为主的法制环境,创造鼓励干部敢于干事、干净干事、讲求效益的行政环境,营造市场主体敢于投资的创业环境。想方设法避免“不干是可理解的理性、理想选择”这种干事哲学,抛弃“为了保护干部与企业,熟悉的地方坚决不投资”的庸俗哲学,鼓励干部与企业选择让企业有能力后尽量在区域内或者国内投资创业的激情哲学。

作者系丽水学院副院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民商》杂志2023年9月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9921.html

      
上一篇 2023-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