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积累与收入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几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有目共睹;我们说收入不平衡,只是一种相对概念,直观地说,房子盖得多,涨价的速度比收入增加的速度快,当然卖不动了。房子卖不动,开发商资金收不回来,当然要破产,开发商破产了,员工失业了,当然消费刺激不起来,消费刺激不起来,房子更卖不动了。
房地产是这种局面,整个中国经济也有类似的情况。
二十大开始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既然强调,也就说明收入的增长的确步点慢了。
问题是怎么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
主流媒体进而说要提高老百姓的第一次分配收入,这个说法很难做到,因为这等于是向民营经济要钱,一对开店的夫妻说,两口子一年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下来也就8万元收入,雇了一个员工6万多元,两口子一平均还没雇工多,这还怎么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小店是这样,整个民营企业的数据也差不多。
全国4701家民营企业,2022年总利润为26600亿元,平均一家年入6万左右,这可是企业的量级,收入也就是个员工中低收入的水平,这又怎么可能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而且,从市场的规则上说,也不存在下行政指令的问题,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现在很矛盾,一方面是失业率高居不下,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
因为工薪太低了,农民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为的是挣养家糊口的钱,太低没法干。这不是很矛盾吗?
企业的利润太薄,提高工薪不太可能;工人的工薪太低,总要有个能接受的最低收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要依靠第一次分配收入,那将是一个较长恢复周期。
要想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有点耐心,那么,能不能提高居民收入的水平,要靠财政的力量了。
两会提出了一个喜人的目标,今后财政要将收入的70%用于民生。
这是什么概念?
一般的说法是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为53%,朗咸平却说只有20%,姑且不论53,还是20,都低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80%。
财政调整分配关系无非两个方向,或者如上海财大的刘元春所言,提高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没有医疗、教育、养老、失业的后顾之忧;又或者如清华的李稻葵多次呼吁,与其把钱投资去修路,不如直接发十亿给老百姓,十亿发放可以撬动四十亿的流性,并且在一个经济循环中大部分会以税收的形式回到财政手中。
这两个建议都是良方,会采纳吗?
元芳,你还有别的高招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