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刁玉新
为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模式,真正形成协同支农合力,精准支持县域农业产业,河南农担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责任共担、风险共管”原则,以数智农担建设为引擎,以“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为支撑,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应急续贷、支农支小等政策工具,构建了以“模式风控、补位合作、集群作业”为特征的新型“政银担”模式,形成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合力,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题,打造财政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河南模式”。通过引入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形成以新型“政银担”模式为基础、多种模式互补的联动支农机制,精准支持农业产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成效明显。
图1 新型“政银担”模式
夯实新型“政银担”模式支撑根基
针对困扰金融机构服务保障、信用评价、项目选择、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工作难题,河南农担公司联合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经过试点探索和场景化攻坚,打通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各合作环节堵点,为新型“政银担”模式落地夯实根基。
1.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农担服务网络。为克服金融机构基层人员少、服务保障难的短板,河南农担公司联合县级政府,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等各方资源,建立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乡级金融服务站、村级金融服务部三级金融服务组织,明确其工作职责,形成“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管理有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共同参与政策宣介、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后管理、风险化解和处置等工作,实现政银担互信补位、全流程融合、流水线作业,打通担保支农“最后一步路”。
2.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畅通项目获客渠道。为解决新农主体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难题,自主开发“豫农担信贷直通车”信息采集云平台,向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县乡金融服务组织开放端口,专线接入人行征信、河南公共信用平台,通过18类645个维度15518个数据标签的政务、第三方数据等,从基本情况、经营和贷款信息、保险等9个方面定性标准和64项定量指标建模,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新农主体进行大数据精准“画像”,根据信用和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对其进行星级评定和预授信,对信用评价高的乡和行政村整体授予“信用乡”和“信用村”。
3.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统筹织密风险防线。建立风险分担、应急续贷、惩戒熔断、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置五大机制,以“互信补位、分险担责”为核心,从项目信息采集、大数据筛查、信用评价、审查审批、贷中管理、逾期联合调查与催收、贷后违约追责等方面,明确政银担各方职责。建立线下全流程风控闭环、线上数字化风控体系,依托“大数据+决策引擎”智能风控双平台,实现风险信息自动发现、同步推送、智能提醒、及时处置。2022年河南农担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在全国农担体系中被评定为最高级“A级”,综合排名在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中位居第一。
4.建立产业支撑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立足河南重点产业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联合地方政府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产业梳理,在全省136个县梳理确定19类46个农业细分行业并建立项目库,形成产业服务方案。与网商银行共建花生、蔬菜等产业模型,推行项目风险双审核机制;联合建设银行开发依托公司自建的产业综合额度测算模型,开展“见担即贷”纯信用线上业务;联合农行、中行、邮储、农商行等,依托公司“行业研究+大数据筛查”综合风险筛查模型,开展行业集群业务。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贴息、保费补贴、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开发“救灾担”“稳粮担”等免抵押、免担保费、财政贴息等政策性担保产品,贷款成本控制在2.55%/年。通过场景化开发“豫农担+N”线上线下纯信用产品体系,实现合作模式、产品方案、服务对象和产业项目的精准匹配,精准支持乡村产业,推动产业项目从“小弱散”向“专精深”转变,促进“五链同构”。
在河南农担公司的资金支持下,焦作种植户喜获山药丰收
数智赋能新型“政银担”模式提质增效
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轻架构、垂直化、扁平化”农担体系要求,河南农担公司立足新型“政银担”模式,打破传统担保行业在项目尽调、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等环节完全依赖人工的做法,坚持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战术、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担保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据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坚持“自建团队、自主研发、自有技术、自创产品”,打造“智慧农担”一体化架构,搭建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生态运营平台,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多场景落地应用,数智农担建设已成为引领河南农业信贷担保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等22个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证书,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河南智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图2 “智慧农担”一体化架构
1.丰富服务应用场景。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移动终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担保服务网络。自主开发“信息采集云平台”,与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河南省大数据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系统双向互联,通过项目推送、业务受理、自动审批等实现“一键触达”和“24小时在线”服务。建设“新农服务平台”,免费提供担保贷款、农技指导等线上一键式服务,新农主体通过手机即可实现线上项目申报、签署合同、扫码缴费、业务办理进度查询等,还可享受产品销售展示、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目前平台活跃客户已超7万户。
2.提升为农服务效率。OCR智能识别、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全面应用,实现项目批量进件和审批、业务和财务系统直连、电子签名和智能用印、二维码自动缴费、项目审查和风险等报告智能生成。目前,担保项目单笔放款办理时间从原来的7~15天,到目前平均办理时间在2小时以内;联合网商银行、建行开发的纯信用线上产品,实现担保贷款“310”模式。
3.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自主研发的大数据管理云平台上线后,通过一键生成或自动生成等模式,减轻90%以上人工操作环节,极大提高办理效率和工作质量。在项目管理幅度上,河南农担公司客户经理人均管理在保项目达1150个,远远超过传统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在管理成本上,项目风险防控从之前的保前单笔人工审核尽调全面转向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覆盖保前、保中、保后全链条的批量化、自动化智能风险防控。河南农担公司大数据风控体系上线后,种养大户等个人主体类项目风控审查成本下降90%以上。在银担合作中,随着业务办理效率和大数据风控能力的显著提升,目前河南农担公司与合作银行全部实现大数据风控前置,极大节约了银行前期项目尽调和风险防控成本,银行主动降低贷款利率。
4.强化科技手段防范风险。接入26个部门政务数据、农业保险和生产经营数据、人行二代征信、银联和第三方借贷等多方数据源,进行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通过数据标准化、风控模型和风控引擎,逐步将之前的风控后置向风控前置转变,将合规性审查向强化实质风险评估转变,将传统经验型风控向大数据模型风控转变。依托“大数据+决策引擎”智能风控双平台,形成17类风控规则库、100余个行业的准入、贷后管理等场景应用模型,运用多源数据为新农主体进行贷前立体式全息画像以及项目保后管理,7×24小时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全覆盖,实现风险信息自动发现、同步推送、智能提醒、及时处置。
5.构建跨界数字生态。加大与银行、保险等机构合作力度,依托大数据、区块链、GIS、卫星遥感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动合作方在数字生态体系中“共生共赢”。与中银保信、农业保险等机构通过区块链、同态加密技术应用,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模型共用、资源互补;与郑州大学共建大数据算法联合开发中心,开展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研究;与郑州仲裁委合作开展网络仲裁,将电子证据梳理和存证、网络仲裁等环节贯穿线上业务办理全流程;与上海CA和杭州国立公证处合作开展电子公证,使文件和签名具备完整的法律效力;与华为合作推动公司22个系统、79台服务器全部上云,构建基于云原生架构的湖仓一体数据底座,实现全面强化公司全域数据管理效能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大大提高算力、效率和安全性;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等实现与华为鲲鹏架构、欧拉操作系统兼容性认证,并正式加入华为“鲲鹏展翅伙伴计划”,共同构建开放、多元、架构包容的软件生态体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