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称号南迁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产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带动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到南方闯荡。彼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四十多年后,“北上南下”人群交织,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奔“流”不息,吸引商业嗅觉最灵敏的投资人带着资金流纷涌而至。在他们看来,这片蓄势待发的投资创业热土,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世界级“硅谷”。

“深圳的科创、香港的金融、佛山和东莞的制造业等,形成了多元互补的产业城市集群”,在10月17日举办的2023CNBC全球科技大会上,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区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均表示,非常看好大湾区城市的发展潜力。

“中国硅谷”这一称号的科技光晕正在为这片以商业与市场闻名的土地涂抹上新的色彩。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研发到生产

翻开中国地图,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张江,再到深圳南山,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到“硅谷天堂”杭州滨江,几十年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以及排名靠前的国家高科技园区,都不约而同地投入资源,对标美国硅谷打造“中国硅谷”,形成如今多点开花的局面。

“中国硅谷”称号南迁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产业?

在“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下,“斯坦福+硅谷”的创新模式落地演化,并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二位,中国的北京集群和上海—苏州集群分列第四和第五。

“中国硅谷”称号南迁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产业?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GDP“大户”,拥有扎实雄厚的产业基础,高校云集,市场广阔。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得益于大湾区稳健的供应链,无人机所需要的90%的零部件制造工艺都能在大湾区里找到。企业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闭环,和其他地区相比,大湾区的创业成本优势更显著。

龚槚钦表示,在企业所需要机械制造、自动化,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方面,大湾区也有更好的储备。同时,粤港澳区位邻近,地缘优势明显,也方便极飞参团前往香港、澳门参展,在线下大展身手,让境外客户直观体验效果。

从中关村到大湾区:更关注项目落地

找技术,找人才,找市场,找资金,每个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人都怀揣憧憬。

在上个月刚刚收官的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来自清华大学蒙绎泽,凭参赛项目“企业全层级决策管理智能优化平台”拿下了三等奖。

蒙绎泽表示,在做该项目过程中,和香港大学的教授有较多合作,因此对粤港澳大湾区产生向往之情。从中关村到大湾区,蒙绎泽不仅只是为奖金而来,最终落点在于以赛促融,和大湾区的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当地政府等建立联系,挖掘潜在的合作机会,为该项目后续落地打下基础。

今年6月7日12时10分,“力箭一号”火箭在酒泉以“一箭26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在中科宇航之前,大湾区的航天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在走过了最初级的技术制造业产品研发“1.0”时代,迎来由市场主导的“2.0”时代之际,中科宇航决心落地到广州南沙,进行火箭的制造和总装测试。去年6月,公司总部也从北京迁到了南沙。

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看中的便是粤港澳大湾区临港近海的地理优势,以及工业实力雄厚,人才支撑充分,上市融资便捷等能力。

“事实证明,公司迁入大湾区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今年4月,中科宇航完成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由市管国企广州产投集团出资5亿元领投,加速商业航天产业在大湾区发展。看到中科宇航饮到头啖汤,时空道宇等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纷至沓来。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乔为国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现有的发展来看,北上广深不一定要成为竞争者的关系,因为无论从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单体市场来看,容量都足够大,不同地区完全可以各有侧重。

“北上广深的合作,可以理解为差异化的协同关系。”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受访表示。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上的相似性带来了良性竞争和产业协同的机会,例如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与广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互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促进;又如医疗赛道,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广州各自都有优势领域,因此不同区域反而可以在上下游配套中,就市场的具体需求展开研发生产合作,最终惠及患者。

剑指世界级硅谷还需强化要素跨境流通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试点,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金融开放等方面均拥有较明显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它所具备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基因以及市场化的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南部最强大的。”在张立钧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京津冀、长三角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城市群中还有与港澳融合的部分。

“大湾区有相对开放的政策和有利于互惠互通的金融工具,能够促进跨境贸易和资本流通,帮助外国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提供更多便利;这里还建立了非常丰富的国际合作关系和政府倡议,能够让外商投资者更好地在本地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当地的商业和投资机会。”郑濬表示。

基于上述优势,受访专家和机构均认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需要深化港澳与内地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目前,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硬联通已到位,而在专业资质互认、跨境数据流通、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市场双向开放的软联通机制上,张立钧认为还有不足,“大湾区要充分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因而要比京津冀、长三角更敢于在制度、体制上去创新。如何用好南沙、横琴、前海和河套四大平台已有的制度突破,促进新的资产、新的要素的流通,推动从软联通到心联通的实现,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侯绪超也表示,“9+2”城市群组合最需要克服的就是粤港澳三地在软联通机制上的障碍,“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上海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正在推进,但是要协调、要统一、要规划还需要时间成本,可能会错过时机。”

郑濬补充道,“怎样让大湾区真正成为一个‘区’,让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广东省的城市能够真的融为一体,把大湾区集合的力量发挥出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吸引外商投资进入到大湾区实现蓬勃发展的有效路径。”

“让博士生去创业 让有技术的人去开公司”

综观硅谷的发展历程,中小企业“狂飙”和技术人员“当家做主”的时期,也是其发展最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时期,拥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群体的活跃,是硅谷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动力。

“推动成果转化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产学研结合,另一条更有效的是让有技术的人去开公司。”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表示,产学研创新创业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年轻的博士打头阵,建立初创公司,面向市场迭代产品,而老师则在后方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院负责提供经费、场地、设备、创业指导,帮助初创团队起步。基于这套模式,从港科大已走出多家了不起的公司。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洁尘也提到,当前中国既缺少能够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手抓的科学家,也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投资的复合型经理人。

在这一点上,宋洁尘认为,广州南沙已经落地了港科大和多个科研院所,在以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关村在抓创新锚机构、关键环节和创新关键人三方面的经验,探索突破,构建起科学家敢干、企业敢闯、资本愿投的创新活力生态。

【图片】卓皙雯 陈梦璇

【设计】郑嘉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3121.html

      
上一篇 2023-10-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