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前的秋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
而今,经过十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的强引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
10月18日,习近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此外,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分别是: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以及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回望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十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事实上,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累累硕果的过程中,金融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支撑与保障作用。特别是作为金融业的重要分支,保险业在风险保障、配套服务、资金融通、合作交流等方面多方位护航。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近年来,保险业广泛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2022年为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提供风险保障超过6万亿元。白皮书也指出,“中国信保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职能,积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综合保障”。
不难看出,十年磨一剑,中国保险业在支持“一带一路”共建方面,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作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不过,由于“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区域及国别众多,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复杂多变,我国企业“走出去”也一度面临着较多的政治、经济、法律、违约等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保险作为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风险保障功能。
从政策层面看,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早在2017年原保监会曾下发《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业应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保障和融资需求,不断创新保险产品服务;统筹做好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产品、资金、人才、机构等领域协同发力,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渗透度和覆盖面。
如今,回过头来看,经过前期“摸石头过河”般的实践与摸索,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基本可以覆盖“一带一路”的常规险种。如企财险、货运险、航运险、责任险、工程险等等。不过,随着近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释放出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与之相关的保险业务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保障内容方面,各大保险机构正在从过去提供单一的财产与工程保障,扩展至企业项目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例如,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发起单位之一,中国人寿旗下国寿财险公司首席承保了国家电投中电胡布2×660MW火电项目,提供涵盖财产一切险、营业中断保险、机器损坏险、码头营运人责任险及货物运输保险等一揽子保险保障服务,风险保障达80亿元;2021年,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获得巴基斯坦巴沙大坝工程险项目全球首席承保资格,保险金额超26.5亿美元,为该项目提供十年期一揽子建设风险保障。
对于“一带一路”项目外派员工所面临的意外伤害、疾病伤残等风险,多年前,中国太保旗下太保产险就创新开发了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障产品“海外无忧”,针对中国企业和公民提供一揽子海外风险管理方案及人身安全保障。
在雅万高铁工程建设中,中国太平利用跨境经营优势,承接了雅万高铁项目建设期的一揽子保险,份额内工程保额达到15.2万亿印尼盾,为项目业主融资方、承包商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方案。
此外,如前述所言,“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风险。为了更好地填补“一带一路”风险保障的空白,近年来,中资及相关外资保险机构还接连推出了反向分手费保险、并购保证保险、政治风险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员工绑架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总体来看,在支持“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方面,十年来,我国保险机构直面风险复杂挑战,通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风险评估水平等,不断加强“一带一路”项目承保能力,有效减轻了政府与企业的压力。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堪称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这也为处在供给侧结构性变革的保险业,提供了拓展海外增量市场的机遇与舞台。
上述意见就指出,保险业应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与保障能力,培育我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顺应“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趋势,加快保险业国际化步伐,推动保险业的互联互通,提高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A智慧保』梳理发现,面对共建“一带一路”释放的巨大蓝海市场,头部险企成为探索业务出海的排头兵。
如中国人寿积极发挥金融央企主力军作用,旗下国寿财险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提供企业工程险、财产险、特殊风险保险等综合保险服务,2022年风险保障超400亿元;中国人寿旗下国寿寿险承保“一带一路”沿线97个国家人身险业务,累计为570余家中资海外企业提供境外安全保障,风险保额近100亿元,覆盖人数超1.5万人次。
中国人保在202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截至2022年底,该公司承保越南金瓯潮间带风电、秘鲁圣加旺水电站、巴基斯坦胡布火电等380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54万亿元。
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险企,中国太平积极发挥国际化特色优势,加大中资海外利益业务的资源整合力度,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太平累计承保“一带一路”沿线项目296个,提供风险保障超3000亿元。
过去十年,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累计为1573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1.2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覆盖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老挝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际通行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业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是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险种。作为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提供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超过1.9万亿美元。
中国太保亦将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作为护航“一带一路”的关键抓手,积极为民营企业出口提供应收账款保障。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已承保企业出口贸易额646亿元,共支付出口信用险赔款达9257万元。此外,太保“海外无忧”人员保障产品累计承保人次达25万,服务企业上千家。
伴随着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成熟化、精细化发展,大中型、中生代险企亦积极参与其中。如阳光保险至少为“一带一路”沿线130余个项目提供1100余亿风险保障;华泰保险承保“一带一路”项目超200个,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保险机构在开展“一带一路”相关业务中,势必需要有较强的配套服务作支持。在此方面,不少险企也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开拓分支机构、融入科技手段等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如中国人保构建了国际保险业务集中化经营管理平台,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资企业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保险保障和全流程保险服务。同时,人保财险还派出多个海外工作组,打造了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理赔、出单、救援等服务网络;中国人寿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后设立新加坡、印尼子公司,是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后,第一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保险企业;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与国际安全救援顾问“化险集团”和全球近100万个医疗服务供应商建立合作,为1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个中资企业客户提供超3500亿元的风险保障。
科技赋能方面,为提升对“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评估能力,太平再保险开发了“一带一路”风险灾害分析平台,探索开展相关国家和地区灾害及风险分析与研究;中国太保首创“一带一路”智慧云平台,融合“卫星+安防” 两大科技手段,覆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以及事后定损各环节, 为超过120个国家、遍及亚非拉地区的100多家中资企业提供万亿级风险保障,打造保险服务“一带一路”新模式。
在专业人士看来,保险机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除了要发挥保险产品的风险补偿、风险分散功能外,还应不断满足企业客户的查勘、定损、风险管控等多重服务需求,通过拓展服务范围、搭建服务网络体系来提升整体业务能力,以更好地对标国际先进同业。
说起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贡献,不得不提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这一重要创新机制。
2020年7月28日,在原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共同体正式成立。共同体定位为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组织,业务范围为中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相关中国海外利益保险业务。
截至2023年9月,共同体成员公司达23家,其中,中再集团担任主席单位,人保财险担任理事会主席单位,平安产险、 太保产险、太平财险任理事公司,委托中再产险对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从共保体创立的初衷来看,其主要价值是发挥行业凝聚器与风险稳定器的角色,凝聚成员公司力量,聚焦国内保险业保障空白与技术薄弱的特殊风险领域,致力于研发更适合中国企业的保险产品,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稳定的承保能力与基础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期,国内保险业存在着常规风险承保能力供给过剩、特殊风险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和稳定再保险支持的痛点,彼时,共保体便承担起补齐保障短板,提升特殊风险承保能力的重任。
典型的案例如,2021年2月,“一带一路”沿线某国家突发政变,但我国某央企所投资的电站已开工。原计划是由国际再保人担任政治暴力保险首席,但政变导致国际保险市场停止了向该国市场提供政治暴力保险承保服务,同时也停止了报价。危急之下,共同体挺身而出,集合行业力量,第一时间为该项目提供了政治暴力保险报价,并提供了独家再保险支持,化解了相关央企可能面临“无险可保”的难题。
事实上,包括上述政治暴力险在内,共同体成立后,还率先将含DSU工程险、含DSU货运险、恐怖主义险纳入经营范围,提供了可靠、稳定的承保能力支持,有效扭转了特殊风险保障依赖离岸保险市场的局面。
据悉,自2020年11月正式运营至2023年上半年,共同体累计已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共同体共承保48个政治暴力险项目, 在30个项目中担任首席并提供保险方案。在部分项目中,共同体的报价得到了国际再保主体的认可与跟随,市场首席地位持续巩固。
其实,我国保险业除了成立共保体外,为了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项目保障的新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监管机构、中外资保险公司也持续加强合作交流,如打造中国-东盟保险合作与发展论坛,推出中国人保—东盟再保险共同体、中国太平-东盟保险共同体等跨境保险合作机制。此外,2019年9月,中国太平还设立东盟保险服务中心,成为中国太平在境内面向东盟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跨境业务的境内国际化功能性平台。
以上种种皆体现出,我国保险业正借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大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
保险业在护航“一带一路”建设方面,除了践行风险保障使命外,近年来,行业还在不断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积极参与投建长周期、大规模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
2017年5月,原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及,应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升境外投资的能力,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重要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关键产业合作与金融合作。支持保险资金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与双边、多边的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形式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撑。
从具体实践层面看,有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中资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投资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注册规模就已达约1万亿元。
保险公司投资方面,据中国人寿披露,中国人寿海外公司以金融衍生品、债券、基金等多种方式,高效服务“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促进区域内融资渠道多元化,为韩国、新加坡、沙特、阿联酋、印尼等国家互利合作带来新机遇。截至目前,中国人寿海外公司投资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金额超过120亿港元。例如,中国人寿对中远海运集团已累计出资超130亿元,充实该集团资金实力,进一步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物资往来提供了重要支持,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延伸。
此外,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全集团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存量投资规模超1100亿元。
另据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介绍,中国平安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充分发挥综合金融能力,为海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和投融资支持。截至2023年5月底,中国平安已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项目总体投融资额超过3400亿元。
在专业人士看来,保险资金发挥资金融通功能,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可以深化险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间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丰富险资的大类资产配置。
结 语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十年是一个里程碑,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可以想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长远战略,在下一个十年还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创新动能。
在此过程中,保险业也将深度受益,需要把握时机,引进来,走出去,推动行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周回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72131.html